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人格”是指人格內部結構要素的和諧及人格與所處環境的和諧,其塑造的途徑主要表現為感性、理性及非理性的協調發展,“知、情、意、行”的循環往復及真、善、美的一體化。
[關鍵詞]人;和諧人格;個體;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8-0044-04
教育的本質是人格的塑造,根本職能在于開發人的潛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報告《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中強調:“教育的發展目標是人的完整實現,是人作為個體、家庭成員、社區成員、公民、發明者、創造者等具有豐富內涵的個性的完整實現。”可見,現代德育的內容只有在強調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上,以構建、發展學生和諧人格為核心,才能真正與現代教育的目標相呼應。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們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人類和各種生機、期望和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教育要履行其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獨特功能,就必須與現代社會密切合作,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非異化”的人,成為在認知、情感、倫理、審美和身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現代人”。這種全面發展的“現代人”即為具有“和諧人格”的現代人。
一、和諧人格的內涵及特征
作為一個歷史范疇,人格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使得每一個成員必定形成一定的人格。同時,作為有自覺意識的人類也總是期望著不斷地實現和超越自我,這種超越自我的過程也就是實現個體人格培養的途徑。任何一個社會都會以其歷史條件為基礎,并要求生存于其中的每一個成員發展并形成一定的人格。所謂和諧人格,是個人自覺地和諧地組織自己的各種內在素質和外在條件而形成的能夠進行和諧生活的相對最佳的人格,是指構成人格的各種素質系統之間、構成素質系統的各種素質之間以及各種素質本身相互和諧所整合而成的健全的完整的人格,諸如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與其智力水平之間的和諧,與心理素質之間的和諧,以及智力水平與體能水平的和諧等是第一級的和諧;一個人道德品質中世界觀與人生觀、與價值觀之間的和諧等屬于第二級的和諧;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本身的和諧構成了第三級和諧等等。正是在這些眾多的和諧的基礎上,才整合構成了一個人的和諧人格。和諧人格是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和諧行為中形成的,同時它又會表現在一次次的活動和行為中,和諧人格的突出表現就是能夠進行和諧的生活。
和諧人格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積極、完整平衡,并能組織好個體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等外在關系的穩定的行為傾向。和諧人格既是健全統一的理想人格,又是真、善、美和諧統一的道德人格和健康人格。內部心理的和諧是指個人的需要和動機、興趣和愛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氣質等人格心理傾向與心理特點都能主動而積極地向健康方向發展,并直接影響人格發展的心理因素如感性、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之間的完整平衡、相互促進,不僅具有感覺敏銳、理性智慧、情感深厚等顯著特點,而且內心往往協調一致和表里如一。和諧人格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個體與他人、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以及能從社會倫理的角度善待外部世界并適時調整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內部心理的和諧與外在關系的和諧統一,決定了人的和諧發展,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前者的體現與提升,并且制約著前者的發展。和諧,人格的人不因追求人格因素的完整而壓抑個性,導致活力與生氣的喪失,也不因追求個性而破壞平衡,導致人格內在因素中的某些部分過于膨脹或弱化,導致人格發展上的畸形和病態。
和諧人格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完整性與均衡性。完整性體現的是人格構成要素的存有關系,均衡性體現的是人格要素的比例關系。和諧人格本身內含一個潛在的評價標準,是善的還是惡的,是好的還是壞的。
1 完整性。和諧人格的完整性是指這種人格的各構成要素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作用與功能,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和發展。和諧人格的完整性,強調構成人格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要素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認知是基礎,情感是動力,行為是在認知和情感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成其為和諧人格。正是基于這些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聯結成一個整體,才使我們觀察和研究和諧人格成為可能。呈現出完整性的和諧人格的人即是完整的人。在羅杰斯看來,“完整的人”是指“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匯一體”的人。這種人“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認知的方式行事”。從羅杰斯關于“完整的人”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完整的人”的人格即和諧人格應包括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等多種因素。對于和諧人格來說,非理性各要素當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情感在其中占有更突出的地位。情感生活是整個生命活動的有機成份。和諧人格的人具有豐富的情感,熱情而自信。這種人不僅感情豐富,而且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還能很好地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他們富有同情心,傾向于與他人相互理解、形成積極的情感依戀和歸屬感,并具有情感溝通和相互認同的需要與能力。他們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在失敗面前不折不撓,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時他們還有堅強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使他們對內表現為克服內心障礙的自制力,對外表現為克服困難的堅韌力。
2 均衡性。和諧人格的均衡性指的是和諧人格內部各組織要素之間的協調平衡和一致。這種協調平衡及一致,使得和諧人格在時間和空間上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各組織要素協調平衡及一致的結果,也使個體在活動中能夠更加積極合理地發揮各個組織要素的創造力和能動作用,并使其趨向于共同的目標。個體和諧人格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協調平衡和一致性表現為高度的內在統一,感性、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協同合作,并共同發揮作用。和諧人格不是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等要素的雜亂無章的簡單累積與拼湊,更不會產生彼此間的矛盾和沖突。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對其它要素的發展都會起到正向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而不是阻礙或損害。具體來說,感性成為理性和非理性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而理性和非理性又反過來促進感性的豐富和提高。同時,非理性成為理性發展的動因,而理性又引導非理性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種人的“種種生命表現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著的,它們的總和構成了人的個體”。生命作為一個有機體,其各種能力的發展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就理性與情感的關系而言,在和諧人格中,理性與情感總是和諧一致、彼此結合,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協助和補充對方。
和諧人格往往有這樣一些表現:既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又具有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在不斷追求理智素質的同時,具有完善和諧的精神世界,感受力強,情感豐富而深厚;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自信自強,對他人坦誠寬容,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也能對他人有深切的理解與尊重;關心群體、關心社會,傾向于與他人的良好溝通與合作,具有強烈的集體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等等。
二、和諧人格的建構取向
和諧人格既是健全統一的心理人格,又是善美相諧的道德人格,是理想的最佳人格。建構和諧人格應通過感性、理性及非理性的協調發展,通過“知、情、意、行”的循環往復及真、善、美的一體化來實現。
1 感性、理性及非理性的協調發展。一個完整的人,應當是感性、理性和非理性協調發展的人。
首先,感性、理性的協調。教育關注的中心不在于使人獲得某種單純知識,而是使受教育者全面合理地攝取文化價值,消化于人格生命中,獲得人生意蘊的全面體驗,充實生命內容,陶冶人格與靈魂,成為全面發展的多維的人。“人類文明的感性和理性是同時產生的,理性和感性的不同功能保證了人的全面性,并且是人類具有文明創造力的兩種形式,是人類主體性創造性的兩種存在形式。”在教育中,應在不否定理性的基礎上,提供機會發展學生的感性,使人內在生命得到伸展和張揚。人格的和諧實際上就是人性完善的呈現狀態。人性結構包括密不可分的兩方面:一是感性(生命性、動物性)方面,二是理性(社會性、文化性)方面。當二者處于不平衡狀態時,人性便呈現出某種缺陷或不和諧,即理性的異化和感性的異化,這些都突出地體現在當今的人們身上。和諧人格的性質和功能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領域之外開辟了一個新的消除了感性和理性束縛的高尚的情感領域;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有利于理想人格和個性的培養。和諧人格的培養塑造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感性介入并融合于理性,使理性向感性回復,形成自由創造的能力,使客體形式與主體感性心理形成同構關系,主體的人格品質得到涵養滋潤,達成自由運用和把握的最佳狀態;使感性因素趨于自由而緩解了曾經集聚的過量或不足狀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理性介入并融合于感性,使感性向理性回復,形成超越實用功利的人生態度,塑造理想的人格境界,最終促成超越的人生態度的形成,從而克服過于感性所造成的心靈的自私性、偏執化和低俗化的弊端。和諧人格的建構和塑造,能夠有效地實現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協調統一,實現自由超越的人生態度的建構,心理的健康發展和人性結構的平衡,從而實現人自身的和諧。
其次,理性與非理性的協調。在和諧人格的建構中,就像感性與理性的關系一樣,理性與非理性也需要協調發展。理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發展科學理性應當成為和諧人格建構的重要內容。但是,在人的精神屬性中,除了理性因素以外,還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是調節人類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影響人類行為的重要因素,它在人類活動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的思想意識、精神觀念,一般分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以非深思熟慮、非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心境情態,如本能、動機、欲求、情感、情緒、興趣、意志、信念、信仰、習慣、態度、決心等等。它們的基本特征是訴諸于人們的心理體驗。如果就行為活動的臨場態勢而言,人的非理性因素主要表現為一種滲透在整個活動過程始終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這種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情感和意志。人的精神力量是思維力、情感力和意志力的統一,人的活動是這三者共同作用的過程。在建構和諧人格時,非理性因素也應當受到重視,應當得到相應的發展。在非理性因素中,情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整個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培養感情方面的品質,一方面不能簡單地壓抑人的情感和欲望,而應該讓它得到正當的抒發,得到恰當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地讓它們放縱。抒發情感和欲望應當采取正當而合理的方式,應當接受理性的引導和制約,使情感得到升華。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會生存》一書指出:“今天的教育家面臨著一件使人著迷的任務即發現如何在理性訓練與感情奔放之間求得和諧平衡。”
2 “知、情、意、行”的循環往復。知、情、意、行作為“和諧人格”的基本要素,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而和合的統一體,其中知是基礎和前提,要完成知到行的轉化,離不開情感和意志中間環節的作用,對人進行“和諧人格”的培養過程,也可以說就是培養“知情意行”和合與一致的不斷循環發展過程。“知”是指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及“和諧人格”形成的重要過程。“知”包括認知過程和知識,是主體以觀念的形式對客體及其本質的把握或反映。在認知過程中,雖然始終貫徹著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不免帶有主觀特征,但它追求的卻是“真”,即客體的真實面,并以理論形態表現為知識。對人生目的和價值的認知,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對“和諧人格”的認知,是不可能自發地懂得和形成的,必須通過教育、傳授、培養方可獲得,這就要求人們在長期的教育和社會實踐中了解人生的價值在于融入社會價值之中,了解和尊重社會和自然的發展規律。“情”指情感及情緒和情趣。是主體對客體所體現的主體自身某種愿望或特性的具體感受和體驗。“情”的產生固然離不開客體,但它更趨近于主體,追求的是“美”,即能夠給主體帶來一種愉悅感。“情”的交流和傳遞,主要是靠美的魅力及其具體形象感染人。從本質上說,人是社會人,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當受到外界不同事物的影響與激勵時,會有不同的態度與體驗,表現出多樣的情感,按情感的社會內容分,有道德情感、美感、理智感等。 ”同一個社會,由于人們處于不同的層次,有著不同的利益與文化差異,會產生各自的信念、理想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不同的需要,產生不同的情感,它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是一種潛在的激發力量,也是產生“和諧人格”的一種內在動力。它可以幫助人們按照“和諧人格”的原則要求,正確地、辯證地去衡量周圍的人和事及社會、自然界的變化,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自覺地符合道德準則與規范。“意”,是指信念、信仰或理想轉化為決定和執行的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意”包括意向和意志,是主體在選擇目的和將其訴諸于行動時的一種決心或毅力。“意”和人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追求的是“善”,即客體和主體自身的完善。“意”的交流和傳遞,主要靠善的誘導和示范作用感召人。意志是在認知、情感的基礎上向行為推進的動力形式,在人的意識活動中具有自覺的、有目的的、主觀能動的作用,它支配行為,調節行動,并在意志行動中表現出來。而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和行為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和超越客觀條件的限度,否則必將產生不良的后果。通常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或在實踐中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善于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對客觀事物的改造也就越主動,并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意志又是個體決心的表現,沒有這一決心和明確的目標,前進與奮斗中的勁頭、氣勢、毅力、步伐是難以持久的,“和諧人格”也是難以形成的。“行”是個體在一定的“知、情、意”統一、協調的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實際行動,是人格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說,人的主觀動機與行為效果應是一致的,但有時,由于主觀想像脫離客觀實際,或不善于規范自己的行為,也可能產生兩者不一致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知行脫節”。這就要求不斷改進教育,提高教育育人的質量;不斷建設、營造高尚的、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使人們在受教育培訓中和社會實踐中明辨是非;此外,社會上的英雄人物和創業者的典型事例,以及各行各業無數默默無聞的建設者的奉獻精神和行為,對人們的認識、情感有著重要的感染、激勵和共鳴作用,并產生以情動情的精神力量,這些均對“和諧人格”的形成與培育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使知、情、意、行和諧與統一,促進與保證人的價值沿著推動社會進步和持續發展的軌道得以充分發揮。
3 “真、善、美的一體化”。基于哲學的向度,和諧人格的終極價值指歸集中表現為對真善美的訴求,表現為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所達到的一種“自由”的境界,因而它是求“是”之真、求“人本”之善、求和諧之美的理論。“和諧人格”應是個體內在的真善美與外在真善美的一體化,是真善美相諧的本性體現,求真、向善、唯美貫穿于人性的三個緯度之中。
對于真,最一般的觀點,是將真作為認識論的范疇,指真理性認識。由此派生出“真”的認識價值和工具性價值。“真”還有一個最基本的義項:未經人為的東西,即本原、本性,本來面貌,包括物質組成、存在狀態、結構與功能、根本屬性、內在矛盾、發展變化及其規律等。求真本性,是人們將客觀的真引伸到主觀的真。從人性的生物性維度看,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的活動首先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必須遵循自然的“真”,必須服從自然規律。作為“和諧人格”的真,應真在自然,真在內在與外表的統一和諧。這種情真、理真的和諧統一,也是和諧人性真的一種體現。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們挖掘自身的求真本性,在長期的實踐中修身養性,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自然生長法則,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持續發展的要求;并自覺接受社會與自然發展規則的制約,這種規則自然地也就作為“和諧人格”真的尺度。
主體求善的活動伴隨著主體對現實事物的價值評價。“善”是古今中外哲學家、思想家們討論最多的一個范疇。倫理學上的善,是對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或事件的肯定評價。廣義上的善,即合理的利益,凡是利他性的言行,都是善。此外,善還有人生目的、理想人格、人生境界方面的含義。善,是人生的主觀目的,人的活動總是具有一定目的的,個體與社會各種組織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了多種服務內容,這種個體與組織的功利性與目的性,可稱謂該個體與組織的善。“和諧人格”首先是一種行為,是一種利于他人、利于社會、利于自然的行為,也是一種有利于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態度與觀點,其原則和標準也就是真善。“善”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實踐,因此遵循善的原則,就能保證個人內在心理的穩定與外在行為之間的平衡,達到精神的升華,趨于美的境界,從而實現“和諧人格”的更高層次即“真善美”的一體化。
求美是在求真、求善基礎上達到的更高境界的主客體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美就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自由能動的表現。美決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名詞,決不是一個空洞的觀念。美是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可感的。美是從真、善統一的“母體”內產生的,是真、善的升華。“唯美”說的是人類在天性上追求和諧之美,包括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和諧。陶行知先生主張“真善美合一”,他認為,教育的本質在于“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 m他把美育滲透融合在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之中,努力實踐“真善美之人格”。生活實踐中,人不僅追求各種形式的自然美、藝術美,更追求在掌握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造一種美好的主觀世界,正確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塑造出心靈美。心靈美即人的高尚道德品質、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創造性的智慧等內在素質的綜合體現,它是“和諧人格”美的核心。和諧不僅是政治概念、社會概念,而且是審美概念,它具有審美功能,和諧具有均衡美、秩序美、協調美、自由美以及理想美。
作為主體的人是集知、意、情于一體的人,求真、求善、求美既是主體掌握客體的三種相對獨立的方式,又內在地統一于主體的活動之中,構成人的活動的完整系統。人類活動結構的一體性決定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動之間具有相互關聯性和相互包容性。對真、善、美的理解及其強調的側重點,中外古今各學派以及人們所持觀點雖有差異,但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是一致的。真、善、美有著各自獨特的內容和對象。就三者之間的聯系而言,真的雖然不是美,但美要以真為基礎;善雖然不是美,但美要以善為靈魂。美的本質也可以說是真和善在實踐中實現的統一,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在實踐中實現的統一。人的真、善、美的統一和最終實現,不在于理論的建立與完善,在于人們信仰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成為真善美合一的人。人的身心和諧是以知情意的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人類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知情意是趨向真善美,以真善美為歸宿的,即知求真,意求善,情求美。可見,促進入的身心和諧發展就是要建構真善美的和諧社會,促進入的知情意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要培養和塑造出真善美統一的、知情意全面發展的人。真、善、美的統一與和諧是人終身追求的目標,也是“和諧人格”的表征,而這種人格的形成是人從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經歷“知、情、意、行”的不斷循環、發展中培育出來的,是經歷不斷教育培養和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磨煉出來的。每個人向著這個終極境界努力的過程中,盡其所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奮斗中去,向自己的生命極限挑戰,生命不息,奮斗不已,即是“知情意行”統一和“真善美”一體化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