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謠言是關于社會的某個公共事務即有社會影響的社會或自然現象所產生的不確實信息。它的形成和傳播受到國際政治斗爭、國內社會變革和人們的認知判斷能力、信息道德水準和信息管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進入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傳播出現了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蠱惑性強,隱蔽性強,無意識傳播和非理性傳播的新特點,對社會的危害性進一步增強。為此,在信息時代,必須從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設、民眾的信息道德建設和創建和諧通暢的社會空間等方面入手,加強對社會謠言的管控。
[關鍵詞]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特點;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12-0047-03
“謠言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弊詮娜祟愇拿髡Q生以來,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謠言就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歷史可謂悠久。早在中國的先秦時代就有對謠言現象的記載,《呂氏春秋·慎行》中的“察傳”曾如此描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庇秩缜凇峨x騷》中說:“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北彼畏吨傺驮凇对狸枠怯洝分杏小皯n讒畏譏,滿目蕭然”,等等,不一而足。
謠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輿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按照影響程度和作用對象劃分,謠言可分為個體謠言和社會謠言。個體謠言是指對某個不具備社會影響力的個人或個體事件所產生的謠言。而社會謠言則是關于社會的某個公共事務即有社會影響的社會的或自然的現象所產生的謠言。與個體謠言相比,社會謠言具有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破壞力強的特點。進人信息時代,社會謠言搭上了信息技術的快車,影響力和破壞力與日俱增,已經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大隱患,因此,必須對其給予高度重視。
一、社會謠言的形成機理
當今社會謠言的形成十分復雜,是國際政治背景、國內社會背景以及人們認知、心理等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進入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復雜性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而被進一步放大,危害性也進一步增強。
1 社會謠言是國際間政治斗爭的工具。國際政治斗爭是指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為實現各自的利益和目標而進行的對抗性或敵對性相互作用,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標不同而產生的政治沖突行為。這種政治沖突的攻擊對象主要是政治人物和政治對手。由于社會謠言具有信息的不確定性,不需要事實作為佐證,而且具有廣泛傳播性,對人們的認知判斷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可以根據政治斗爭需要隨心所欲地制造虛假信息,并廣為散播,對政治對手展開謠言攻擊,干擾民心,為自己爭取有利的政治斗爭態勢,社會謠言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一把利器。
2003年的海灣戰爭過程中,為獲得伊拉克民眾的支持和國際社會輿論支持,伊拉克和美英兩國之間展開了信息戰,散布社會謠言和反謠言的報道輪番登場。比如,美國在開戰之初就曾多次報道關于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死亡或者逃亡的消息,并通過潛入伊社會內部的臥底和線人廣為傳播,意圖影響伊拉克人的抵抗意志。雖然伊拉克方面針鋒相對,不斷辟謠,但此舉仍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伊拉克軍隊和社會內部的混亂和恐慌,為美軍迅速打開局面打下了基礎。
事實再次告訴我們,社會謠言是國際間政治斗爭的一種重要手段,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角度上講,必須對社會謠言給予高度警惕。當前,我國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政治斗爭形勢,境外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滲透破壞,制造社會謠言是他們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們利用我國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做文章,屢屢制造社會謠言,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意圖制造社會混亂,對我國的政治穩定、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威脅,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2 社會變革中的不確定性是社會謠言產生的現實誘因。社會變革是關系到公眾利益的重大事件,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改變,原有的關系結構被重組,這一過程使得民眾進入一個利益再分配、關系再構建以及認知再更新的變化過程。在這一變化中,各種不同的個人和集團,或以它自己特定的動機和愿望參與到社會變革當中,去琢磨事態發展的未來,并且努力讓自己在變革中占據有利態勢,而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各種不確定因素,人們很難為自己的未來制定準確的預期。這種不確定的特殊狀態為社會謠言的產生提供了平臺。首先是在心理上和思想上難免會出現迷惘和浮躁,進而衍生出懷疑、猜忌、不滿和攻擊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往往是社會謠言產生的心理源動因。其次,社會變革過程中原有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的構建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其間社會秩序難免會有所混亂,而權力運作也難免有失規范,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這樣或那樣的社會問題,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這為社會謠言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現實依據。再次,在社會變革中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往往超出以往人們的認知范圍,需要完成認知的更新,用新的視角、新的方法和態度來審視社會變化。而認知更新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少人難免會以老眼光看待新鮮事物,會出現認知上的偏差,這也是社會謠言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于歷史性的社會轉型時期。在這一全方位、整體性的極其艱巨而復雜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傳統政治制度和管理體制,還是社會層面的傳統價值觀念和利益格局,抑或個人層面的傳統思想信念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而這些變化和問題,客觀上都成了社會謠言的誘因?,F實生活中盛傳的許多社會謠言都是由此而生。因此,社會轉型期是社會謠言發生和傳播的“黃金期”,也就不難理解了。
3 民眾信息識別能力的滯后和信息道德的缺失導致謠言的盛行。謠言的產生與傳播還與社會成員的識別能力和道德素質有很大的關系。“愚昧與謠言的傳播是內在地聯系在一起的”。言的傳播往往是在缺乏一定的識別能力的群體中廣有市場。1947年,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艾爾波特和波斯特曼給出了一個決定謠言產生的公式:R=ixa其中,R=謠言(rumor),i=重要度(important),a=模糊度(ambiguity),1953年,克羅斯對上面的公式進行了修正,R=i×aXe其中,c=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他認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x公眾批判能力;在這個公式中,克羅斯加入了公眾批判能力的因素,他指出謠言受眾的批判能力也是影響謠言產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受眾的批判能力越強,謠言產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則越大。而“一個人,如果他習慣于用理性來思考,具有相當強的批判能力,那么,他也不會輕易接受流言蜚語的。這里所指的民眾的批判力實際就是對信息的識別能力,它直接與民眾的文化素質相關。一般的來講,文化素質高的高低與信息識別能力的強弱成正比,“謠言止于智者”,說的也正是此意。而在當今中國,民眾的文化素質依然不容樂觀。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有十幾億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質不夠”。許多人對謠言缺乏基本的識別能力,成為謠言傳播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此外。民眾信息道德的缺失也助長了謠言的盛行。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各個環節中,用來規范其間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總和。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判斷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信息道德是一種自我信息管理的手段,在自我道德意識的作用下以自覺、自發的形式潛移默化地規范人們的信息行為。由于信息道德的缺失,在社會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民眾傳播不實消息、傳播虛假消息,往往并不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舉動,沒有引起道德的譴責,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謠言得以輕易傳播,從而助長了謠言的盛行。
4 謠言的產生與別有用心的目的直接相關。謠言的產生更是與其制造者的“動機”、“目的”直接相關。無論什么樣的謠言,它最初都是由某些具體的人懷有一定動機、一定的目的而以一定的方式“故意”捏造出來的。這些動機和目的包括:①為了報復——這類人主要從維護自身私利的需要出發來制造出謠言,以報復或攻擊對造謠者自身利益造成直接或間接侵害的其他個人或集體或國家,并試圖達到擾亂他方陣腳之目的。②出于嫉妒——這種人出于“安慰”和“平衡”自己因嫉妒他人而造成自己“不安”和“失衡”的心態的需要,千方百計地托言中傷對方,甚至不惜歪曲事實,進行無端攻擊。③惟恐天下不亂甚至以此為樂——這種類型的人并無特定的政治的或其他的目的,而只是出于一種畸形心理和偏執性格的本能反映。他們樂于獵嗅“野聞”,整日捕風捉影,到處搬弄是非。造謠傳謠、惹是生非成了這些人生活甚至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這些別有用心的目的,導致了謠言的產生。
5 社會信息管理的滯后為社會謠言產生提供了機會。社會信息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各類信息的總稱,是社會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信息來自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各類人群,貫穿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全過程。整個社會生活過程也就是社會信息的產生和使用過程。正是由于社會信息與民生的密切關聯性使得社會信息秩序成為社會秩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維系一個正常的社會信息秩序就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正常的社會信息秩序需要通過規范高效的社會信息管理來實現,如果社會信息管理出現問題,社會信息秩序必然紊亂,社會謠言現象就是一個典型反映。
目前,從現實的角度看。社會信息管理的滯后為社會謠言產生提供機會。具體表現為:一是社會信息不夠透明。社會信息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在民眾的高度關注下,如果社會信息不能有效公開,民眾勢必會對事態的進程產生種種盲目性猜測,從而導致謠言產生。二是信息監管技術落后。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不斷出現,這給信息監管技術帶來全新的挑戰,目前,某些信息監管技術還比較落后,對一些新型信息傳輸領域的監管還不到位,致使有害信息得以傳播,其中也包含謠言的傳播。三是信息管理法律法規滯后。由于法律法規的滯后,許多新型傳播行為的性質難以界定,對這些新型傳播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難以追究法律責任,這為謠言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尋找到了途徑。在不能得到有效制裁和責任追究的情況下,謠言等有害信息傳播的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客觀上助長了其滋生蔓延。四是信息應對能力不足。面對謠言惑眾,信息管控部門的應對能力還有一定差距。一方面不能及時組織有效信息對謠言予以反擊,另一方面,反擊謠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陳舊單一,效果不好。這樣不僅不能有效破解謠言,反而使權威部門的公信力受到質疑,更加助長謠言的勢頭。
二、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特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復雜多樣,這也造成了信息時代謠言傳播的一些新特點。
1 信息時代社會謠言影響范圍廣泛。在缺乏現代傳播技術支持的情況下,社會謠言一般采取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方式進行,并且有一個從開始走向飽和,最后走向低潮,直到消失的過程。傳播速度較慢,社會影響范圍有限,一般局限于某一個地理區域。進入信息時代,多樣化的傳播手段為社會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在現代通信網絡中,借助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等多種信息技術載體的綜合作用,社會謠言的傳播呈現出放射狀和復合性的態勢。社會謠言可通過現代通信網絡向無數人發送,同時無數人可以接受,并且在接收與發送謠言信息過程中,不同的信息載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實現了信息的疊加與強化,呈現出交叉、共振、互動的傳播方式,這使得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傳播往往一開始就以一種高強度的傳播方式存在,瞬間就達到飽和狀態,而且可以跨越時空限制,作用的物理空間廣闊,受眾數量龐大。因而,信息時代的社會謠言的影響范圍是巨大的,造成的沖擊力和破壞力也是驚人的。
2 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蠱惑性巨大。在社會謠言采取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時代,人們對謠言信息的獲取僅僅是通過傳謠者的口頭形容和文字表達,有限的信息量和有限的展示方式,決定了人們往往要靠想象和推測來完成對謠言的篤信。而進人信息時代,海量信息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成為謠言傳播的巨大推動力。首先,海量信息為社會謠言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社會謠言的傳播者可以通過信息網絡迅速組織大量相關信息來來充實和佐證謠言,增加其可信性。其次,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謠言變得更加生動、具體,使受眾難辨真偽,從而增強蠱惑性。比如,在信息時代社會謠言中大量采用的圖形和圖像技術就大大增強了人們的信任度,因為視覺認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3 信息時代社會謠言傳播主體的隱蔽性強?,F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個性化的信息傳輸空間,同時也為社會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一個隱蔽的空間。社會謠言制造者可以隱沒于信息網絡之中,以匿名的形式或虛擬的身份進行謠言的制造和傳播。而現代信息網絡是一個沒有中心的信息空間,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發散式的傳播,打破了以往單向傳輸的限制,具有交互性和無限復制性的特點,這使得社會謠言的傳播的源頭難以查找,傳輸路徑也具有隱形性。因而使得社會謠言傳播主體的隱蔽性非常強。
4 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無意識傳播和非理性傳播凸現。與傳統的社會謠言人際傳播相比,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傳播更具有無意識性。首先,海量信息的出現,對人們的認知形成了巨大挑戰。在人們認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面對海量信息容易出現判斷的失誤和認識的偏差,在客觀上容易導致社會謠言的形成和傳播。這種社會謠言的形成和傳播沒有明顯的目的性,具有無意識特征。另外,由于信息傳播手段的多樣化,使得信息時代的個體話語權得到空前解放。人們可以通過各種信息載體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我們看到,在當前的社會謠言中有不少是因為謠言制造者自身的非理性心態造成的。尤其在一些青少年社會謠言制造者身上十分突出。比如,游戲心態和娛樂心態,懷有這些心態的社會謠言制造者并沒有明確的攻擊對象,僅僅是對制造傳播社會謠言行為本身感到有趣好玩。但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十分嚴重的。2008年5月29日,西安歐亞學院學生賈某侵入陜西省地震局網站,發布了陜西有強烈地震的虛假信息,造成了社會的巨大恐慌,后賈某獲刑一年零六個月。事后在問起動機時,他的回答卻是好奇和惡作劇的心理驅使。由此可見,非理性因素是造成社會謠言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信息時代社會謠言的治理
正是由于信息時代社會謠言廣泛影響力和巨大破壞性,因此,必須加強治理,盡量消除其不良影響,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當前,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政府信息能力建設。各級政府是管理社會事務的主要機構,治理社會謠言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目前,政府信息能力的不足是社會謠言治理中的一大瓶頸。必須對此狠下功夫,才能有效遏制社會謠言。一是增強各級政府的信息意識。增強信息敏感性,提高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做到及早發現社會謠言,及時制止社會謠言。二是要增強各級政府信息運用能力。能熟悉掌握使用各類信息工具,靈活獲取所需的各類信息,提高對信息的鑒別、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以綜合的信息分析和科學的信息運用來應對社會謠言。三是要提高各級政府的信息化技術裝備水平。在信息硬件建設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為治理社會謠言提供必要技術支持。四是建立健全信息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信息傳播規范有序進行,同時,加大對社會謠言制造和傳播行為的懲處力度,達到震懾作用。
2 加強公眾信息道德的建設。公眾信息道德是維系信息秩序的精神力量,治理社會謠言必須借助信息道德的精神力量來規范人們的信息行為。首先,要樹立公眾的信息責任意識,即每個信息用戶必須認識到,我們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在享有信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信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它體現了信息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其次,要建立健全公眾信息道德規范。進入信息時代,各種新型的信息行為層出不窮,傳統的道德規范已不能完全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我們不可能把傳統的道德規范直接引人到信息網絡中。因此除了發揚有效的傳統道德之外,還必須根據信息網絡的特點制定一些適合信息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規則。日本在10年前提出的教育改革報告中就指出:“為了建設理想的信息化社會,我們必須盡快地確立面向未來的倫理道德,即確立作為基本的社會準則的‘信息道德’,探討有關信息本質的客觀基準和以個人資料為代表的信息保護制度?!畔⒌赖隆喈斢诮煌ǖ赖潞推嚨闹苿友b置,正如駕駛員有了交通道德和制動裝置才能安全、舒適、快速地行駛那樣,確立‘信息道德’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功能的前提。”2006年中國互聯網協會公布了《文明上網自律公約》,要求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和廣大網民在以積極的態度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展的同時,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始終把國家和公眾利益放在首位,堅持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標志著我國信息道德建設的邁出了堅實一步。再次,要大力推進全民信息道德教育。一方面,要依托各種媒體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信息道德,讓信息道德深入人心,形成遵守信息道德光榮,違反信息道德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另一方面,要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在青少年中大力開展信息道德教育。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其信息道德水準直接決定未來國家的信息秩序好壞。在青少年中大力推行信息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他們的信息道德意識與道德責任感,養成文明的信息行為習慣;提高青少年的信息道德認知,培養信息道德判斷與選擇能力;培養青少年的自律精神。使青少年的信息行為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演進。
3 建立通暢和諧的社會空間。封閉的社會空間是謠言產生的催化劑。由于社會空間封閉堵塞人們不得不選擇“私下小道”的形式表達意見,發表看法。這就為謠言提供了傳播的渠道。正所謂“謠言止于公開”。保證社會公眾的正當話語權,建立一個和諧通暢的社會空間是治理社會謠言的一劑良方。首先,要保證民眾的知情權,對于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政府部門要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允許媒體公正客觀地報道事件真相,對于民眾關切的各種問題要及時做出相關信息回應。以保證信息始終在公開渠道傳播,以堵塞謠言流傳的空間。其次,是要保證民眾的正當的表達權,允許人們以合法的方式闡述或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包括一些不同的意見觀點)。讓人們的表達意愿得到充分尊重,以控制謠言的聚集程度。
通暢的社會空間是建立在和諧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轉型時期,各類社會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社會矛盾也比較突出。這成為滋生社會謠言的“土壤”。要從源頭上鏟除社會謠言的“土壤”,根本出路是妥善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體制、民眾素質、物質基礎等一系列的社會基礎元素的深刻改進,絕非一蹴而就,就此而言,治理社會謠言,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