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欣賞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能力、理解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小學美術教育,應當順應兒童愛美的天性,采取多種形式,實施美術欣賞教學。
【關鍵詞】美術欣賞 欣賞習慣 審美標準
一、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這些鮮明艷麗的形象常常使他們欣喜和愉悅。如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艱苦歲月》時,他們全被老紅軍的笛子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記正在聆聽的小紅軍。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但是,往往也難以接收自己生活以外的事物,很難客觀去評價對方的美。
5.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理解審美差別。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同時,每件藝術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從形式到內容又有其個性魅力。例如,《非洲雕刻》一課:學生看到這些藝術品時立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非洲人喜歡選用黑乎乎的木材雕刻?”“為什么好多人像都是裸體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裝飾品……”我并沒有直接針對這些問題解答講解,而是播放課件,讓領學生看看非洲的景色,讓他們知道非洲人是怎樣生活的。一兩分鐘的短片讓學生“踏上”了非洲大陸,“走進”了非洲熱帶叢林。學生用看到的信息對他們自己的疑問進行了猜測性地解答:非洲熱帶雨林茂盛,有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因此非洲人喜歡選用黑乎乎的木材雕刻;氣候炎熱,自然就穿得少;他們裝飾品都是動物的牙齒、骨頭,象征著他們有多少獵物,是不是個好獵手……我在總結時對他們的答案和方法進行了肯定,而他們也在直觀欣賞和討論中融入了非洲的世界,從而對一個全然陌生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審美認同。發現原來世界很大,我們的審美標準并不是唯一標準,應該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審美趣味。
2.角色融入,同化審美標準。雖然世界是一個“地球村”,藝術繁榮交流早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但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由于種族、地域、宗教、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的文化與藝術的多元化,而這些并非是小學生所能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常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想一想如果你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你會怎樣看待這樣的作品呢?”如《非洲雕刻》中,我出示了兩張女性圖片,一張是黃種人,一張是黑種人,當然兩張的服裝打扮也是不一樣的。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非洲人,你更容易接受哪個?為什么?”學生們熱烈地討論上了,討論效果非常好。在教學中,時常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思考,可以讓他們學會用多角度的眼光去認識、審視藝術作品,以寬容、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多種感官體驗,感受藝術魅力。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視覺器官發揮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但僅僅從視覺感知經驗出發是遠遠不夠的,恰當的輔以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感知美的興趣,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體驗,增強學生視覺審美感受能力。如教低年級的小朋友認識線條,我讓學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實的線:毛線、鐵絲、麻繩……然后,聽聽音樂、找找曲調的線條……最后,再看看柳枝、小雨、彩虹等自然中的線條……這樣就強化了學生對線的視覺感知。
筆者認為,小學美術欣賞課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口干舌燥的講藝術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燈機不停地播放藝術作品就能解決的。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學生能對這些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認同,愿意去欣賞、會欣賞,那才是欣賞的真正意義,才是審美素養提高的真正開始。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