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彼仁侨祟愑幸饬x思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本文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現象,提出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若干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意識 問題情境
一、以問題為紐帶,樹立主體教育觀
華東師大袁振國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提出的第一個新理念就是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以“問題”為紐帶,進行課堂教學革命。這種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不僅主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更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產生更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是一種旨在培養學生問題生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觀。教育觀念的轉變勢必引起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諸多層面全方位的深刻變革。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樹立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觀,有意識地將“能否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為教學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和準則。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既要教學生“學答”,又要教學生“學問”。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情境是指外部知識邏輯與內部認知邏輯之間適當程度的內化沖突所產生的意識系統,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是知識問題化、問題認知化的土壤。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活躍學生思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學習中,怎樣的問題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有關于認知差異的規律研究表明:當呈現材料與現有的認知結構存在差異時,就會誘發學生信息收集和探索的興趣,使認知協調;差異程度中等時,學生的興趣最大。因此,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就是通過制造矛盾,產生懸念,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想問、會問。這就要求教師在了解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特點基礎上,依據教學目標認真篩選紛繁復雜的多方面信息,利用語言、設備、環境、等各種手段,正確運用歷史學科的思維方法,創造出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指向當前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啟迪學生新問題的產生。
三、夯實認知基礎,注重批判性思維
基礎知識是一切能力產生的基礎。通過各種途徑,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問題來源對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是相當必要的。但鑒于當代信息化社會知識的迅速更新及歷史知識的無限性,精力和能力的局限使學生不可能窮盡所有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所獲得的信息也并非越多越好,零散的、雜亂無章的知識不僅無益于問題意識的形成,反而會造成思維過程的混亂,阻礙問題意識的發展?!盃颗_€要牽牛鼻子”,培養問題意識的“牛鼻子”就是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于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從史料來源、作者情況及發布時間等多個因素、多個角度對搜集來的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行獨立判斷和甄別;鼓勵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獨特視角,來審視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大膽懷疑現成的東西。在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或網絡辯論、撰寫歷史小論文、舉辦歷史小報等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自由探索歷史問題的學習實踐中活躍批判思維,提高認知能力,增強問題意識,升華歷史認識。
四、增進教學民主,保障心理安全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消除學生在課堂的緊張感,讓他們敢于質疑問難?這就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權威架子,正確對待學生提問。當學生不敢發表不同意見時,要積極鼓勵和誘導:“你認為這種觀點合理嗎?”“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還有其它問題嗎?請提出來。”“說錯了沒關系,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當學生的思維活動或思維成果超出了老師的設計、安排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要急于打斷、干擾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要樂于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對學生的回答仍以鼓勵為主,否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對立情緒;當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現、提出新問題時,應對學生的新問題進行“延遲判斷”,有價值的,可引導學生,認真探究解決;沒價值的,要區別對待,采取妥善方法予以處理,以保護、鼓勵學生發問的積極性,特別是不要對學生那些奇異、獨特的想法進行批評和挑剔;當學生因受到心理、知識、語言、思維等方面的障礙沒有確切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時,要適時啟發引導,理順學生的思路,給學生圓滿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這既可使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受到鍛煉,得到提高,又可使學生因自己最終回答出問題或發現新問題而感到心理滿足,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和探究環境自然形成。
五、教給學生提問技巧,養成提問習慣
有關調查表明,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存在的提問技能障礙有關。也就是說學生提不出問題有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問。因此,教師必須“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非常關鍵的一環。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技巧,可分兩步:一是讓學生明確歷史問題的切入點,即圍繞歷史概念、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各類知識聯系處提出問題;二是教給學生發現歷史問題的方法,如因果法、比較法、類比法、聯想法、矛盾法、逆向法、追問法、假設法等。結合上述方法,通過進行多種方式的提問專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基本掌握歷史學科的提問方法和技巧,頭腦中的問題就會越來越清晰化,通過語言或口頭明確表達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因此,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必然獲得發展。
六、注重反思評價,發展學生元認知
心理學認為,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發展學生元認知,能夠使學生有意識地反思并監控自己的認知歷程,不斷調整思維活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自身問題意識的強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發放調查表的辦法要求學生反思:“我今天提出了一個什么有價值的問題?”“我是怎樣意識到這一問題的?”“我是怎樣表述這一問題的?”“我運用了什么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我的體會是什么?”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寫反思日記的方法來強化問題意識,總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定期召集學生對一個階段以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況進行分析,通過集體的力量強化問題意識。如此反思評價,一旦形成習慣,則其功效不可估量。
總之,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問題意識重返高中歷史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不會再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評價”的舊模式。原來灌輸知識的“講堂”就會變成研究學問、啟迪智慧的“學堂”,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們的歷史教學質量就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研究,1995.40-43.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