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生整天處于被動的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于所學的內容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中,在這樣的學生的一生中,如何能夠讓他們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造的能力,如何讓他們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設者呢?本文就談談自己的幾點體驗。
【關鍵詞】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 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的過于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現狀,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為了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三種方式。
一、生生合作,突出自主
“口耳相傳千般好,不及林間自在啼。”學生合作討論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在討論中,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發表個人的見解;學生的思維是全開放狀態的,通過討論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識的同化建構。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同,感悟到的也不盡相同。如我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我問學生:“你認為狐貍怎樣?”啟發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思考,有的學生認為狐貍是狡猾的,也有的認為狐貍是聰明的,我都給予肯定,這要看學生從什么角度去理解了。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有創新的思維。
二、師生探討,平等對話
舊的教學思想是以教師為中心,只重知識的傳授,不重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的訓練,其結果是壓抑和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不能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改進教學就要把教學的著眼點移到學生方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只有在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形成能力。我在教《狐貍和烏鴉》一課時,讓學生編成課本劇,師生同臺表演,這樣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課文內容變得具體形象,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三、處理好書本與學生的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知識唯一的占有者和傳遞者,教材也不是不容懷疑的文本。教材應成為師生相互交流、平等對話的中介,成為學生學習的導火索,興趣的激發點。
1.利用網絡等資源,課外查找相關資料
利用網絡資源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更容易使學生積極參與。如學《瑞雪》,上網收集寫雪的有關文章;學《紙的故事》,讓學生查找我國的四大發明。這樣既培養了能力,又能激起學生更濃的學習興趣。使課文內容得到了拓展,豐富了學生知識。
2.把音樂、美術及學生的生活體驗等引入課堂
我們的教學不允許兒童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聲音,不積極提倡個性化的解讀,把一千個讀者引向了同一個哈姆雷特。所以,我覺得閱讀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生命感受(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狀態)。讓學生以各自的體驗、感悟為出發點,閃現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學古詩文時,可讓學生給詩譜曲,讓學生唱,使學生便于記憶;或者讓學生給古詩文配畫,把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躍然紙上,這樣既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又把各科內容進行了整合,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
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材。
(作者單位:山東萊蕪市羊里鎮王石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