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會效益 社會責任 兒童成人化
近期,恐怕大家都看到了這樣一則關于黃金搭檔的電視廣告: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裝束、表情、語言、動作……都是成年人的感覺。她告訴其他小朋友:“買黃金搭檔,花一樣的錢不一樣。”其中一個五六歲小男孩顯然是相信了,告訴媽媽:“我也要花一樣的錢補五樣。”看了這則廣告,不知電視觀眾有什么反應?坐在電視機前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反應?
我的第一感覺是不舒服。究其原因,第一,兒童的主要任務是玩耍和在校學習,拍電視廣告說到底是一種商業活動。兒童適當參加一些商業演出活動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當電視熒屏上,特別是電視商業廣告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兒童形象時,我分明感到了一份沉重——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過早地做了與他們的年齡極不相稱的事情。孩子幼小的心靈正經受著來自商業、金錢、成人世界的侵浸。鑒于此,有廣告界人士發出呼吁:“放了孩子們吧!”
第二,可以說,商家和廣告創作者找兒童做成人化的廣告只是為了更好地吸引消費者,賣出更多的商品,取得更大的商業利潤。然而,模仿是兒童的天性—電視廣告中的小男孩不是很快就學到了前面那個小女孩的說辭,告訴媽媽要買“黃金搭檔”了嗎?尤其是同齡人的行為,通過電視這一社會信賴度很高的大眾媒體展示出來,更容易得到兒童的認同,進而不加區分地接受。電視熒屏上兒童演員的成人化表演必然影響兒童電視觀眾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加速成人化。
這種現象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著名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把人的一生分為嬰兒期、兒童期、成人期、老年期四個階段。他說:“由于人類生長所依賴的符號世界在形式和內容上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尤其不要求兒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區別,這樣人生的兩個階段就不可避免地合二為一了。”(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第142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兒童期有兒童期的特點,成人期有成人期的特點,如果兒童沒有了童貞,正如成人一點也不成熟穩重,這樣的人生該是多么遺憾。因此,我們要保護兒童,讓兒童留住童貞,把童年還給兒童。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有以下建議:
一、商家、廣告創作者:在經濟效益之上,有更高的社會效益
創作者創作廣告的直接目的是幫商家促銷商品。因此,追求經濟效益是商家和廣告創作者共同的目標。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制作播出的電視廣告不能危害社會,起負面作用。
對于商家和廣告創作者來說,不是一律不能用兒童做廣告,而是不應該用兒童做誘導性的商業廣告,更不應該用兒童做成人化的廣告。
二、家長:當好孩子的監護人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完全行為能力,需要成人的保護。而家長,是兒童天然的監護人,肩負著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的職責。我相信,沒有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能否當好孩子的監護人還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比如,讓孩子拍廣告。家長的主觀愿望可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讓孩子早日成材。可是,千萬不要讓眼前的名利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電視媒體: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對于電視廣告來說,電視媒體是一個重要的播出平臺。在電視廣告的播出過程中,電視媒體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如果電視媒體抵制住廣告播出費的誘惑,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拒絕播出不良電視廣告,我們的電視熒屏一定會干干凈凈、健健康康。
當然,這種想法可能過于天真。那么,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美國的做法,在電視機里裝配V芯片,由家長對電視節目,包括電視廣告做出甄別,然后做出決定:哪些時間段的影片是允許孩子看的,哪些時間段的影片是不允許孩子看的。
(作者單位:山東膠南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