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人畫”作為國畫的一種重要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繪畫史及藝術史上獲得了非常高的藝術成就。本文在界定“文人畫”概念及特征基礎上,回顧了“文人畫”的歷史發展,并指出了其對現代繪畫藝術的重要審美意義。
【關鍵詞】文人畫 歷史發展 審美意義
一、“文人畫”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的界定
“文人畫”為國畫的一種,其獨特之處在于創作主體為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以又稱之為“士夫畫”。其創始者是有南宗之祖之稱的唐代詩人及畫家王維。“文人畫”在歷史上又稱“士夫畫”和“文人之畫”,區別于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的繪畫,不僅帶有文人的清高,還帶有士大夫“廟堂之高”的色彩。
2.“文人畫”的特征
(1)高文化素養的創作主體
“文人畫”的創作主體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文人,更確切地說,多位身負官職或者與官場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士大夫”或“御用文人”。這些人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并且博學多才,兼通“六藝”,其創作的藝術成就及藝術特色和民間畫坊迥然異趣。同時,這些人又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和藝術追求,不同于“宮廷畫師”的“匠人”角色,因而與二者區別開來。
(2)高格調的創作題材
近代陳衡恪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這個觀點充分肯定了文人畫相對綜合的藝術內涵。在這群“文人”的創作主體那里,藝術題材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盡管與其它國畫形式一樣,文人畫也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但這些題材多用來借以彰顯文人高格調或大抱負,往往被寄予“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文人清高,對民族壓迫、對腐朽政治的憤慨之情。
(3)高意境的藝術追求
與民間畫家和宮廷畫家的“工匠”氣質不同,文人畫重意境而輕技巧。以意馭氣,以寫意抒心胸,追求“此地無聲勝有聲”、形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甚至力圖使“境生像外”。文人畫重書,也是為了以言盡意,襯托意境,其能夠做到書畫一體,相得益彰。
二、“文人畫”在繪畫歷史上的發展
1.開端
盡管關于文人畫的肇始年代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文人畫”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因為漢代的張衡、菜邕皆有畫名,其畫作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姚最倡導“不學為人,自娛而已”,一時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充分體現了文人畫“高格調”的藝術追求。宗炳寄情山水,“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自得的藝術情懷。唐代南宗之祖、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一代文人畫之先河,對后世國畫影響深遠。
2.興盛
元代文人畫成為畫壇主流,并對后繼的元、明、清三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元代,出現了后世所說的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他們的畫多表現“隱居”“高隱”“小隱”“漁隱”,以“出世成仙”的態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空虛的情感。藝術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等。這一時期詩文印信也逐步正式進入畫面。不但成為布局的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發作者的心聲。詩、書、畫、印始成一體,詩畫相聯,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貫注于畫意之中相輔相成,這也標志著文人畫形式的完善。北宋時期,文人畫集中反映了士人在文化轉型期的獨立意識,蘇軾可以作為這種士人獨立意識最典型的代表。作為文人畫的主將,蘇軾形成了一整套與士人獨立性最相默契的繪畫形式和繪畫理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的理論,為后世文人畫的多元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前期文人畫處在繼承發展時期,出現了“吳門畫派”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進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為理論家、畫家的董其昌根據蘇軾的“士人畫”理論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時,作為南宗的文人畫地位得到確立乃至成為中國繪畫觀念的最高認識。
3.頂峰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濤最為突出。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形夸張,意境冷寂。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陳陳相因,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張對后世的“揚州畫派”、“揚州八怪”、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必須著重一提的是,文人畫對心靈和個性的發揚在徐渭那里達到了一個質的高峰。在徐渭的作品里,蔬菜魚蟹已經成為畫家心靈的體現。對于徐渭來說,物象的客觀性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觀情感,極大地突出了以“我”之眼觀物,以“我”之筆寫物,任何物都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情感符號。因此,徐渭畫中的物象不但使事物本身的自然特性被極大的弱化,而且物象與環境的客觀聯系也被消解。于是在徐渭的畫里出現了《雪里荷花圖》,荷花開在了雪里。他強調繪畫是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他稱得上是一位文學藝術家。他的詩、文、書、畫都有力革陳規、獨樹一幟的成就,很難定出高下。他的畫具有“文人畫”的氣質。他的詩寫得好,并特別喜歡在畫上題詩,將詩畫結合,以詩來加強繪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使詩情畫意,融渾一體。
4.衰落與轉型
伴隨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文人畫作為“腐朽沒落”的封建殘余逐漸讓位于現實主義創作,總體上走向衰落。解放戰爭后,中華民族在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之前,文人畫作為“破四舊”的對象,一度成為打擊銷毀的對象。改革開放之后,文藝創作趨向多元,在外來文化沖擊下,如何發掘傳統繪畫藝術瑰寶,弘揚傳統文化成為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藝術創作者又紛紛回頭審視國畫的藝術成就,文人畫成為首先參考借鑒的對象。以現代藝術眼光重新發掘文人畫的藝術內涵,成為新時期國畫創作的不竭的源泉。
三、文人畫對現代繪畫的審美意義
總而言之,文人畫代表了中國傳統國畫的最高成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們對“國畫”這一概念的理解,就我們日常理解的傳統中國畫,其審美體系、藝術手法和符號語言,基本上來源于元明清文人畫。
關于文人畫美學價值和藝術成就的討論,是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界與文化界最熱門的一個話題,從康有為到陳獨秀的“全面否定”、到魯迅的批判,到陳師曾、林風眠、徐悲鴻的繼承與發揚,一直到今天的學者、美術家,對它有褒有貶,都發表過許多精辟的見解,可謂眾說紛紜。但不容置疑的是,文人畫作為一個繪畫門類、一種藝術形式,或者更準確地說作為一種審美追求,是我們民族藝術遺產中很珍貴的一部分,它的內在精神和形式語言,永遠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參考文獻:
[1]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黃專,嚴善諄.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張法著.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4]張連.形式美新論.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5]伍蠡甫.文人畫藝術風格初探載.中國畫論研究,1983.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