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優勢、不利情況。提出了高校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基本程序,指出進行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 研究型教學 改革
所謂研究型教學,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特別注重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把發展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放在首位。
一、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1.在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是時代的要求。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賴因素,知識創新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進步與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就要求教育界必須致力于對一代新人知識創新意識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研究性教學的目的正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高等院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2006年初,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用15年時間,把中國帶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高等院校是培養創新型國家建設者的基地,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打好他們的學術根基,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訓練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學術研究精神,即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3.研究性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學中應著重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個性和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實施研究性教學的一般程序
1.設計階段。該階段首先要解決相關理論問題,確定指導思想;其次,要解決研究性教學的總體思路和實施方法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是一個循環上升的過程,有了認識,拿到實踐中去檢驗,然后再總結,再認識,再實踐。
2.實施階段。又細分為3個子階段,即選題階段、研究階段和成果呈現階段。
(1)選題階段: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研究題目應注重學生在各課程學習過程中自然生成。只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內容,才能使學生傾注全部熱情,認真進行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學生自主選題的前提下,教師應加以引導,增強選題的規范性和可持續性。
(2)研究階段:包括搜集資料、分析資料、討論交流。教師要重視對查找資料過程的指導。此時,幫助學生理清查找資料的思路尤其重要。網絡現今已成為重要資料源,但內容龐雜,搜索效率低下,應事先輔導學生形成搜索策略。分析資料和討論交流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3)成果呈現階段:由于研究性教學形式多樣,成果呈現的方法也不盡相同。①對于分組研究型,要求每個成員要完成與本人任務相關的研究報告,提交小組討論,最后由組長匯總,填寫《研究性教學報告》。②對于全班研討型,主要利用音像資料和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料輔助教學,組織全班學生觀后討論、讀后討論,并根據教材的內容和以往掌握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③課后思考型是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題目,供學生課后思考和討論,適時在課堂上交流。
3.總結階段。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研究性教學,教師的最后總結都至關重要,這是體現教師指導作用的重要一環。通過總結,可以使學生對活動有個宏觀了解,有機會把自己的觀點同其他同學的觀點相比較,取長補短,提高認識,增強學習效果。
三、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優勢
1.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研究性教學更偏向于科學研究化。大學生在生理、心理上發育基本完成,表現為善于分析和綜合客觀事物,能夠堅持較長時間的腦力活動,并表現出精力旺盛的特征,大學階段的知識積累也達到一定水平。大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具備,有條件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大學生自主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更有助于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2.高校課程結構和設置有利于廣泛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適合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課程應具備3個特點:(1)課程所需的前期專業知識積累較深厚,以便使研究活動有強力支撐。(2)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面較寬泛,使多角度選題成為可能。(3)需要學生動手動腦的內容較多,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學課程類型較多,有必修課、限制性選修課、任意選修課之分;從考核方法看,有考試課、考查課之不同。課時多少不一,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同,特別是選修課,其靈活性較強,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自由度更強。
3.查找研究資料的渠道多且技術成熟。在大學環境里,搜尋材料的渠道較多,不僅有學校圖書館,各部門資料室,還有校園網,這些都可作為研究性教學資料來源的渠道。
4.集中住宿更便于開展合作和討論。學生住宿大部分以班級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有利于按寢室劃分成若干個研究性教學小組,這種形式適合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和研討,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四、研究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方面的問題。教師如果采用研究型教學法,就必須要應付,而且要能夠自如地應付學生隨時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教師自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教師采納“研究型教學”的可能性。
2.教育資源上的問題。目前,一般大學甚至重點大學都相當“缺乏”教學資源支持,如理工科學生要驗證自己的發明創造,就需要優良的實驗設備。文科學生要驗證自己發現的新的假說,往往需要查閱古今中外大量的文獻,除此以外還要進行大量的實地調查。現在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是一種“奢望”,因為大多數文科教師根本得不到科研經費資助。
3.評價機制上的問題。“教學”和“科研”是大學教育的“兩條腿”,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但是現在一些大學突出“科研”,升教授、定津貼只看“論文”、“著作”等,這迫使大學教師一心“科研”,教學以及教學研究被忽略。
五、實施研究性教學的認識
1.研究性教學的整體評價體系亟待建立。研究性教學應視為高校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學校領導要重視教師的研究性教學活動,從資金到設備、從硬件到軟件要給與必要的保障,使學生實驗能做、文獻可查、社會調查搞得起;同時,給與教學應有的傾斜政策,在老師職稱評定、工資晉升方面更多地同教師的教學效果掛鉤,鼓勵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創新。
2.高校教師要從事知識創新和發明創造。創新的教師才能造就創新的人才。高校教師要將教學、科研的各種最新成果應用于教學,指導教學,讓學生緊跟科學前沿,開闊視野,從而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性的人才。
3.要大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排除那些扼殺創造的環境影響,讓大學生身處一個提倡創造性的氛圍之中。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和特長。
研究和實踐表明,在高校中開展研究性教學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研究性教學活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都有裨益,值得在高校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鄧月娥.21世紀高等院校本專科學生應提倡研究性教學[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5(2):35-36.
[2]胡田庚.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學的價值定位[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2-15.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土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