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多研究學者肯定了英語教學中背誦英文的作用,而教會學生有效地背誦英文才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在認知心理學理論支持下,初次探討得出英文背誦不但是一種語言輸入,而且更是一種語言輸出,呈現出從英語中來,到英語中去的模式;最后,提出英文背誦對高職英語教師的啟示。
【關鍵詞】英文背誦 認知心理 輸入 輸出
一、前言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背誦自古至今是許多學習者曾用過或主張使用的一種學習策略。丁言仁、戚焱教授、何家寧教授等研究者指出,大學生要想學好英語,需要經常進行背誦,才能促使所學的英語知識內在化,成為語言能力的一部分。因為在中國學習英語,學習者在缺乏英語交際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大量的背誦是一條很好的出路。通過背誦,學生可以增加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使翻譯流暢、準確,速度加快,背誦輸入對提高學生的口語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等等。當代認知心理學家指出,沒有任何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重要,期望學生學習,而很少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教會學生學習,傳授有效的學習策略,已被當前教育界視為提高學習和練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及減輕學生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所以,如何教會學生背誦,如何有效地將英文背誦出來,并最終愿意背誦,接受并內化背誦這一學習策略才是至關重要的。
二、英文背誦既是一種語言輸入,也是一種語言輸出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把英語課文翻譯成漢語的教學方法只是完成了該課文教學任務的一部分,最關鍵的部分是讓學生從大腦中產出英文,即讓學生再把課文的重點段落從漢語背誦成英語。教師幫助學生把重點段落翻譯成漢語,并比較英語和漢語表達的異同,加深學生對英語表達的認識,并講解其中的語言知識點,即“英文—中文”的預備階段。然后,教師自己先進行示范,做出榜樣,根據所翻譯的漢語把英文背誦出來,也就是看著中文譯文口述出英文,接著讓學生準備一段時間,對英文段落進行大聲朗讀熟讀,即“英文—中文”的準備階段;最后學生根據漢語翻譯,將漢語復述或者口譯成英文,即“中文—英文”階段,該背誦策略呈現從英語中來,到英語中去的模式:“英文—中文—英文……”
在此,“英文—中文”階段可以看作英語的輸入過程,“中文—英文”階段是一種英語輸出過程。“英文”是原始的英語材料;“英文”是處于加工中的英語材料,并帶有對應的“中文”信息,尚未完全貯存于大腦中;“英文”是加工后貯存于大腦記憶區的英語材料,并帶有完美的“中文”一同貯存于大腦中,此時的中文是一種地道純正的中介翻譯,在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時,肯定要比較二者的表述異同,并翻譯出流暢地道的中文,此“英文—中文”階段可以看作英文背誦的輸入過程。然后,根據這種中文,在大腦中檢索記憶中的英文,再翻譯成原來的英文,此“中文—英文”階段是一種英文背誦輸出過程,在輸出英文的同時,強化了對原始英語信息的記憶,鞏固了原輸入過程的成果,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輸入過程,以此循環。
所以,英文背誦既是一種語言輸入,也是一種語言輸出,“英文—中文—英文……”表示英文背誦輸入和背誦輸出過程相互循環。等到學生英文背誦輸入的信息量達到一定的度,實現量變和質變,可以脫離漢語翻譯這個中介,直接進入“英文-英文……”模式的循環過程。所以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語言水平,去選擇英文背誦的模式,即是否借助漢語翻譯中介。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新的信息的接受一般要經過選擇,習得,建構和綜合四個階段。學生通過背誦輸入去選擇英文材料中感興趣的英語知識信息,將此貯入工作大腦中,即短時記憶階段,也就是“英文-中文”的預備階段;學生積極將短時記憶中的英語知識信息轉為長期的記憶;學生努力在貯存于短時記憶中的英語知識信息間建立起一種聯系,把新舊英語知識信息聯系起來,此時,大腦長期記憶中的英語知識信息可以用來幫助和鞏固新獲得的英語知識信息,并提供組織新英語知識信息的框架,即“英文-中文”的準備階段;學生在長期記憶中尋找信息,將此轉化為短時記憶,從而利于背誦輸出,即“中文—英文”階段。
英文背誦可以說是一種對英語知識的精加工,就是使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記住正在學習的英語知識信息而作的充實意義的添加,構建或者生發,是一種把新英語知識與已有的英語知識有效地聯系起來,增加新信息意義的加工,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經過精加工的信息進入已有的知識網絡中,在以后需要喚起的時候容易檢索,即使直接檢索出現困難,也能夠通過知識網絡間接地把它推導出來。學習者通過背誦,在大腦中記憶大量的英語知識,在以后的英語交際,或者口譯和筆譯中,遇見或者需要類似的句子表達,可以從大腦中快速檢索,直接或者間接地完成交際和翻譯。
三、英文背誦對高職英語教師的啟示
根據劉電芝對復述策略的研究,教師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以使學生盡快掌握背誦復述本領。
首先,經常要求學生進行英文背誦,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培養學生英文背誦的能力。
其次,讓學生不能把背誦搞成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應通過背誦復述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各部分的連接關系,使之更清晰易懂,易于從記憶中恢復。
再次,對背誦的要求應逐步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對原內容的機械重復上,而應逐步過渡到有選擇性的重點背誦復述。
最后,讓學生溫故而知新,進行必要的過度學習,在此就稱為過度背誦,即在剛剛能背誦或回憶或者后來能回憶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背誦。由于識記一結束,遺忘就開始,因此,需要過度學習來抵消一開始產生的遺忘率,以保證應該保持的英語知識信息保持下來,讓背誦下來的知識儲存的更多更牢固。
四、結語
古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有“熟背英文一百篇,不會作譯也會編”。他人有“雙贏”,吾有“雙輸”,此“雙輸”就是一種“雙贏”,因為等你完成了大量的輸入輸出過程,一是贏得扎實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二是贏得自信和成就感。所以,與其對英語學習感嘆,埋怨和彷徨,還不如現在就開始行動,付出艱辛而充實的背誦努力,收獲芳香而扎實的英語碩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丁言仁,戚焱.背誦課文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J].外語界,2001,(5):58-65.
[3]何家寧.關于大學生英語背誦的調查報告[J].山東外語教學, 2006,(1):60-63.
[4]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93.109.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南山學院;山東龍口南山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