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調查法力圖發現和解決在廣西《生理學》教學中教學內容、設備儀器、師資力量等教學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應用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理論和技術構建了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主要結論:在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建議在更多的學科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關鍵詞】教學資源 共享平臺 生理學 教學改革
1 前言
由于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師資力量、設備儀器等相應配置短期內很難跟上發展的要求。本研究試圖提出地方性的“校校聯合”,即在學校較集中的區域創建聯合教學基地,學生可以在聯合基地里的任一所學校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創建教學網絡,構建區域性資源共享平臺,從而更大程度的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2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對象
2.1調查法及其研究對象
本文對開設《生理學》課程的六所廣西駐邕普通高校的《生理學》教學資源做了調查。被調查者均為各校《生理學》課程的授課教師和相關實驗室負責人。
2.2實驗法及其研究對象
本文對廣西師范學院開設《生理學》課程的兩個年級四個班級進行單盲教學實驗。實驗隨機選取兩個實驗班,兩個對照班。
2.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和實驗的數據應用SPSS軟件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廣西駐邕普通高校《生理學》課程資源狀況
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分類和研究,并參閱人力資源管理、投資經濟學等理論,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廣西駐邕普通高校六所開設《生理學》課程資源的結構及功能狀況進行調查。問卷的效度系數為0.89。共發放調查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50份,有效回收率為83.3%。
3.1.1《生理學》課程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

從《生理學》課程人力資源結構分布來看(表1、表2、表3),廣西駐邕高校體育教師的年齡結構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其中30歲以下的教師所占比例為42.9%;從學歷結構特征看,以本科學歷為主體,所占比例為60.7%,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僅占被調查教師的7.1%;從職稱結構來看,以初、中級教師為主,擁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為28.5%。可見,廣西駐邕普通高校《生理學》課程人力資源結構分布的基本特征呈現為:年齡結構合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學歷結構中本科生過多,碩博研究生稍顯不足;職稱結構基本合理,擁有大量以中、青年本科學歷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
3.1.2《生理學》物資資源結構特征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生理學》實驗教學是整個學科的教學重點。從《生理學》課程實驗室資源結構分布來看(表4),廣西駐邕高校實驗室資源存在明顯不足,滿足和基本滿足教學的學校比例只占50%,還有一半的學校實驗室資源存在不足,尤其是還有16.7%的學校只有很少的實驗室資源。這種現狀可能與有些學校剛成立本專業有關,但總的來說,廣西駐邕普通高校《生理學》課程實驗室資源十分短缺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眼前的當務之急。

高校體育信息資源主要指國內、外體育科學發展動向、體育科研新成果等,文獻、音響等材料以及各類信息網絡系統。高校體育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及管理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的體育綜合水平。調查表明:目前,各高校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還相當落后,利用率也較低。被調查院校的體育部有近一半沒有在Internet上擁有主頁;大部分院校體育專業書籍和電子期刊擁有量滿足不了需要。由表5可見,當前廣西駐邕普通高校的體育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夠,信息資源高度分散、條塊分割的格局所造成的重復配置的低效率現象較嚴重。
3.2 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的差異
3.2.1 實驗過程
對04級(1班和2班)采用常規的多媒體輔助方式教學,對05級(1班和2班)除了采用常規方式教學外,還利用了所構建的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即對實驗班級一方面,安排有8個學時的實驗教學和4個學時的理論學習在《生理學》聯合教學基地進行;另一方面,學生的預習、復習、思考、作業與提問這些環節中有60%的任務通過所建的《生理學》教學網絡完成,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集中指導。學期末,對《生理學》教學質量進行主、客觀評價(見表6)。

3.2.2評價指標的選擇
評價指標主要包含學生主觀評價、學生客觀表現和教學效果三個方面共30個因子,然后請6位專家進行篩選、修正和論證,選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個因子,效度系數達到0.86。所選因子有:X1—喜歡上課的百分比、X2—作業良好的百分比、X3—到勤率、X4—感覺課堂氣氛良好的百分比、X5—自我感覺能力提高明顯的百分比、X6—考試成績的平均數;實驗中的班級因子有Y1—04級的平均值、Y2—05級的平均值。
3.2.3 實驗結果及其分析
注:05級與04級比較(雙側), * P<0.05, ** P<0.01。
由表6可知,三項指標(喜歡上課的百分比、自我感覺能力提高明顯的百分比、考試成績的平均數)顯示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項指標(作業良好的百分比、到勤率)顯示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有差異(P<0.05)。只有感覺課堂氣氛良好的百分比這項指標顯示在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沒有差異。可見,在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是存在差異。
4 結論與建議
4.1廣西駐邕普通高校《生理學》課程資源狀況呈現以下特點,人力資源結構分布的基本特征呈現為:年齡結構合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學歷結構中本科生過多,碩博研究生稍顯不足;職稱結構基本合理,擁有以中、青年本科學歷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實驗室資源十分短缺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4.2六項評價指標顯示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前后《生理學》教學質量存在差異。
4.3建議在更多的領域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包括建立有關的師資資源、實驗室資源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4.4 建議繼續對構建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其它功能以及相關制度的建設做進一步深入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改進和享用這個“平臺”。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立項項目(桂教科研[2007]34號,項目編號200710LX234);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項項目(桂教高教[2007]109號)。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