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企改制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在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保護方面,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要妥善保護改制企業職工利益,維護職工權益,為改制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必須從強化思想認識保障、政治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就業保障、社會保障等方面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關鍵詞]國企改制;職工權益;利益表達機制;和諧勞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8-0025-02
我國國有企業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如何妥善保護企業職工利益,維護職工權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影響企業的和諧穩定。本文擬通過揭示改制過程中職工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而提出完善的對策。
一、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改制企業”是指國有企業通過產權關系和勞動關系的調整而改變企業性質和職工身份的企業?!奥毠嘁妗笔侵嘎毠撓硎艿牟蝗萸址傅臋嗬?,主要包括職工的民主政治權利、勞動就業權利、經濟補償權利、社會保障權利等。
從1992年開始。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國企改制中也確實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在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保護方面,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這些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補償少;二是就業上崗難;三是民主權利弱;四是后顧之憂多;五是社會地位低。
企業改制中,出現職工權益得不到保護的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認識因素。主要是對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對“效率”和“公平”、“物”和“人”、“老板”和“員工”的關系認識也不夠全面,普遍存在著“重產權改革調整,輕勞動關系調整”、“重企業效率,輕社會公平”、“重老板能人作用,輕企業員工作用”等錯誤觀念。
2 社會因素。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擴大和深入,改制企業與職工買斷“工齡”,造成大批職工下崗失業。企業進入市場后,在轉換經營機制、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因“關、停、并、轉”也導致大批職工下崗失業。
3 經濟因素。企業改制,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而改制成本,主要由企業自身解決。而市縣改制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國有企業,資產質量普遍不高,有的是負資產改制。由于改制企業經濟效益不好,加之政府財力有限,大規模集中式改制難以籌措巨額的改制成本,必然導致職工的經濟補償金標準降低、甚至拖欠。
4 政策因素。一是上下之間、地區之間、產業之間改制政策不統一、不配套,在改制政策執行上也不統一。效益好的企業與效益差的企業不統一,省與省、市與市、縣與縣之間不統一,行業之間也不統一。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不統一。在職工身份置換金的補償標準上有高有低,有的甚至相差3倍到5倍。改制的政策前后也不配套,有的實行的是按20%凈資產留給改制企業,但職工身份未作置換,結果有企業改制后不久破產重組,要求二次“埋單”,給改制工作和職工權益保護增加了新的難度。改制政策不統一、不配套也侵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保護的對策建言
1 強化思想認識保障。保護改制企業職工合法權益,是關注、關心、關愛民生的具體體現,是深化國企改革的現實需要,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問題,是建設新型勞動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要提高認識,增強共識,充分認識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強主動性和自覺性,真正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作為企業改制中和改制后的首要任務。
2 強化政治權利保障。要切實維護改制企業職工的民主政治權利,包括職工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申訴權等。企業改制,要向廣大職工群眾宣講國家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政策和改制的規定,講清楚改制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企業的發展思路。在改制方案制訂過程中要充分聽取職工群眾意見,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爭取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職工安置方案必須及時向廣大職工群眾公布,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進行表決時要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改制企業的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的結果以及產權轉讓,要在企業內部向職工群眾公示,接受職工群眾的監督。改制后的企業要尊重工人,尊重勞動。要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勞動與資本這兩大生產要素之間的權利與利益關系,摒棄“雇傭關系”的潛意識,樹立新型的伙伴關系、合作關系,建立改制企業職工維權利益表達機制。
3 強化體制保障。一是要健全法規。法規是處理改制企業職工勞動關系的準繩。要改變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的現狀,加快相應法規的立法,對企業改制過程中勞動關系的繼受、變更、解除、續簽或重簽作出明確而合理的法律規定。要提高相關立法的層次,變多頭立法為統一立法,變部門立法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增強法律的權威性。二是要兼顧公平。企業改制,效率優先,無可厚非,但同時也要注意兼顧公平。要在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上統籌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利益,統籌兼顧發展能力強的群體與發展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統籌兼顧改革中得益較多的群體與得益較少的群體的利益,讓改革發展帶來的利益增量首先體現在弱勢群眾獲益。三是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改造“老國企”,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4 強化就業保障。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前提和根基。沒有就業,就不可能建立事實上的勞動關系,沒有建立勞動關系,就更談不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更是民生之本,在社會主義初級階級,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很完善、社會就業無形壓力加大的現實背景下,就業權利對于職工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工資、就業、社會保障、安全生產是構成職工勞動經濟權益的四大要素,其中就業權利是最基本的,沒有就業,其他三項權利也就無從談起。要堅持“就業優先”的原則,不要輕易把一個職工推向社會。要積極嘗試用工作分享制代替下崗制。要統籌考慮企業調整與就業的關系,從嚴把握企業破產、重組、改制、裁員的力度和步驟。要進一步檢查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
5 強化經濟保障。改制企業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處理好與職工的勞動關系,對續存企業繼續留用的職工,要在平等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好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工資和福利待遇等;對解除勞動合同且不再繼續留用的職工,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對經確認的拖欠職工的工資、集資款、醫療費和挪用的職工住房公積金以及企業欠繳的社會保險費,原則上要一次付清,確有困難暫不能結算的,需在征得職工同意的情況下方可簽訂延期償還協議;對效益較好的改制企業,按政策提取的職工福利尚有結余的,應盡快結算給職工;對“4050”以上人員,要采取適當優惠的過渡性扶持政策等。要籌足、落實國有企業改制的資金。凡資金不落實的,不能進行企業改制和關閉破產。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工作的支持力度,對困難企業,由政府或主管部門建立專項資金予以補助。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順分配關系,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應多分點給職工群眾,讓職工群眾共享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防止貧富兩極分化。
6 強化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福。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標準待遇。國有企業在改制時對職工的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應納入職工安置方案,及時向職工群眾公布,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參保項目不全或欠費的,應補全繳清,做到不漏、不錯、不欠。改制后的企業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為職工接續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關系,并按時為職工足額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不得借口打折扣,不得隨意降低繳費標準。有關部門要加強督查,提供服務,社會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檢查督促,司法部門要提供法律咨詢援助,把改制企業職工社會保障真正落到實處。
7 強化服務保障。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企業改革改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以及服務監督。在國有企業改革改制上,既要加大力度,積極推進,又要因地制宜,慎重對待;既要防止消極等待,坐失良機,也要防止急功近利,工作簡單化。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5]60號)文件精神,確保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健康有序規范進行。國資委是國企改制工作的牽頭部門,要嚴格執行有關改制的各項規定,認真履行改制的各項工作程序,一方面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損害職工權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國企改制中的作用更為突出,要加強對改制企業簽訂職工安置方案、職工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核發以及勞動糾紛的仲裁等的監督檢查,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要重視和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工會在平衡企業與職工利益、緩解社會緊張、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工會組織在維權方面要努力做到聲音更響,力度更大,措施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明顯。紀檢、監察等部門也要按照各自的職責,關心關注改制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盡力幫助解決企業改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為維護職工權益和改制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