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新性 討論法 主體性
一、作為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
首先,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一句激勵的話,一個關切的目光都會給學生以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使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對學生在探究中的錯誤不求全責備,特別是不諷刺挖苦,這樣才會保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樹立新型的人才觀,鼓勵學生發展思想自由、行為主動,獨立思考;鼓勵學生不滿足于己有的結論,不相信唯一解釋,不迷信權威,不屈服外在壓力放棄自我主張,使學生成為具有現代獨立人格和豐富個性的人才。
二、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傳統的教學,教師是層層分析課文,生硬地向學生灌輸道德觀念,結果形成了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課堂局面。現在的教育者都認識到了品德教育決不是向學生灌輸關于道德的各種美麗動聽的言詞和準則,而是讓學生要有一個自我學習認識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主體投入中知理明非,提高道德認識。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呢?
1.設計問題要注重靈活性、時效性
“學問明理”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設計問題一定要少而精,最好設計一兩個能概括道德觀點“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時效。
2.在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討論法
討論法并不是一種新的教法,但以前在運用時往往不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使之流于形式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教師應該經常設計一些辯論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留下“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畫家在作畫時,講究留下“空白”畫面,讓人感覺意猶未盡,使人遐思萬千。同樣,課堂留下“空白”,給學生思考想象的余地。那么,該在何處留下“空白”呢?課文由一個小故事引出觀點,根據這一觀點,教學中讓學生設想故事結局,這樣就會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學生在設想結局中培養了創新性思維能力。
4.運用多媒體,以趣激情,調動學生主動性
電教手段具有聲畫并茂,感染力強等優勢。在教學中采用電教手段,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會事倍功半。如在講《真誠對待他人》一課時,放錄像給學生看,用多媒體出示板書內容,學生被這一新穎的授課形式所吸引,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素質。
三、精心組織活動,多渠道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認識與行為之間有一條鴻溝,需要用實踐來填平。”因此,在搞好教學的同時,要多組織實踐活動吸引學生,促使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內化。如學習《有規則真好》以后,我帶領學生去交通宣傳欄看交通事故圖片展覽。學生看到照片上血淋淋的事故場面,思想觸動很大,受到了深刻教育,家長也反映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增強了。由此看出,精心組織活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多渠道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還需要我們教師進一步探究、總結、交流。
(作者單位:山東青州市東夏鎮東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