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內容中包含推理、判斷、定理、分析、綜合應用等內容,許多題邏輯性較強,如果學生沒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無法解決的。因此,為了使學生學好數學這門課,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 小學生 邏輯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教學中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加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方面,將為學生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數學教學內容中包含推理、判斷、定理、分析、綜合應用等內容,許多題邏輯性較強,如果學生沒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無法解決的。因此,為了使學生學好數學這門課,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貫穿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育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僅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小學數學比較抽象,數學教學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技巧,才能入門,才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設計好練習題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練習的層次,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一般分三層,一是基礎,二是綜合練習,三是能力拓展訓練。前兩個層次是面向全體學生,后一種是面對學習好一點的學生。讓學生養成愛動腦筋,勤于動腦的好習慣。
教師怎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呢?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什么任務。從學前班一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例如,開始認識畫面、十以內的數,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初步認識的能力;一年級就開始教學10以內的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是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一定要引導學生去思考,不能讓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2.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個環節中。不論是復習,還是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等,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例如,復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的老師就會出題,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說一說計算過程,這樣有助于加深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比推理,而且學生對進位加法有了深刻的印象。進而掌握進位加法要滿十向前一位進一的道理,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例如,在學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時,要讓學生懂得利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不要只記那些定律,還要會應用。再如,到了五年級講方程時要讓學生知道未知數在的位置叫什么,從而讓他們明白和前面的代數式基本一樣,這樣一來對方程就有了一種不陌生的感覺。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
3.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定理、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時,都要注意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各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正方體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正方體,而是要告訴學生什么叫做正方體。讓學生觀察具有正方體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這樣,學生就會知道正方體有六個面,每一個面都是正方形。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乘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分析。如(15×4)×25=15×(4×25),先把15和4相乘,在和25相乘,或者先把4和25相乘結果是一樣的,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后一種要簡便一點。最后,作出一般性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乘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性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32×8×125)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類比推理方法。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我們現在學習新教材還要更好地找到更適應的教學方法,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對待。
(作者單位:云南巧家縣新店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