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30年,中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前所沒有的發展,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本文針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和繼承、教育普及和提高、教育的均衡發展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基礎教育 教育發展規律 均衡發展 批判和繼承
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在最近幾十年獲得了較快發展,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高,教育的全面普及為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這樣的基礎上,基礎教育應該如何持續、穩定和高效地向前發展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回顧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現狀,找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有關的問題提出個人的一點看法以及相應的對策。
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現狀
基礎教育是關系民族整體素質的事業,是教育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因此,在
新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基礎教育必須首先走上優質、科學、高效的發展軌道。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這30年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教育作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重要領域,30年成績斐然,基礎教育事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在整體效益、培養質量方面,還是在“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以下幾個方面可提供佐證。第一,全國青壯年文盲已下降到4%以下,九年義務教育在全國已全面普及,人均受教育年限明顯提高。第二,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行,招生和考試評價制度不斷完善。第三,教育發展的理念已從加快發展轉變為又好又快和以人為本的新階段。第四,各種辦學類型,如公辦、民辦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等和諧共存,互為補充。第五,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實現重大轉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第六,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統籌協調,態勢良好。中國在基礎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礎教育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并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實踐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基礎教育理想的內涵。
二、中國傳統基礎教育的不足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傳統教育存在著好多誤區,如過分強調機械記憶和學習,重知識和理論、輕技能和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思想教育,輕個性和性情培養。首先,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所欠缺。過去偏重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而疏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能。雖然學了好多的知識,但是一遇到具體問題就一籌莫展,不會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學生的思考能力欠缺。傳統教育提倡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實際只是形式上的學習。上課時學生忙于機械地聽,匆匆地記,沒有把心思用在考慮講課的主題或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學生把書本知識從教師的教案里搬到學生的筆記中,而沒有時間去思考和消化這些知識,并不能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再者,傳統基礎教育疏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傳統教育注重灌輸知識,較多強調個性服從共性和求同思維,但對于學生的個性的發展有所忽略,沒有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對于如何激勵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重視不夠。最后,教育脫離現實生活、對生命成長有所忽視,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趨于單一和僵化,學生成長受到嚴重影響,自身的全面發展也無法得到保障。
三、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思考
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這是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和前進的要求,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要求呢?要使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實現科學持續的發展,我們有必要破舊立新,找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最佳的基礎教育發展之路。我們主要從以下幾點加以分析和探討。
1.基礎教育應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教育的基本規律有二:一是關于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教育與人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基礎教育要不斷進行改革,基礎教育的發展不但要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還要根據我國建設發展的要求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長遠需要,保證人民大眾接受教育的根本利益,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保持良好的發展。
2.對我國基礎教育傳統繼承和批判。改革創新并不意味著對我國傳統教育徹底的否定。任何徹底脫離本國傳統的教育教學改革都是注定不成功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繼承和批判。應該說,我國基礎教育既有自己獨特的優良傳統和優勢,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和弊端。我們要做的是繼承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優秀教育教學傳統及其那些富有時代特征的優良傳統,拋棄那些與時代發展不符的東西,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3.應堅持普及與提高并重的原則。沒有普及就不會有提高,沒有提高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提高需要廣泛而深厚的基礎。萬里挑一總比十里挑一強得多。我國基礎教育普及的覆蓋面大,只有在普及的同時,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才能使教育真正在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學習與生活中發揮作用。
4.基礎教育應努力實現均衡發展。由于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公共教育資源在地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配置是不均衡的,因此,在數量和質量上基礎教育是嚴重失衡的。基礎教育應注意公共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從根本上保證教育的公平和協調發展,保證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另一方面,知識傳授也存在這不均衡現象。長期以來,傳統基礎教育傾向于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其實這種做法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考慮課程結構與內容的均衡性,重視相關性、靈活性、創新能力培養、學會學習等原則的相互融合,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社會的公平、推動教育內涵的發展
5.迎合時代的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在基礎教育中,我們應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和多媒體技術,把有效的教育資源和優秀的教學經驗傳播到每一個角落,包括邊遠的山區和農村,實現優異資源共享,以此作為提高農村地區師資乃至整個基礎教育質量的一個手段。
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自我國進入基礎教育發展的新階段以來,卻面臨著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實現基礎教育新突破和新成就,全面提高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不斷提升教育的內涵,是一項極其復雜、更需耐心的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與時共進,解放思想,為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加強學習和比較,才能把基礎教育改革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山東新泰汶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