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學生在老師的情境創設中,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讀課文,通過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使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得到特別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旨在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的精神,形成和發展良好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提問 學習競賽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以貫穿在各科、各類學習活動中。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學生在老師的情境創設中,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讀課文,通過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使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得到特別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旨在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的精神,形成和發展良好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是應該開放而富有創新的課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育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地、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反思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為了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采用嚴謹的課堂教學形式,圍繞讀寫訓練,死記硬背不算,還搞題海大戰。學生疲于應付,被動接受,容易使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喪失。從學校層面上看,它導致教師和學生對課堂學習和生活失去興趣,課堂生活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從社會的角度上,學校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創造力,難于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在關注知識、技能的同時,凸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發現、探究和研究等認知活動,使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具有創新精神,這樣國家才會發展,社會才會進步。
第一,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問題是探究學習的核心。探究學習中,教師或者學生能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探究的關鍵。探究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必須能夠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樣就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教師要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即教師在備課時,對每堂課的提問都要精心設計,做好充分的準備,講究科學性;二是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要善于啟發誘導,使他們在主動自覺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在語文學習中,往往遇到文章中耐讀的地方和文中微瑕處。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精彩處認真品味,思考探究。可以自讀自疑自析:為什么用這個詞?能否用其它詞調換?這段文字好在哪里?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能不能比較一下和它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內容?在文章亮點處探究思索,重錘敲打,能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智慧的生成有了源頭活水。“盡信書不如無書”。知從疑來,疑出真知。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質疑,敢于質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語文有關方面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問一問為什么這樣寫?問一問這種說法合理嗎?這個道理有不當之處嗎?問一問能不能改動?有沒有更好的陳述?對課文的質疑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獨創性的思維能力和“不唯書”的精神,有利于獲得真知灼見。
實踐證明,通過科學的設疑和提問,也鍛煉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人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如果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我們即著手培養這種方式,就會使學生有善疑、善問、多思、深思的習慣,因此我們說科學的設疑和提問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二,在探究性語文學習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并指導學生用探究的方式踐行“語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語文探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態勢。社會化語文活動將成為探究性學習和重要內容,如環境語文、街道標語、廣告以及人際交流等。學生可以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可以到街頭演繹生活語文,可以到群眾中體味語文用途。語文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可供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筆者在教學《死海不死》時注意到課文的科學性、趣味性的特點,別出心裁的設計了“我是一個導游”活動,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來介紹死海。學生查旅游手冊資料,穿導游標志服裝,記課本死海知識信息,解死海不死奧秘。以此為藍本的“我是一個導游”演出節目在市文藝會演中還得了大獎。實踐證明,這樣的應用探究,這樣的活動設計,能誘導學生把多學科知識滲透到語文學習之中,鞏固了課文內容,不斷發展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初中生由于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所以開展小組學習競賽也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通常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將課文內容分解或可以競賽的項目,如朗讀、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等,并設計了主體發言、搶答、辯論、考考你等多種形式,每小組設置計分牌一塊,由學生自己翻分。當學習過程轉換成一種競賽活動時,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強烈的表現了出來。他們不再是被動的聽眾或觀眾,而是一個積極的“得分手”。要想在競賽中取勝,課前必須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以《岳陽樓記》的教學為例,我注意觀察,各小組成員都自找了各種文言辭典、教學資料,數量品種之多,超出了我的估計,他們互相交流參閱,憑借手中的工具書,基本解決了這篇課文的字、詞、句。為了準備談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理解,同學們更是廣泛搜集了許多中華民族歷代志士仁人的事跡,做了大量的卡片。正是強烈的好勝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小組學習競賽的課堂效應向我提供了這樣的啟示:只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教法,學生的主體意識便會在學習活動中覺醒。在主動探究中學習,學習過程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愉快、一種樂趣。
第三,探究性學習也是一種參與式的教學方式,它注重學習目標的整體化,它所追求的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體達成。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說話不是照字念經,就是語無倫次,為了讓學生真正把話講好,就必須提供讓他們主動說話的情境。比如召開模擬記者招待會,開會前,先向全班同學宣布招待會的中心議題,有時是“社會熱點”,有時是“家庭代溝”,有時是“同學交友”等。開會時組織學生先布置一下會場,創造一個氣氛,黑板上可寫上“××班模擬記者招待會”字樣。讓“發言人”在前排面對全體同學就坐,其它同學自制一枚“××報社”記者證別在胸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有親臨其境的自豪感,說起話來效果截然不同。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同學們全員參與,使他們不同層次的學習潛能獲得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要獨具慧眼,巧妙拓展,有效引導,要在潛移默化的探究性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高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這樣才能在新課改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單位:山東昌邑市塔耳堡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