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社會正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轉型期的城鄉差距問題是世紀難解之題,盡管如此,解決城鄉矛盾、縮小城鄉差距仍是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轉型時期;城鄉差距;社會和諧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12-0016-02
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經濟和社會結構不斷轉化的過程。當前人們對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判斷就是處于轉型時期。轉型時期顯然不是一個社會自我增強的平穩過程,常常蘊藏著突出的經濟社會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城鄉矛盾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最突出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盡可能地化解城鄉矛盾,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一、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城鄉差距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一書指出:“轉型時期是一個社會關系趨于緊張的時期”,準確地說,由中國改革推動的社會轉型有其特殊性,那就是:一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基本經濟制度的轉變。其中包括適應這種體制轉變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即從粗放增長模式向集約化發展模式的轉變。二是與經濟發展相伴隨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由于這種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兩重性并存,中國當前的社會關系就顯得異常復雜。
從經濟體制的變革來說,農村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真正始點和推動力量。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展開,我國的整體經濟進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由農村進而到城市的全國性改革在此后的20多年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也有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情況,就是隨著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并不斷持續。長期困擾我們的城鄉差距并沒有得到縮小,相反越來越大。由這種差距所引發的城鄉矛盾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1 轉型期的城鄉矛盾仍直接表現為城鄉收入差距過大。有人說,中國發達的城市像歐洲,貧窮的農村像非洲。你可能不相信,但當我們把一系列的圖片放在一起時,就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了。從近十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看,城鎮明顯快于農村。僅“十五”期間,2001年城市居民收人增長速度由上年的5.5%上升到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3%,而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5.7%。城鄉居民收入比呈逐年上升趨勢,1999年為2.6:1,2000年為2.79:1,2001年為2.901,2004年為3.209:1。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當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493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達3.22:1;2006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擴大到3.28:1,2007年,這一比例更是達3.3:1。
2 轉型期城;生活質量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國或一個人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食品在一個人的消費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則說明該人的生活質量越低,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鄉恩格爾系數差距拉大。農村生活水平低下。從統計數據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恩格爾系數都有所降低,2003年,城鄉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1%和45.6%,我國已經開始進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但不可否認,隨著改革的推行,城鄉恩格爾系數差距逐漸拉大,這就意味著城市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是遠高于農村的,我國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是遠遠低于城鎮人口的。
3 城鄉消費水平差距巨大。農民是我國最大的低收入群體,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農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村現有貧困人口3000萬人,低收入人口6000萬人,低收入群體90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1%,近年來。我國不斷采取多種調控手段,刺激消費需求,以推動經濟發展,然而,擴大消費的愿望卻始終難以落實。農民占了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從消費的角度講,農村消費的不足是整個經濟消費需求不足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也一直遠低于城市居民。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為2185元,比2003年增長12.4%(以現價計),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7182元,比2003年增長10.3%。農村消費不足的根源還在于農民增收渠道少,人均收入過低。
4 城鄉綜合條件和未來前景存在明顯差距。改革開放前,我國存在城鄉差距,改革開放后,城鄉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了較大發展,但城鄉發展的速度和城鄉的面貌差別越來越大。農村的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都是無法與城市相比的。有數據表明,大專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別是0.2%和11.1%;本科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別是0.02%和5.63%;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別是0.001%和0.323%。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目前的教育投入和教育結構,不僅沒有成為彌合城鄉差別的黏合劑,反而成了加劇城鄉分化的篩選機器。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近70%,而公共衛生資源不足全國總量的30%。農村每千人口,平均擁有不到一張病床,而城市約為3,5張濃村每千人口,只擁有一名衛生技術人員,城市則在5名以上濃村人口醫療保險覆蓋率只有9.58%,城市則為42.09%。
二、轉型時期城鄉差距的特殊性
城鄉差距本質上是資源配置扭曲、收入分配傾斜與部門間技術進步不平衡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資源配置扭曲通過工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勞動力流動、農村資金外流等方式對城鄉差距施加影響。城市偏向政策導致公共物品投資對城市傾斜,加劇了城鄉社會福利收益之間的差距。技術進步不平衡導致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差異,從而使得城鄉相對收入差距始終存在。
1 轉型時期城鄉差距是工業化進程中制度安排長期累積的結果。轉型期我國的城鄉差距是城鄉發展中矛盾長期累積的結果。其最基本的根源是偏斜式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和長期的制度安排。建國初期,由于資源稀缺,資本積累嚴重不足。我國選擇了偏斜式的工業化道路。為了保證工業的發展,建國以來。國家以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羞”的形式_不斷從農業中提取經濟剩余。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根本上的制止,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農產品的幾次提價,卻遭遇到生產資料更高的漲價。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在城鄉間筑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拇,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阻隔在本已有限的農村土地上。這種對農村勞動力整齊劃一嚴格管理的制度安排,扼制了由利益導向驅動的要素自由流動,既影響了效率,又有失公平,造成了長期以來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也導致諸多經濟社會問題的產生。城鄉有別的政策也是城鄉差距產生和延續的重要原因。城市的人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醫療保障、社會福利等待遇,而農民卻無法享受。經過幾十年的積淀,終于導致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和“三農問題”的凸顯。
2 轉型期城,差別和城鄉利益沖突是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城鄉差別由來已久,由于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管理模式,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城鄉差別既有貧富差別、區域差別、產業差別,也有市場發育度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別。從收入水平來講,城鄉之間的差距約為4-6倍,以甘肅為例,2003、2004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650/1670元和7320/1840g,顯性差距為4倍。從享受公共服務的角度來講,城鄉之間的差距更大,城市的基礎教育是完全由國家舉辦的,農村基礎教育費用則由農民自己承擔;在醫療衛生方面,70%的農村人口僅占有不到20%的衛生費,農民沒有基本醫療保障;在社保方面,城市下崗或貧困居民可享受到低保。農民非但投有低保,而且還要承擔義務工。城鄉之間的差距擴大不僅影響社會和諧,而且有可能引發社會的不穩定。
3 轉型時期城鄉差距引發的利益沖突對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制約。轉型時期是一個社會各種矛盾交織和凸顯的時期,在一個變革的社會中,有利于穩定的因素和不利于穩定的因素同時存在。城鄉差距涉及到社會最大多數的階層農民與城市人口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誘發社會的不安定。按照亨廷頓的說法:一是現代化過程把人們從傳統社會下的信息閉塞狀態推向變革社會中的信息暢通狀態,即使身處窮鄉僻壤的人,也能夠知道在大千世界里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提高生活水平的期望就會大大增加。當這個期望得不到滿足或滿足程度較低時,人們就要產生不滿情緒。二是任何社會變革都會引起社會各階層、各集團間的利益關系的大調整,在這種調整中,如果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受損,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安定。三是期望值的增加不只是數量的,還包括質量上的提高。作為占中國人口70%的農民這個群體來說,他們生活的改善才真正可以代表社會的整體發展。但我國的城鄉之間還存在一種更為特殊的關系,就是可能不可能不以犧牲城市發展為代價而同對促進農村的發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最稀缺的資源投向農村還是城市,會不會在轉型期的無序狀態中,出現盲目的資源爭奪呢?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特別是城市的擴張實際是建立在農村廉價土地批租上。一旦收緊“地根”城市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都將受到制約。
三、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城鄉在收入、生活質量、環境等方面的過大差距,必然導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進而引發城鄉之間的諸多利益矛盾。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并存的二元結構,必然向城鄉一元的現代化結構轉變。從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城市支持鄉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重大舉措,是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客觀要求。
1 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城鄉矛盾的根本思路?!笆晃濉币巹澗V要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搞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也能為農民帶來現實的就業和收入。農民收入的提高不僅有利于農村的發展,而且可以有效地擴大市場,使城市企業的生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從而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形成城鄉互動,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這正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
2 效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是解決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解決農村的問題必須走城鎮化的路子。我國“三農問題”的實質,不僅在于農民負擔過重,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有限的土地承載了過多的農村勞動力,只有將剩余的勞動人口轉移出去,促使更多的農民在非農產業中實現就業,才能提高土地的效率,農業的經濟效益才能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必須依賴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級政府必須轉變長期以來一直執行的財政最大化的政策,以就業最大化為導向,把促進就業放在第一位。降低企業和社會成員的稅賦,鼓勵和吸引民間資金轉變為資本,鼓勵全社會成員積極創業,通過創業實現就業。要消除農民進城務工的體制性、政策性歧視和障礙,切實改善農民工的生活工作條件,將更多的農民有序地轉移到城市之中。通過增加農民的有效就業達到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目的,縮小城鄉差距。1998年以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較快發展,年均保持了1.5至2.2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至2003年底,全國的城鎮化率達到40.53%,。但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達70%左右。加快城市化進程,就必須有相應的制度措施:一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創造制度環境。二是考慮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包括城鄉居民在內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實行同樣的社會保障原則。為此,必須立法先行,使農村社會保障管理規范化。
3 縮小城鄉差距要突破制約,從體制上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必須整合城鄉利益,使二元經濟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才能通過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我們現在對農民工的歧視,對農民工戶口的限制,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問題。這是和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本經濟原則相悖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最大的政策應該是怎么樣能夠消除現存的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也就是說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能夠使得農民有更多的進城機會,能夠有更多的在城里找到工作的機會,而且是一個平等的就業和公平的收入待遇的機會。改革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取消限制要素合理流動的種種約束和行政管制,在制度方面為農民提供與市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對農民進行松綁、減負、扶持,將是必然選擇。
4 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構建城鄉社會安全網。社會保障的根本原則就是社會公平。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進行調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差別,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只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約25%,相當一部分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還未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因此,必須對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并積極發展商業保險,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撫恤補償機制,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和推廣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使農村扶貧工作制度化和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解除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化解居民收入差距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