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女性弱勢群體對社會支持網絡的主觀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女性弱勢群體的現實訴求后發現,社會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建構分層互補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
[關鍵詞]社會支持;女性;弱勢群體
[中圖分類號]D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8-0058-02
弱勢群體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不同的弱勢群體構成可能有多種形式,如經濟上的貧困、資源分配中的不利、關系網絡的萎縮、社會地位的低下、承受風險能力減弱、權利實現受到制約、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等等,其基本特征是生活的貧困性(錢再見,2003)。本次調查以低保家庭為基本標準,在上海市Z區婦聯的幫助下,以來自全區低保家庭中的共5985個已婚婦女(退休年齡婦女除外)為樣本,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進行調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為96.5%,其中有效問卷356份。現對有關情況分析如下:
一、女性弱勢群體社會經濟特征
(一)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女性弱勢群體以中年為主,平均年齡為44.2歲。30歲以下占4.1%,31-40歲占28.2,41-50歲占57%,51-55歲占9.8%。可以看出41-50歲的中年婦女占了半數以上。
在文化程度方面,女性弱勢群體以初中/技校為主,其比重占56.4%,高中文化的占33.1%,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含文盲)有9.3%,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的只有1.2%。這表明該群體絕大部分人都只有中等文化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很少。
(二)無業人員多,職業多為低收入領域
在就業狀況方面,沒有工作或找不到工作是這些女性弱勢群體所面臨的最大困難。調查發現,下崗人員占21.8%,失業人員占34.8%,協保人員占24.8%,只有9.7%的人目前是有工作的,另外有8.9%的人一直都沒有工作。
這些婦女失業以前的職業大多是工人,占64.2%。商業、服務人員占12.7%,從事或曾經從事過管理工作、專業技術性工作的人不足5%,表明女性弱勢群體職業主要集中在低收入領域。
(三)經濟貧困,生活質量低
經濟上的貧困是弱勢群體的本質屬性,收入低是女性弱勢群體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生活問題。本次調查中,家庭月總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有7.8%,700-1000元的有23.7%,1000-1500元的有35.1%,三項合計有65.6%的人整個家庭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在有收入的婦女中,個人月收入都很低,6.1%的人月收入不足500元,37.5%的人月收入為500-700元,收入700-1000元的有10.7%,另外有20.3%的人沒有固定收入。
二、女性弱勢群體視野中的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一般是指來自個人之外的各種支持的總稱,通常分為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兩類,正式社會網絡包括政府、企業、社區組織和市場;非正式的社會網絡中包括了5種關系:血緣關系(自己及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親緣關系(自己及配偶的親戚)、業緣關系(同事及同學)、地緣關系(鄰里)和私人關系(朋友)。內容上看,社會支持主要包括物質幫助、行為支持、指導、親密的互動、反饋、正面的社會互動等6種形式(Barrera,1983)。錢再見(2006)認為社會支持既包括有形的物質資助(主要是金錢、物資等方面),也包括無形的社會支持(如提供就業信息、制度化建設、社會政策等),還包括精神支持、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等。前兩者屬于工具性支持,而后者屬于情感性支持。
據此,本次調查對社會支持評價的測量,選擇的是主觀滿意度指標,要求女性弱勢群體對其獲得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分別進行打分,“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賦值依次為5、4、3、2、1。最后對各項取均值,得到女性弱勢群體對社會支持滿意度的評分。
通過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到:
第一,女性弱勢群體對社會支持的總體評價不高,介于“不太滿意”與“一般”之間,從調查數據的絕對值來看,其中“很不滿意”的占了相當大的數量,表明女性弱勢群體對她們在生活中獲得的社會支持狀況評價不高。
第二,女性弱勢群體對正式支持的主觀滿意度不高,得分只有1.99,即大多數女性弱勢群體“不太滿意”政府或社區等機構的工作力度,尤其對政府能夠提供的支持抱有更大期望。在具體內容方面,女性弱勢群體評價最差的是“經濟支持”,得分1.24,略高于“很不滿意”。其次是“就業培訓”,得分1.81,接近“不太滿意”。最好的是“指導建議”,得分2.55,位于“不太滿意”與“一般”的中間地位。表明在正式支持的功能中,工具性支持的作用有限。
第三,女性弱勢群體對非正式支持的滿意度比正式支持高。對于非正式支持,盡管女性弱勢群體總體滿意度也不是很高,得分為2.92,接近“一般”,但是,她們對某些支持方式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尤其對通過非正式支持中的情感支持接近“比較滿意”,得分為3.55,排在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指導建議”,得分為3.42。對“經濟支持”的滿意度最低,得分為2.40,偏重于“不太滿意”。說明非正式支持以情感性支持為主,工具性支持也相對較少。
三、女性弱勢群體的現實訴求
(一)目前最擔心的問題
調查發現,經濟來源、財產分割、健康問題是女性弱勢群體目前最擔心的三個問題(可選兩項),分別占53.6%、45.8%、38.2%
從數據來看,女性弱勢群體最擔心的前兩項問題都與經濟狀況有關,表明在社會轉型期,因收入差距加大,或者城市動遷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財產糾紛增多,使女性也普遍關心夫妻財產及其分配問題。其次,女性弱勢群體普遍對醫療制度比較擔心,說明在城市生活中,“因病制貧”現象也是嚴重問題。另外,婚姻關系也是女性弱勢群體比較擔心的問題,這反映出在當前社會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婚姻對于女性的保障作用已經逐步下降,不再成為女性獲得保障的有力途徑。
(二)最希望得到幫助的內容
在調查中,上海市Z區女性弱勢群體提出了一些最希望得到幫助的內容(可選兩項),依次是“維護婦女權益”、“提供法律援助”和“扶貧救助”,比重分別占68.3%、58.7%、56.3%。
從最希望得到幫助內容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法制教育,女性弱勢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對婦女權益的訴求很高。但是,由于經濟生活的壓力或者其他原因,她們對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不太強烈。
(三)權益訴求特點
1 家庭矛盾復雜化,財產利益問題是矛盾焦點。經濟體制轉型引起勞動收入與消費的巨大變化、醫療保健結構性調整以及思想領域變化,這些影響導致家庭矛盾變得更復雜化。而私有財產增加和收入差距變大,導致婚姻家庭中的利益因素增加,離婚時夫妻財產分割、子女撫養,以及家庭內部的贍養、繼承等方面的利益沖突和復雜性加劇帶來家庭財產方面的新問題。
2 經濟壓力成為誘發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從而導致婚姻更為緊張,而且一旦發生家庭矛盾,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家庭成員通常會成為發泄的對象。
3 各種問題背后隱藏的心理危機需要重點關注。社會階層的分化容易造成弱勢群體的不平衡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心理具有更復雜、躁動、迷茫、活躍的特點。同時,由于當前弱勢群體壓力來源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其中以社會環境、經濟壓力、個人成就的壓力最為突出。長期處于壓力之下的人們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面對社會表現出冷漠麻木的態度,一是采取過激的言行舉止釋放壓力。因此。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完善中,心理危機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四、建構共生互補的社會支持網絡
通過對調查的初步分析,我們認為,上海城市女性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社會支持的特點是維持著傳統的非正式支持,獲得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比較少;而正式支持所能提供的支持與幫助非常有限,對市場資源的利用度低。因此,城市女性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必須放在社會轉型這個大的社會背景下,整合社會資源,從宏觀政策、中觀社區和第三部門組織及微觀社會網絡支持這三個層面建構分層互補的社會支持體系,充分發揮正式社會支持組織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的共生互構作用。
(一)宏觀層面:審視政策支持的社會性別視角
我國已經制定了大量的保護弱勢群體的政策,對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對社會政策的形成、制定與實施以及評估等方面進行社會性別分析,就會發現公共政策的諸環節中缺失社會性別意識,需要從源頭上完善政策支持,制定出充分承認性別差異的、擁有正確性別意識的相關公共政策。
因此,需要努力推動性別主流化。從公共政策形成的全過程,即從問題界定、目標確立、方案設計、后果預測和方案抉擇,以及公共政策制定、實施、評估等過程中,全方位考慮政策的社會性別效應,避免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缺失。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從政策的制定上提高社會參與度,實現利益相關者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暢通利益表達渠道,確保使女性弱勢群體利益訴求得到充分的表達和體現,進而從根本上改變女性在決策層的缺席狀況。
(二)中觀層面:完善各種組織支持的平臺
首先,發揮婦聯組織維權作用。婦聯成立至今已50多年,作為性別組織,在婦女尤其是弱勢婦女權益維護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些社會支持措施如信訪、維權熱線等傳統維權途徑總是發生在遭受了權益侵害的事實以后,因此,婦聯的組織支持機制需要從更深層次推進,適應新階段女性群體的新組合、新變化下的新權益訴求特點。
其次,要完善社區支持平臺。隨著社會轉型,“單位制”的解體,社區成為大量弱勢群體的主要生存空間,社區支持也成為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一個基本單位,也成為保護和扶持弱勢群體的具體執行載體。但是,建構一個運行暢通的社區支持網絡,還需要從社區管理體制、社區服務體系方面進行逐步完善,適應人的社會化服務管理的需要。
再次,發展和培育NGO組織。發達國家經驗表明,NGO組織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官方組織支持的不足,是溝通政府與基層民眾關系的重要渠道。我國針對女性弱勢群體的NGO組織仍處于不成熟的初級發展階段,還難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國家應將該組織定位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部門,應為NGO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財政上給予支持,形成官民結合的社會支持網絡。
(三)微觀層面:社會資本的缺失與重建
社會資本概念由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正式提出,認為社會資本是指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一般認為,在社會中占據有利位置的人擁有較豐富的社會資本,而城市弱勢群體處在社會底層,在社會結構中的不利位置決定了他們的社會資本具有網絡規模小、質量低、社會網絡位差小、可轉讓的社會資本少等特點。正是因為如此,提升弱勢群體的社會資本和控制社會資源的能力,開發社會資本成為建構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有效組成部分。社會資本所產生的社會支持與傳統的社會支持不同,它對弱勢群體的作用會更大更直接。對女性弱勢群體而言,重建社會資本,應該主要從促進就業人手,因為對勞動者個體而言,就業不僅意味著獲得工作機會和經濟收入,而且還是獲得社會尊重、發展機會以及維持和擴大社會關系網絡,進而獲得社會資本的有效手段。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