[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現狀進行回顧總結,并進一步分析了其在羽毛球技術中的研究現狀以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期促進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技術中研究的更快發展。
[關鍵詞]運動生物力學 羽毛球技術 研究方法
1 前言
1972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四屆生物力學大會上,運動生物力學(Sport Biomechanics)從生物力學中獨立出來。歷經了三十多年的發展,該學科已經成為一個較為完備的學科,在各個國家都有很大的進步。隨著研究方法不斷創新,測試手段日趨精確,該學科也在不斷完善。本文力圖在近年來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現狀基礎上,探討其在羽毛球技術方面的研究現狀及趨勢,以期促進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技術研究方面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2 國內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現狀簡述
2.1研究對象與領域不斷擴大
以往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對象基本以優秀運動員為主,很少涉及普通人群,近年來研究對象不斷擴大。譬如,許多研究涉及大眾健身活動的生物力學評價、老年人步態特征學、“常行走時的動力學特征”、“背包對小學生步態的影響參數”等,從而豐富了研究的內容與領域,此外神經——肌肉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廣泛且深入,為大眾健康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2.2運動技術類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仍占主體
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大會入選論文中有運動技術類的研究占49.02%(見表1),涉及范圍廣泛,其中,以田徑為主。總體而言,其研究項目皆為奧運會項目,球類方面的研究較少,其中排球、羽毛球的研究有僅有幾篇。第二十三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年會收錄的261篇論文中,有158篇運動技術類的生物力學研究占總比例的60.5%。(見表2)。

2.3研究方法與測試手段不斷創新與改進
研究方法和測試手段的改進加快了該學科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1)三維攝像已成為運動學分析的主要手段,有的研究甚至有了紅外攝像分析,使研究向更深遠方向邁進。(2)動力學測試手段主要是三維測力臺測試方法、等速測力儀測試方法。測力平臺有 DLT、Kistler、AMTL系統。力學測量為非電測量,有測角儀、慣性式傳感器、加速度計、位移傳感器、力傳感器等。其硬件和軟件功能都在不斷改進和擴展,以滿足不同運動項目的多種需要。(3)同步研究主要是攝像與測力系統的同步研究為主,再加上肌電測量系統的同步,但是綜合高水平、多方位的同步研究還很少。隨著肌電分析方法的不斷改進,肌電圖也開始向定量分析邁進。此外,圖像自動識別儀器、高精度紅外光點遙測分析系統、磁感應儀器、數學力學模型和人體運動仿真也在某些領域開始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3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技術中的研究現狀
3.1研究內容
關于羽毛球殺球技術生物力學分析的論文占主流。譬如,正手殺球、正手擊高遠球、反手擊高遠球、正手斜線劈殺、發球等的運動學技術與肌電信號特征相關技術占主流、可見在步伐力學與網前球技術、發接發、劈吊平擊球環節上在力學方面研究還很少,而且,現有的研究多數是針對動作中的某個環節來研究,對許多相鄰環節運動中的關聯性的分析還不夠,今后需要在這方面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
3.2調查對象
多為在校學生或參加過十運會的隊員,其水平參差不齊,隊員的動作具備個性化特點。目前的研究樣本數量多數是八名,且多數為二級運動員,一級或更高級別的運動員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對某個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樣本是否具備代表性還需要我們根據研究內容進行具體考慮。
3.3研究方法
多數是三維攝像解析,踢球與頂球技術需要全身協調運動,所以,僅靠運動學分析來解釋是不夠的,有的研究結合肌電儀或測力臺,這樣對動作的分析更全面、準確,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4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技術中研究的趨勢
(1)能現場及時反饋測試分析結果并能提供詳細測試分析報告兩條并行的途徑發展,而不是僅僅靠操場或實驗室實驗。(2)三維跟蹤攝像、攝影測量方法的進一步推廣,攝像、攝影精度逐步提高與普及,高水平的同步研究,多學科、多種方法的同步研究是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技術中研究的趨勢。(3)影像測量點識別、采集的自動化,技術測試儀器專項化、反饋快速化、運動技術最佳化、人體運動仿真、等方面在羽毛球技術研究中得到應用并不斷向科學化和合理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煥彬,王海濤中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現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5):63-64.
[2]黃巖,趙煥彬.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第23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年會論文評述[J].中國體育科技,2006.
[3]閆紅光,婁彥濤.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方法的評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72-73.
[4]王向東,劉學貞.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體育科技,2003,(2):16-17.
[5]JozefTihanyi. Development of explosive strength according to muscle fibres types[J]. Modern athletes and coach,1997,(1):12.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