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內涵和加強美術素質教育中民族美術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形式上的實現形式。
【關鍵詞】美術 素質教育 民族傳統文化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素質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美術素質教育,就要堅持美術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導向,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民族傳統美術教育是深化美術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學校的美育教育中有獨特的重要的意義,在美術素質教育中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學習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內涵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億萬勞動群眾為了滿足自身社會生活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中國本原宇宙觀、美學觀、感情氣質、心理素質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國本原文化的哲學體系、藝術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若從民族傳統美術作品的性質、多寡和主次出發,強調造型藝術的特點,中國民族傳統美術作品則有年畫花紙、門神紙馬、剪紙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織繡、編結
扎制、兒童玩具等多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其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特點。
二、加強美術素質教育中民族美術教育的必要性
美術,歷來都是各民族人民從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一種形式,是構成世界各地文明的一種絢麗的花環。縱觀世界史,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直接關系著民族美術的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美術是東方美術的代表,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們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因此就有必要加強對中學生進行傳統美術教育及傳統文化的熏陶,民族文化底蘊的增強,有利于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培養民族精神的新內涵。在美術素質教育課程中應該對本
民族的優秀美術作品有重點地學習,激發學生對民族美術的熱愛,并且產生了解的興趣。
三、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反映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的是全方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1.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在課程內容上的體現
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有著獨特的畫科分類和技法形式。書畫同源,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作畫的工具材料為我國特制的筆、墨、紙、硯和絹素。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傳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是研究我國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分支。從古代建筑藝術的精湛和其中蘊涵的豐富內容可以想見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社會發展所付出的聰明才智。中國建筑不僅包括中國歷代遺留下來的有重要文物與藝術價值的構筑,也包括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歷史上建造的具有各自風格的傳統建筑。
中國傳統服飾美術。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復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本身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服飾藝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門類。
中國雕塑藝術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各時代人文精神的升華,社會生活的記錄,既具有表彰政治功勛的功能,在特定的社會,又是宗教精神的結晶。在歷史的進程中,通過文化交流,促進著國際文化藝術的發展。中國是一個雕塑大國,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雕塑體現了中國的人文精神,是一個豐富的藝術寶庫。
文物作為歷史和文明的載體,是以實物的形態積淀著民族的文化蘊藏,是人民群眾物化了的精神追求。這些作為中華文明進程標識的歷史文物,不僅是專業工作者進行科學、歷史研究的重要佐證資料和依據,而且也是人們欣賞、審美并從中感受歷史文化魅力的藝術品。
2.民族藝術在教學形式上的體現
(1)以欣賞課的形式了解民族藝術
通過開設民俗欣賞課,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優秀的民族文化。教師通過收集的圖片向學生講解,教師要根據滲透優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題內容精心選擇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圖幻燈、電視錄像、電腦多媒體課件等,并使之與講授內容緊密配合。民俗欣賞課的開設還可以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比如,初等的內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誦讀為主,如各種膾炙人口的童謠、兒童故事、童話劇本等;中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欣賞為主題,可以采用影視和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接觸中國的電影、電視、地理、歷史、各種文藝節目;高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再現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民俗文化課的最高境界,學生通過學習,直接參與進來,自排自演中國的民俗文化。
(2)對當地民俗文化參觀考察
組織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參觀考察,從學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參觀后要及時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體會祖國優秀民俗文化。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民俗博物館;觀看民俗、民藝系列展演活動;欣賞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現場演奏會和傳統皮影戲、口技表演;現場向民間老藝術家們觀摩學習剪紙、折紙、葫蘆畫、魔術等民間傳統藝術,極大地擴充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總之,教師要轉變觀念,在學習我國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美術作品時,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去感受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美,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使學生動作更協調、更靈活、更準確,使他們的個性得到發展,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獨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以后從事各項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勝利.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1.
[2]孫建君.中國民間美術[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3]郭憲.中國民間美術解讀[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4]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山東濱州市濱城區尚集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