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舉手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導致的原因往往是:自我認可的枷鎖、不良班風的壓抑、陳規陋念的束縛。教師可想法在課堂上設計機智的問題,創造表現的機會,鼓起學生自信的帆,也可以讓學生換只手舉高他們的自信,要善于利用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勢,久而久之,就可培養起學生的自信。
【關鍵詞】愛心 恒心 誠心 自信
學生在課堂上大氣不敢出,小手不敢舉,死氣沉沉,是缺乏自信的表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許多。
一、自我認可的枷鎖
一個農夫把一匹高大的白馬拴在一截短短細細的木樁上,馬卻不會跑掉,為什么?原來這匹馬在小的時候,就被拴在這截小木樁上了。開始,它極力要從這截小木樁上掙脫出來,可是,它那時勁兒小,折騰了一陣子,白搭,它就蔫了。長大后,這匹馬便被小時的心理定勢束縛在了那截小木樁上。許多學生在剛上小學的時候,思維非常活躍,課堂上敢舉手,敢發言,“童言無忌”,善于幻想,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不說話了,成了“身子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嘴緊緊閉”了。為什么?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所謂的“優等生”,對他們是關愛有加;而對所謂的“差生”、“調皮生”則不管不問甚至冷嘲熱諷,“笨蛋”、“不爭氣”、“朽木不可雕”等一頂頂帽子滿天飛來,扣在學生的頭上,仿佛一條鞭子時時抽打在學生的稚嫩的心靈上,久而久之,學生就如故事中的馬一樣逐漸認可了“自己不如別人”、“自己是笨的”,山頂的美景永遠屬于別人,勝利的花環永遠與自己無緣。這種自我認可,把學生的才智緊緊地束縛住,學生在這無形的繩索束縛下變得縮手縮腳,小心翼翼,唯恐說錯了話,還談什么積極思考,舉手發言!
二、不良班風的壓抑
“一個勇敢的士兵在一支懦弱的軍隊里待久了也會變成懦夫。”一個班里如果大多數學生課堂上積極思考,舉手發言,并以此為榮,就能帶動起全班來。如果大多數學生不敢發言,甚至發言就被譏笑為“出風頭”,那么所有的學生都會變得緘口不言,整個課堂就會啟而不發,許多學生不是不想發言,迫于輿論的壓力,害怕課下的冷嘲熱諷。
三、陳規陋念的束縛
在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影響下,教師似乎永遠比學生強,學生的發問如果把老師難住了,教師會窘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會大聲訓斥:“就你能!”其實,“師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大千世界,浩渺宇宙,知識無窮無盡,教師決不可能盡能皆知。教師有時不如學生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面紅耳赤。孔子不也曾被兩個辯日的小孩問住嗎?我們為了所謂的面子無端訓斥學生,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泯滅了他們率真的天性。
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舉起稚嫩的小手,找回自信呢?
首先,鼓起學生自信的帆。這種鼓勵要在教學中時時進行,不是一兩次就能奏效的。要讓學生改變長期自我認可的心理定勢,從心靈深處真正認識到自己并不差,從而走出自卑的陰影。教師可多起用牛頓、愛因斯坦等名人的故事來鼓勵。
其次,換只手,讓學生舉高他們的自信。我悄悄地對幾個不敢發言的學生說:“課堂上,我提出的問題如果你會,就舉左手,不會就舉右手。”開始,這幾個同學舉左手的次數少,舉右手的次數多。但他們每一次舉手我都提問他們,給他們創造機會,并且每一次我都大加鼓勵,時間久了,他們舉左手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換只手,我讓他們找回了自信。
第三,善用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勢。當整個班的課堂氣氛沉悶,都不講話時,老師千萬不要著急,更不可喪失信心,可以找到幾個平時學習好一點,思維活躍一點的學生,課前做做工作,暗示暗示,爭取讓這幾個學生課堂上先舉起手來并開口說話(當然鼓勵要跟上),再慢慢向周圍擴展,敢于舉手的人會越來越多,當舉手的人數達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整個課堂氣氛就可以帶動起來了,這個時候離成功就不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設計理智的內容創造表現的機會。教師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使他們在舉手發言中獲得成功感,這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力求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同時,設計的內容要“理智”。問題拋出后要有挑戰性(但也不能難得誰都不會),要讓學生運用智慧,通過分析歸納才能找到答案,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只要翻翻書就可以水落石出,久而久之會失去興趣。沒有挑戰就沒有成功感,沒有成功感,學生便找不會自信。
第五,教師要放下架子,不要隨便打斷學生的發言。老師在課堂上要民主,要平等,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被學生問住了,就坦然承認自己不懂,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學生上課發言很可能是創新的契機,要善于引導不要隨便打斷或否定。
讓我們用愛心去喚醒,用恒心去鼓勵,用誠心去激發,讓稚嫩的小手舉高他們的自信!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2]山東教育.2007,(10).
[3][瑞士]路德維希著.王憲生譯.拿破論傳.中國致公出版社.
[4]現代教學思想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
[5]當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東萊蕪市萊城區羊里鎮辛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