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群理論是研究產業內部關系以及產業空間發展的成熟理論。以人本主義的城市社會生活空間觀為視角,以城市生活質量的社區和場所體系為空間基礎,對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模式及其空間形態結構規律進行探討,為健全我國和諧的城市社會生活空間、提高城市社區居民生活質量作出理論建構。
[關鍵詞]商娛場所;集群空間結構;區域效應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8-0108-03
一、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
1 休閑、娛樂和游憩行為的空間關系。休閑、娛樂和游憩是現代城市居民日常或非日常的生活行為,這一行為已經日漸成為居民崇尚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對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空間結構與布局的研究成為提高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構建可持續城市的重要途徑。人們日常生活行為與城市生活空間的關系見圖1。
圖1休閑、娛樂和游憩空間與生活行為方式的關系
2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內涵可表述為在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領域中,大量聯系密切的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場所)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包括行業協會、規劃與旅游中介等機構)在城市地域空間上集聚,通過協同作用,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因此,一般意義上的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既包括相互產業關聯的供應、支撐型企業,又包括互補型產業單位。據此,可把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內部劃分為:休閑、娛樂和游憩集群的核心產業;休閑、娛樂和游憩集群的外圍產業;休閑、娛樂和游憩集群的相關支撐機構。
二、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模式及結構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模式及空間結構具有內部的規律性,其集群化發展符合人們的行為規律,其在城市社會區域的功能與結構適應一定區域人群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
(一)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模式
1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一般模式。從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形成的條件和原因分析,其集群發展模式有五種模式:(1)資源稟賦型集群模式。資源稟賦型以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等自然基礎因素為基礎,由市場力量的自發作用造成的,居民的消費需求刺激了資源擁有地的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而形成了這一集群模式。如依靠城市中心區的優越地理環境,以游憩一旅游為特征的空間集群;依靠旅游資源,城市郊外旅游產業的空間集群等。(2)相互關聯集群模式。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是與人們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的前向與后向聯系形成了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關聯型區域目的地為特征的集群模式。不同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其前向或后向聯系的強度存在差異,以大眾化休閑、娛樂和游憩的中小企業前向聯系較為明顯,而專業化程度較高、特別是一些高消費的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前向聯系并不明顯,這些企業的服務范圍很大,當地的消費人群只占很小的部分。(3)知識(文化)富集集群模式。依托益智型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高校、支撐機構形成的以知識富集型時尚活力為特征的集群模式。知識密集型的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集群有著不同于傳統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許多特點,如知識含量高、高附加值和高風險性共存等。(4)外力驅動型集群模式。這是由于外生條件的驅使,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出現的集群模式。外生條件多種多樣,形成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集群也形態各異。(5)共享設施型集群模式。受益于某一地區特有的公共基礎設施的休閑、娛樂和游憩企業集聚形成共享設施型集群模式。如夜生活場所高度集中于城市傳統商業中心、商務中心或特定的城市邊緣的特定地域等地(Chat—terton,2001;Hollands,2002)。
z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活動類型集群模式?;诔鞘行蓍e、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一般模式,從場所活動類型的角度來看,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集群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模式:(1)城市“夜生活”場所集群模式。隨著城市居民階層化和中產階級的不斷壯大(王興中,2000),人們商娛消費方式快速轉變,“24小時社會”迅速崛起,帶來了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的區位以及空間的變化(Kreitzman,1999),引發了城市夜生活的繁榮。服務于“24小時城市”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在城市區域空間集群式發展。(2)景區(點)場所集群模式。這類組合的集群以城市大型公園、旅游景區(點)、度假區為代表,集群區域內部以大眾化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最為常見,聚集區域的場所存在休閑、娛樂和游憩多個系列的活動。景區(點)集群區域的場所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集群的程度成熟、狀態穩定,所有企業在集群內部都充分發揮著前后關聯的作用。(3)城市一社區中心商娛場所集群模式。城市空間存在著社區地域體系以及依附的場所兩個等級體系,社區內部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相應地承載著居民休閑、娛樂和游憩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存在以城市一社區中心性聚集的地域單元集群系統。
(二)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空間形態結構
1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空間演化模式。從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及其場所空間要素的演變過程來看,集群區位空間形態結構經歷了與城市社會、經濟空間密切相關的四個不同發展階段,即均質一吸引發展階段,分化一聚集發展階段,擴散一聚集發展階段和一體化一集群發展階段(圖2)。
2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空間形態結構。由于集群空間形態結構經歷了四個不同階段,相應地,在不同的時空階段,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空間形態結構也就不同。這種不同體現在城市區位層面(圖3)和城市一社區中心層面(圖4)存在不同的空間集群形態。
三、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區位效應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會產生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諸方面的區位效應,這里著重討論對居民商娛空間行為產生影響的興趣引力效應、區位背景效應、領域性展示效應、可接近性效應、公平性效應和安全效應。
(一)集群區位的興趣引力效應
對城市居民來講,興趣引力(Interest Gravitation)是支配并使居民在確定的方向(工作與消費)向興趣來源地移動的力量(王興中,2002)。興趣引力區包括就業地,休閑、娛樂和游憩地,購物地等。這些場所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興趣引力區。這個興趣區就會對其它居民引發興趣引力。其引力的大小直接同組成該地吸引場所的數量、多樣性、屬性(如:吸引力、新奇性、方便性等)相稱。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的產業集群體作為對城市居民的興趣引力的要素集合載體,就必然給人們以足夠量的刺激,以達到空間吸引的效果。當然,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的產業集群對居民興趣的刺激,也應該保持一定的幅度范圍,集群區位的色彩、聲音、建筑密度等等興趣刺激因素,必須保持在人們可以接受的最佳刺激度范圍,以發揮集群區位的興趣引力效應。
(二)集群區位的背景效應
1 集群區位的階層背景效應。消費理論與消費文化都認為,休閑、娛樂與游憩消費是階層消費的一種。集群階層消費水平會形成區位的階層背景效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的分化與發展使階層之間的界限逐漸形成,具有階層特征的社會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不同階層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開始聚集在相應的城市社會區域。階層內部的認同得到強化,不同階層的交往形成了一些高會費的休閑、游憩和娛樂場所俱樂部、會館等。根據社會學觀點,不同的職業享有不同的社會聲望,相同的職業分享了相同或相似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生活資源,并追求相同或相似的休閑、娛樂和游憩生活行為方式以達到職業上的認同,這就造成休閑、娛樂和游憩集群區位對不同人群具有明顯的階層性特征與效應。
2 集群區位的消費文化背景效應。消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休閑、娛樂和游憩消費集群反映出時尚個性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文化特征。因此集群區位產生對偶消費文化背景吸引效應。首先,集群不斷完善的產生類型構成不但滿足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人群商娛消費行為需要,還滿足消費文化不斷產生的商娛時尚行為的需要。它們不但具有消費的生活方式功能,還有消費的社會(身份展示)功能。其次,休閑、娛樂和游憩集群區位還具有民族文化背景引力效應因素。不同的種族和民族具有各自民族的休閑、娛樂和游憩生活行為傳統。
(三)集群區位的領域性展示效應
領域性是個體或者團體暫時或永久地控制一個領(區)域,當領(區)域受到侵犯時,其擁有者會保衛它。領域的類型包括三個類別(Altman and Chemers,1996):首屬(初級)領域(Primary Territories),如家及其它私用空間等;次級領域(Ssecondary TerritorieS),如私人俱樂部、鄰里中的酒吧、茶館等;公共領域(public Territories),如城市公園、步行街等。
城市社會區域的領域是較大范圍的空間概念,包括城市村落和城市社區,領域內的休閑、娛樂和游憩行為和認同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往往具有鮮明的區域。邊界內部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與設施布設使進人該社區的人們領悟了該社區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使人們清楚地感知到一個社區的領域效應。
城市社(會)區(域)聚集的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群,對于外部環境而言,也是社區或區域或城市的領域性標志,社區內部居民是作為“內部”來體驗的。集群的區位領域性展示效應已經作為現代社區建設的一個手段,使社區更具場所感,增進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集群區位的可接近性效應
從物質環境來看,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的聚群,會帶來這種類型土地使用性質和某種建筑特色地域的擴大,從而使這種“現象環境”的可視機會和可接近性的機會增大,居民對這種“現象環境”的視覺接觸得到延時和強化,行為的可接近性效應增強(圖6);在集群區位,愈加齊全的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類型,強化了居民對集群區位休閑、娛樂和游憩場所作為可接近性“行為環境”的意向。
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區位的可接近性效應還體現在社會距離的可接近效應和交往的可接近效應。
由于集群區位具有社會階層消費與文化類型消費的效應。因此,具有相同社會職業與社會消費的人群才能完成消費行為。就是說,集群具有社會距離的對偶接近性。場所集群的社會距離對偶接近性為同類階層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和游憩的場所,還為他們提供了社會交往與社會網絡構建的契機。
(五)集群的區位公平性效應
城市社會區域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的集群,既有位于城市不同社區的集群,也有位于城市公共區位的集群。前者的集群稱為準公平區位,后者的集群稱為公平區位。前者多為階層消費與亞文化消費服務,后者為所有人群服務。
公平區位(城市公園、廣場、綠地等)是城市政府對公共區位不斷投資的結果。集群區位的產業通過產業鏈中的不同場所結構,可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休閑、娛樂和游憩的需要,體現了公平性的原則,化解了個人或群體對其場所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心理“剝奪感”,體現場所集群的區位社會公平性效應。城市社會休閑、娛樂和游憩的公平區位和準公平區位的建設,既體現了階層群體需求的可接近性,也能確保階層、性別與年齡層次以及邊緣化群體對消費社會空間公正的需求。
(六)集群的區位安全效應
1 集群區位的安全需要。如果從休閑、娛樂和游憩的需要角度,簡化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就會把需要的層級變為三個: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休閑、娛樂和游憩的需要。這就是說,人類休閑、娛樂和游憩需要這一較高層級的需要必須是安全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安全需要是休閑、娛樂和游憩需要的前提。因此,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就必須為其行為對象提供區位安全的條件。因此,從普遍意義上說,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都要具有區位上的安全效應。
2 集群區位的安全效應。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的區位安全效應,決定于居民心理上對集群區位的安全認知,體現在集群區位應具有的安全感、領域感和私密性等方面。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在城市社會區域的集群化,使其在城市范圍內形成了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馬賽克式的集群體系,這一體系內部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等級性特征。差異性是居民的消費文化行為與集群區位(場所)類型特征。等級性是集群所具有的階層等級特征。集群的等級性和差異性就決定了居民休閑、娛樂和游憩行為必須符合自身的階層與文化特征(即身份),與身份對應的集群區位構成了居民感知的(身心)安全活動空間。當然,居民認知的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產業集群區位的安全感序列構成,也會隨著集群區位城市環境的變化和自身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的產業集群往往具有明顯的界線,提高了區位(或社區)的安全效應性,形成可防衛空間(Newman O,1972)。例如,真正的界線包括隔斷、籬笆、圍欄、大門、高墻等,象征性的界線包括監視器范圍、照明、花園、樹叢、灌木、臺階等。這有助于人們提高心理安全感。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