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語法教學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提出英語語法學習應該彌補傳統語法教學枯燥乏味、疏虞實踐的不足,采取利用各種語境來誘導學生學習英語語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語境 英語語法 職業學校學生
一、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語法教學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法是語言的三大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之一,沒有語法的英語不能叫真正的英語;沒有語法教學的英語教學不是真正的英語教學。教授語法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習語言的工具,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利用語法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
二、傳統英語語法教學的弊端
傳統語法教學具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過于注重語法規則的掌握,而疏虞實踐。其主要是依賴于教師的語法講解和學生的死記硬背,這種模式的教學枯燥乏味,脫離現實生活,完全是為了語法學習而學習語法。學生往往不能理解性地掌握所學語法知識,致使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也記住了教師講解的語法要點,但只要運用所學語法知識做題或是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還是會錯誤百出。這樣逐漸就使部分學生對語法學習喪失了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
普通高校的擴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職業學校學生生源總體文化水平不高,在英語方面突出表現在外語基礎知識薄弱,英語的應用能力不足,對英語學習興趣欠缺等,且大多數職業學校學生都不具備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在英語授課時能夠采用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使學生學有所長,以便在日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留有一席之地。
四、語境的概念
語境這一概念最早在本世紀20年代,由倫敦大學的波蘭裔人類語言學家B·Malinowski(1923)提出來的,他指出“如果沒有語境,詞就沒有意義。”在30年代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 R. Firth對語境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語境理論。Firth繼承和發展了Malinowski的觀點,認為情景語境和言語功能類型的概念可以抽象為綱要式的結構成分,從而適用于各種事件。英國語言學家Lyons,他認為語境是一個理論概念,交際參與者要以能夠正確判別話語的合適與否,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是語境的具體體現,或者說這些知識構成了語境。
通俗地說,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語交際密切相關的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為語言表達特定意義所依賴。語境分為三類:即話語語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簡單地說,話語語境是指字、詞、句、段等前后可幫助理解和確定其意義的上下文,即文章或言談中的話題的上下文或上下句(何自然,1997)。情景語境是發生言語行為的實際環境。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1977)把它解釋為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語言活動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參與者雙方、場合、說話的正式程度、交際媒介、話題或語域。文化語境是指說話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即某一言語社團特定文化的社會規范和習俗(何兆熊,1989)。這三種語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縱的關系。文化語境處在最上層,話語語境處在最下層,情景語境處在二者之間,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情景語境,在不同的情景語境中,也會有不同的話語語境。
五、運用語境理論教授職業學校學生語法的意義
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是其社會交際功能,因而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而語言交際不可能在真空里進行,它必須發生在一定的場合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語境。所以,語言和語境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忽視了這種相互依賴關系,人們的交際就無法實現。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英語教學離不開語境,要培養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有效地掌握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也離不開語境。尤其針對大部分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因其自身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對英語語法理解更加吃力,而傳統語法解釋過于枯燥,總是在孤立的句子中去分析解釋語法規律,結果學生往往在課堂上能聽懂老師的講解,一旦運用到實際中,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或口頭語中,卻覺得力不從心,不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總是犯錯誤。其原因則是語法教學脫離了語境。語法規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體現。所以,在教授語法時,教師應將語法教學與語境相結合,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師在講授定語從句時,教師可以口頭上用定語從句描述學生所熟悉的人或事。讓他們自己在語境中去體會它的定義和用法之后,教師再幫助他們總結歸納出規律。講解被動語態時,讓學生表演各種被動的情景,如教室的窗戶被王同學打碎了;小偷被警察抓了;張三被老師批評了;李四被狗咬了等等,教師不斷地用被動的句子去描述,使語法講解置于生動的情景之中。
總之,教師在教授語法時,應創設與利用語境,使英語語法教學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而不再枯燥乏味,從而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薄冰.高級英語語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何兆熊.語用、意義和語境(A)語境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張志公.語法和語法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5]Lyons. J. Seman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煙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