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是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社會意識形態,宗教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具有深厚的社會根源,應當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正確引導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宗教觀;引導:愛國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8-0051-03
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問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這是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
1 宗教是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社會意識形態。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的反映。宗教有著比較廣泛的社會影響。據統計,在全世界60多億人口中,有48億人信教;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目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在我國(不包括臺灣地區)大約有超過1.2億宗教信仰者,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數字表明:全球范圍內信教者為多數,不信教者是少數;我國教徒雖然在總人口中比例不算大,但絕對人數不少;除7000多萬共產黨員和7500多萬共青團員,按組織章程規定應當沒有宗教信仰外,其他10億多人不能認為都是無神論者,在他們中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情緒。青年人脖子上掛個十字架等宗教信物,商家店鋪供奉財神菩薩,老百姓逢年過節去寺院燒香拜佛,事實上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各階層人們生活的一種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現象。
2 宗教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具有深厚的社會根源。馬克思宗教觀的核心內容認為,宗教的產生及其表現方式與特點,是與物質生產和交往所決定的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狀況聯系在一起的,是與當時、當地人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不同現實生活過程,是宗教存在和演變的真正根源。因此,人們對宗教的理解,應該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客觀分析“宗教升溫”現象:一是中國歷來有“太平盛世寺廟多”之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促使了我國宗教活動的發展。二是根據人的需要理論,除了物質方面的,“歸宿感”和“愛”則是最普遍的、增長性的、不易滿足的一種內在需要,而宗教往往能夠填補這方面的需求。三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場深刻的社會轉型對民眾的生活產生震蕩,為宗教的擴展提供了空間和條件。諸如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人的生存壓力增大,個人命運難以把握,都會產生到宗教中尋求庇護的訴求。再如金錢和財富觀念的強化,公平與效率關系失衡,貧富差距拉大,各類社會弱勢群體生活缺乏保障,都會對宗教信仰提供需求。正像馬克思所說,“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它能撫慰生活坎坷者的心靈,并且使他們從中得到寄托。還有。一部分成功人士企圖從宗教中得到終極關懷,包括企業家、藝術家、高級知識分子等各類“白領”階層,重視精神生活的質量,因而會被宗教超越現實的理想境界所吸引。
3 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毛澤東曾說:“我贊成有些共產主義者研究各種教的經典,研究佛教、伊斯蘭教、耶穌教等等的經典。因為這是個群眾問題,群眾有那么多人信教,我們要做群眾工作,我們卻不懂得宗教,只紅不專?!庇每茖W的態度研究宗教,是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對于我們堅持黨的宗教政策,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既可以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發展要求,也可以適應同一時代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適應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要求,這是宗教產生發展的規律,也是宗教將長期存在的內在機制。從政治因素上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宗教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宗教問題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差異,主要是信仰上的差異,而信仰上的差異同政治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是次要的。廣大信教群眾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這是能夠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政治基礎。從經濟因素上看,“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包括廣大信教群眾在內)的根本利益所在。信教群眾也是人民群眾中的一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建設者,他們在積極參與經濟建設的同時,也積極開辦一些社會事業,直接為經濟建設作貢獻。從文化因素上看,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括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生活習俗和文學藝術、建筑、雕塑、音樂、繪畫等,幾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互并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對宗教的認識及其態度,中國共產黨既有深刻的認識論根據,也有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明確“信教群眾是可以團結的力量”,把“宗教信仰自由”明確寫進憲法;改革開放初期,肯定“宗教界也有很大的進步”,提出“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200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進一步把中國共產黨同信教群眾的關系明確為“血肉聯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十七大報告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屆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位、作用是十分明確的。
二、宗教的社會作用
1 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穩定既是重大社會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當今世界,宗教問題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穩定已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指出:“要著力促進社會和諧,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積極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確保社會大局穩定。”由于我國正處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比較多,許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領域,部分地方亂建、濫建廟宇現象,助長了部分群眾借廟斂財和利用宗教進行非法活動;有的地方政教不分、關系不順、非宗教機構管理宗教活動場所;有的地方因不尊重信教群眾、不尊重民風民俗,傷了信教群眾的感情;一些地方的干部對宗教工作重視不夠,缺乏宗教知識,對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規不夠了解,以至造成宗教政策落實得不夠徹底,甚至侵犯宗教界合法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在基層不會管、不敢管、不愿管宗教問題的現象還存在。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切實保護宗教界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了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加強自身建設,堅決抵御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進行的滲透活動。
2 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民族問題相關聯的。因此,妥善把握和處理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的關系十分重要。在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而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則較深,有的還保持著全民族信仰某一宗教的現象。宗教與民族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息息相關,宗教的民族性使宗教在民族中具有較大影響,從而使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民族關系問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在民族中的凝聚力和紐帶作用,引導得好,可以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產生重大作用;引導得不好,就會影響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定。我國宗教的許多教義教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的精神。因而,它不僅對教徒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整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3 調節情緒和凈化心靈。宗教一般具有積極的倫理道德,我國五大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或“誡命”,有約束力很強的道德要求,對社會轉型期中容易出現的道德失范等進行心理疏導乃至價值重建,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創造健康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作用。各宗教教義也要求廣大信教群眾要忍讓、自省,做到愛人如己,在痛苦、艱難、煩惱、不幸面前,多從自身尋找原因,不能歸罪于他人和社會等。此外,宗教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創辦自養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活動,這些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
三、正確引導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1 對于信教者不能采取行政干涉的簡單辦法,應該加以積極引導。首先,不能因為宗教信仰自由而放棄科學無神論的宣傳教育。 中國共產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共產黨員是無神論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是社會主體的多樣性,出現不同信仰是很自然的事情。對于信仰問題只能引導,不能壓制。其次,執政黨要在全社會倡導人文精神,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切實關心群眾疾苦,解決好各種社會矛盾,重視引導宗教的積極社會功能的發揮,盡量減少其可能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2 用和諧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引導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好。一是主張無神論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執政黨,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二是宗教界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正確發揮積極的社會功能。對于第一個問題,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且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出發,對這一政策的認識和落實要有和諧的理念,堅持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待宗教,努力認識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規律,進一步認識宗教是“群眾性的社會現象”,進一步認識宗教“根本的長期性”和“特殊的復雜性”,尤其對于宗教的群眾性要予以更多的重視。同時,執政黨和政府對各宗教一視同仁,恪守“政教分離”原則。對于第二個問題,宗教界需要努力弘揚宗教教義中崇尚和睦的價值觀念與抑惡揚善、慈善愛人、助人為樂的傳統,并體現在具體的宗教活動之中,各宗教都要從自己做起,培養和諧寬容精神,妥善處理內部紛爭。從國際上可以看到,在每一宗教中往往會衍生出不同的教派,并發生激烈的內部紛爭。這不僅僅造成該教內部的不和諧,而且常常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
3 引導宗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宗教的積極功能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一是正確發揮宗教的倫理道德功能。宗教內含著和睦、友愛、平等、互助精神,需要更多地宣傳和實際弘揚,在一定范圍內提供必要的宣傳工具,加大布道中倫理說教的比例;對教徒中的好人好事予以表揚,以良好的社會形象影響社會;讓宗教在社會慈善事業領域更有作為,在這方面黨和政府可以開拓更多的空間和途徑。二是正確發揮宗教的經濟功能。宗教倡導的自律從善、勤勞致富、愛崗敬業、誠信守法、博愛施入、服務社會,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應當支持宗教信徒在這方面的企業精神。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三是正確發揮宗教的政治功能。中國宗教界歷來有愛教與愛國相統一的光榮傳統,五大宗教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發揮了穩定和整合社會的功能。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國家,但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因宗教信仰而發生大的流血沖突和分裂活動。四是正確發揮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對人類文明的創造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佛教和道教文化對于維系中華民族團結、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發揮著紐帶作用;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文化,對于開展和平外交、維護世界和平能夠發揮文化交流作用。這都既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又有利于全球和諧世界的構建。
4 盡力化解宗教可能產生的消極社會影響。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一是防止宗教中的某些狂熱、固執、狹隘和非理性崇拜,在特定的條件下這些問題往往會成為誘發社會不穩定和不和諧的因素。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是當前全球三大隱患。他們都是打著宗教的幌子,謬講教義、煽惑群眾、制造事端,破壞和平與安定。 二是防止各種邪教通常冒用宗教的名義活動,利用制造和散布謠言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控制他人,進行危害社會的非法活動。邪教的本質是反人類、反社會、反人性、反科學、反文明。還有反動會道門活動,往往也是以信仰自由為幌子,以宗教組織的形式進行活動,謀財貪色、宣揚迷信,擾亂社會治安,帶有黑社會的色彩。為此要落實好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宗教尊嚴,團結宗教界人士,依法取締和打擊邪教和反動會道門活動。 三是防止宗教過分的世俗化影響宗教的社會形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些人的信教動機帶有突出的個人功利主義,其目的只是出于某種實用需要,導致宗教活動不健康的世俗化。這是對以真善美為普世宗旨的宗教活動的褻瀆,從根本上說有悖于宗教精神,不利于社會和諧。
為了引導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防范和化解宗教可能產生的消極作用,必須認真貫徹《宗教事務條例》,使宗教事務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構建我國安定、穩定、和諧的宗教大環境。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