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顧百多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的歷史演進和巨變,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在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新時期,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形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我們必須繼續解放思想。
[關鍵詞]解放思想;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8-0007-02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整個社會呈現出蓬勃旺盛的生機和活力。這一切無不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密切相關。本文擬通過歷史考察的方法,對這一巨變與解放思想之間的內在關系作一粗淺分析。
一、思想解放——百年中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三次歷史巨變,而作為三次歷史巨變先聲的,則是三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標志。辛亥革命是全國范圍的、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雖然失敗了,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觀念卻得到了相當廣泛的傳播,加上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巨大影響,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對封建的專制制度、思想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使“德先生”和“賽先生”成為當時廣受歡迎的角色。這一運動在“五四”以后更發展成為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解放運動。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經盛贊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則也產生了李大釗、魯迅等無愧于時代的偉大人物,稍后又產生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卓越的革命領袖。其理論和思想成果突出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民主科學觀念的日漸普及,實踐成果則是1921年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成為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偉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以遵義會議和延安整風為標志。其直接的理論成果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經過多方面展開而走向成熟,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其指導地位在全黨確立;實踐成果則是抗日戰爭和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相互交織的復雜形勢下,在長期異常險惡的斗爭環境中,毛澤東以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求實精神、理論勇氣和遠見卓識,克服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決議神圣化、絕對化的錯誤傾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使全黨的思想從“左”的精神枷鎖下解放出來,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華民族長期受奴役、受壓迫的屈辱歷史,建立了新中國,并進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本身又可分為幾個不同階段,本文第二部分將作具體論述)發軔于1978年“真理標準的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其理論成果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踐成果則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指引下,3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古老的中華民族重新煥發出青春和活力,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總之,一百多年來的三大思想解放運動帶來了三次歷史巨變,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百年巨變使貧窮落后、飽受欺凌的舊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初步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所有這一切,如果沒有作為精神指南的歷次思想解放,是很難設想的。
二、思想解放——改革開放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30年來,黨和國家面對發展中的無數艱難險阻,經過三次思想解放,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成為新時期改革開放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
第一次思想解放,從1978年5月開始的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到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它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十年動亂結束之后,中國又一次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歷史抉擇。當時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盡快從十年動亂中解脫出來,使國家早日擺脫貧窮落后面貌。但“兩個凡是”的提出卻為這一問題的解決設置了嚴重障礙,使黨的工作在隨后的兩年里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兩個凡是”的實質是維護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維護“文化大革命”的極“左”路線和政策。顯然,不放棄“兩個凡是”,中國就無法前進。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開始的。正如鄧小平所說,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實際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是思想路線問題,政治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基礎上,1978年11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大解放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強調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進行。這一重要講話是在十年動亂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一個解放思想宣言書,實際上是稍后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全會高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大旗,重新確立了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成為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思想的解放和理論上的突破帶來了實踐上的飛速發展。此后的短短幾年內,我們逐步走出了一條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高、人民能夠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各個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第二次思想解放以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為標志。“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疊出、我們面臨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改革開放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如何搞好這一工程,黨內外一直存在著各種不同認識,這就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及時做出正確的回答。從改革之初廢除人民公社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創辦經濟特區到對外招商引資;從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每走一步都曾出現過種種不同意見和爭論,其核心是姓“社”姓“資”問題。特別是蘇聯東歐劇變和國內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使不少同志感到困惑和茫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要不要繼續堅持?中國再次面臨重要關頭。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打破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對人們的思想束縛,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的問題,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判斷姓“社”姓“資”,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當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以“談話”精神為指導,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思想的解放再一次帶來實踐上的飛速發展。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基本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對外開放繼續擴大;香港順利回歸祖國,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我國的國際影響和國際地位不斷擴大和提高。
第三次思想解放以黨的十五大以來的理論創新為標志,黨對改革開放的許多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闡述,思想解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為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五大全面總結建國4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20年的經驗教訓,從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實際出發,確立鄧小平理論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明確寫進黨章,并對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做出了高度評價。
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抓住主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大膽創新,著力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在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方面繼續作出努力。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作了新的更完備的概括、闡述等。
毫無疑問,十五大以來思想解放的成果已經并將繼續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產生巨大的指導作用。十五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便是對這一意義的最好說明。
三、繼續解放思想——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必然要求
一百多年來,中國實現歷史巨變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的一個深刻啟示,就是解放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先導,并對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上所述,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思想解放無一不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并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開辟新的道路。如果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的勝利;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沒有30年的改革開放;沒有十五大以來的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就不會有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成就。
另一方面,社會進步和發展必然包含著對創新思想、創新理論的期待和呼喚,社會進步和發展不停息,思想解放的過程就不應該也不會中斷。誠然,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國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人民群眾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等等。
顯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困難更加繁多,任務更加艱巨。如何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既無現成答案可找,亦無先例可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給我們的只是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是也不可能是具體的結論。同樣,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盡管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舍此沒有也不可能有哪個理論體系能夠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但社會實踐必然會要求我們在高舉這一偉大旗幟的同時,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豐富它、發展它。任何墨守本本的教條主義態度都是與這一理論體系的精髓相違背、與日新月異的社會實際相脫離的。只要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解放思想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作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就一定能為新的實踐開辟新的道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