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班級管理 不公平性 正式群體
追求教育公平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在班級管理中也應做到這一點。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
是國家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成為教師關注的對象。學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差異的表現又反應在不同的方面,我們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轉化差異,不要歧視他們。
一、重視正式群體、忽視非正式群體
學生生活在群體之中。在每一個班級中,都存在著若干比較正式的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通常包括:有班主任安排的學術類小組,文體娛樂類小組,服務、勤工、實踐類小組等,正式群體的目的任務明確,成員穩定,有一定的組織紀律與工作計劃,經常開展活動。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自發形成或組織起來的群體,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關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學生群體。非正式群體的特點是自發性、相容性、不穩定性和易變性。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共存,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在班級管理中,存在著班主任重視正式群體,忽視非正式群體的不平等現象。正式群體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領導,非正式群體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視,甚至產生歧視。
二、重視處境優勢的學生,忽視處境不利的學生
由于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心理狀況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班級中部分學生占據優勢位置,部分學生處于不利地位。在班級管理中,存在著重視處境優勢的學生,忽視處境不利的學生,這樣就形成了教育資源不能共享的現象,最終導致出現兩極分化的局面。不管學生來自何種文化背景,不論貧富、正常殘疾,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對不同類型的弱勢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
1.家庭經濟貧困生
在班級中,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部分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看不起家庭條件差的學生,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往往看不起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認為他們太“寒酸”。同時,有些班主任也歧視貧困生,這樣,對貧困生心理上會造成雙重壓力。所以,班主任應不分貧富,一視同仁,引導同學正常交往,同時更多的同情、幫助弱者。
2.心理不健康者
近年來,小學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數逐漸增多。班主任理應成為一名心理衛生工作者,應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種種心理障礙,緩解學生過度的焦慮、孤僻、嫉妒、猜疑、自卑、沖動,防止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在學生遭受心理挫折后,班主任要設法創造一種諒解和寬容的氣氛,減輕受挫折者的痛苦,并及時提供幫助,想辦法治療學生的心理創傷,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歧視“差生”
歧視“差生”是班級管理中最普遍的現象。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座位安排上歧視“差生”。有些班主任安排學生座位不是依據學生的身高、視力等因素,而是以“考分論英雄”,“優等生”的座位都在前排,“差生”則分布在后排。二是教育評價中歧視“差生”。一個“優等生”偶犯小錯,仍然受到班主任的喜歡,而一個“差生”犯了同樣的錯誤,班主任會“從重處理”。教育中的許多偏見和失敗,都源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班主任應深入了解每一個“差生”,尤其對學習差,行為落后的學生,更要透過表象,尋求原因,把握特性,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總之,尊重受教育者,就是使學生在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同時得到鼓勵、指導、忠告和建議,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作者單位:山東青州市云門山街道青龍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