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經濟管理學所學原理,就中國目前失業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出現失業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并提出通過三個途徑擴大就業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失業 改革 過剩 勞動力市場 結構調整
失業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世界各國政府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中國現階段面臨的棘手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是在這種經濟高速發展的良好形勢下,我國的失業問題卻日趨嚴重而且其發展的潛在趨勢不容樂觀。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到二0二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因此,要保持經濟高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深入分析失業形成的根源,進行科學的研究,找出符合我國國情和市場規律的解決辦法。
一、失業問題的出現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中國過去大量存在的隱性失業變成公開性失業
隱蔽性失業又稱“潛在性失業”或“在職失業”,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實際上對生產并沒有作出貢獻的人,即有“職”無“工”的人。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在農村和城市均存在著大量的隱蔽性失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隱蔽性失業不斷顯性化。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使農村隱蔽性失業公開化
建國后,鑒于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條件,我國選擇了優先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而犧牲農業的發展戰略。國家投資結構過多地向重工業部門傾斜,國家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國家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發展農業,轉移農村勞動力是必然趨勢。但是,由于國家當時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間,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是相當緩慢的。這樣,農業在為工業化提供資本積累的同時又承擔著剩余勞動力的壓力。到改革前夕,農業部門已累積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形成了農村嚴重的隱蔽失業。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從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于是,中國上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有限的土地和低效勞動中解放出來。其中,一部分被鄉鎮企業就地吸收,另一部分隨著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和政策日益放寬,不斷涌向城市。而城市未能夠有效地吸納這些從農村流出的勞動力時,農村勞動力就從隱蔽失業轉化為公開化。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使城市隱蔽性失業顯性化
在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低工資高就業、國家包分配的勞動就業政策,形成了企業人浮于事、大量冗員存在、勞動效率低下的狀況。這種就業政策,將當時的公開失業轉化為隱蔽失業,使企業的勞動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用工制度也缺乏激勵機制,阻礙了經濟快速發展。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過程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因此,企業迫切期望減少“隱蔽失業”對企業造成的損失。例如股份制改造進程中分離富裕人員,以及企業減員增效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時,政府也在盡可能想辦法解決企業負擔,減少企業的社會職能,以促進經濟持續而穩步的增長。在這種趨勢下,過去的隱蔽失業逐步顯性化。
(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大量的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者的技能類型與現有的就業崗位不一致,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現象。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時,勞動力由于自身的素質及就業觀念適應不了這種變化,就出現了結構性失業。當前,結構性失業在我國比較突出。
眾所周知,在體制轉軌階段,由于全國統一市場尚不發達,再分配機制的地方利益分配關系安排不夠合理,國家產業政策應有的約束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導致重復建設和地方產業布局同構化現象嚴重。這樣,不但生產要素得不到優化配置,資源大量浪費;而且企業生產經營效率低,市場競爭能力差,產品結構單一,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這從根本上阻礙了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在市場供求形勢總體上已經由過去的短缺經濟、賣方市場初步進入買方市場階段時,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必然。而產業結構調整,實際上就是壓縮一些產業部門的投資和就業的同時,增加一些產業部門的投資和就業。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是壓縮淘汰過剩的落后生產力,努力實現產業振興。其中,壓縮淘汰過剩的落后生產力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而實現產業振興,發展高新技術及第三產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約束下,尚未全面啟動,相對滯后,形成了中國目前的產業空洞。其結果便是大批企業職工紛紛下崗。在這些下崗職工中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同時受傳統的觀念的影響較深,沒能力或者不愿意走到新的崗位,造成大量結構性失業。
(三)總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失業
周期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周期引起的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供給大于勞動力需求造成的失業,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由于經濟蕭條而造成對勞動力需求不足。
目前,國內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造成國內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從消費需求方向來看:由于市場改革的加速,特別是國有企業職工大批下崗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等,導致人們對收入預期心理下降,未來消費支出預期上升,造成儲蓄傾向增加而消費傾向減少,消費需求不振。在農村,農業繼續徘徊,農產品市場結構相對過剩,農產品價格下跌,鄉鎮企業發展陷入困境,進一步約束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使得農村消費不旺。此外,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市場化,收入差距呈繼續擴大化趨勢發展。據有關部門調查,1989年我國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9.38%,最貧窮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11.65%。而2005年的數據表明:前者上升至52.14%,后者下降至3.57%。這種財富的過量集中必然導致社會消費不足和生產能力過剩。
從投資需求來看:首先消費不足制約了投資需求。從根本上講,投資是為消費服務的,沒有消費的增加,投資不可能無限制的循環下去。盡管國家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消費仍然出現繼續滑坡,使得投資的乘數效應大大降低。其次銀行對市場前景和貸款安全性的擔憂,使各國有商業銀行從自身生存發展的角度考慮,采取“借貸”的不積極態度,限制了企業的生產投資。
因此,投資不足和消費不足構成了國內總需求不足,經濟增長缺乏原動力。在這種形勢下,供給過剩,商品價格低迷,眾多企業開工不足,人們的就業機會減少,形成了目前的周期性失業。
(四)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總量不相適應,造成勞動力總量的絕對過剩
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決策失誤,使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經濟的發展速度,造成勞動年齡人口的大量膨脹,給今天和明天帶來巨大的失業源。因此,中國的失業,具有一種典型的、勞動力絕對過剩的特征。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目前遭遇的情況有所不同。
二、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
(一)繼續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高就業率
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是解決就業的根本途徑。根據奧肯定理,實現國民經濟增加2.5%,則失業率就減少1%左右。因此,增加就業必然以發展經濟為首要條件。
1.積極發農村經濟,多渠道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
據統計,2004年在中國的消費支出中,農村約占32%,而農村人口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占近70%由此可見,農業增長的變動直接關系到農業收入和農民的購買力,從而對農村市場的景氣和擴張,乃至對其他產業和整個經濟產生影響。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而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是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最薄弱的部門,農業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關鍵。
因此,應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小城鎮建設,發展多種經濟和多種經營,是多渠道安置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有效方法。作為政府,一方面應繼續加大力度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對農村經濟發展加以正確規劃和引導。
2.實現產業空間布局的梯次轉移,努力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
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是生產力多元化,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從東向西呈逐步降低的序列,在同一地區的農村和城市也有很大的差別。這種生產的差異決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相應差異,使某些非必需的耐用消費品在經濟發達地區市場上已經飽和,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市場上缺乏有效需求。因此,在經濟發展變化過程中,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把在一定時期內仍具有相當市場潛力的產業沿著國民消費梯度下移而逐步由東向西,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這既可節省資金,盤活資產,使東部城市現有的相對成熟的生產、管理、技術與中西部、農村便宜的勞動力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等得到有效地結合重組,帶動中西部及農村的發展,同時為東部及城市地區的高新產業的開發和發展騰出了經濟區間,還可以縮小城鄉差異,縮小東西部地區差異。只有實現了東西部經濟及城鄉經濟的全面發展,國民經濟才可能持續而穩定的增長,創造出更多的就業空間。
3.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就業范圍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使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我國,同整個經濟快速增長形成巨大反差,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相對滯后,特別是通訊等基礎性第三產業和金融、信息、咨詢等新興第三產業發育不足,不僅給宏觀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且影響著就業范圍的擴大和就業人數的增加。
今后我國發展第三產業,應在擴大就業容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基礎上,大力開拓發展潛力大、預期效益好、符合國內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行業部門。具體來說,就是著重發展以國內旅游為主體的旅游業;以“安居工程”和健全維修服務、經紀代理、物業管理體系為核心的房地產業;以生活服務、衛生保健、文體娛樂、嬰幼教育、養老托老等為重點的社會服務業;以連鎖經營、物資代理和配送制等業務為代表的新型流通業;以電子出版和系統維護、設備修理為內涵的信息服務業;以多樣化、規范化、標準化為目標的金融保險業;以及廣告咨詢、科技服務、文化、體育等十大增長點。
(二)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力素質,增進就業
人力資本投資,就是由政府或有關機構向勞動者投資,以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從長期來看,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內容是增加教育投資,普及教育。今年中國高校擴大招生,就是一種有效的長遠人力投資。這樣既可以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又可以暫緩就業壓力。
從短期來看,是對工人進行在職培訓,或者對由于技術不適應而失業的工人進行培訓,增強它們的就業能力。從目前情況來看,失業人員的總體狀況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文化技術水平低;二是工作技能單一;三是知識老化。鑒于此,為切實解決對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必須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培訓網絡。主要包栝三個方面:其一,單位培訓。各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對本單位的職工進行經常的技能提高培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崗位需要,減少失業源。其二,政府培訓。政府從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的實際出發,對本地區的失業人員進行免費的分門別類地定向培訓,使他們有能力走上新的崗位。其三,社會培訓。這是一種加強成人再教育,實現終生教育的有效措施。現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因此,每個人都應樹立終生教育的觀念。在這種形勢下各院校應充分利用目前的通訊設備進行遠程教育,或者,在本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拓寬他們的工作技能,使勞動者能迅速地適應社會變化,增強競爭力,減少失業。
當今許多西方國家均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職業培訓,為促進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也應借鑒別人的經驗,通過培訓,一方面提高在職人員的就業素質,另一方面,可使大量的失業者成為合格的就業者,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打下基礎。
(三)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
失業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例如勞動供求的信息不暢通,就業介紹機構的缺乏等等,因此,政府應該不斷完善和增加各類就業介紹機構,為勞動的供求雙方提供迅速、準確而完全的信息,使工人找到滿意的工廠,企業也能得到它們所需要的工人。這無疑會有效減少失業。
目前,盡管勞動力市場得到了迅速地發展,但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且政府缺乏系統有效地管理。因此,從職業介紹,就業信息的傳遞、招聘到用工制度,存在著種種混亂現象,致使勞動力市場在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中的基礎作用難以充分發揮。鑒于此,必須積極培育,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通過開拓地區求職咨詢,職業介紹等就業中介機構和各類人員交流場所,為本地區待業職工再就業服務。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應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和發展局部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第二步,建立和發展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在國家法令,政策規定指導下,通過全國性的勞動力供求信息中心,實現全國的職業介紹連網,實現全國范圍不同單位之間、不同職業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勞動力的大流動和大重組。為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各項有關的法律、法規,切實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規范化管理和監督,堅決取締非法勞務中介,嚴厲打擊欺詐行為,維護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秩序,確保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成鋼.失業屬性與中國失業問題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
[2]中國科學院國情小組.就業與發展[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3]沈立人.中國失業者[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