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安城市建設是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維護城市社會安全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在平安城市建設中,必須樹立新的安全觀,把和諧心理建設納入平安城市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去思考,加強心理疏導工作,采取適當的心理釋放,促進城市居民的心理和諧,從而保證城市社會安全穩定發展。
[關鍵詞]心理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安全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12-0050-03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維護社會穩定,使居民享有安全穩定、秩序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生活,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平安城市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心理和諧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證。促進現代人的心理和諧是實現城市社會安全的重要途徑,是平安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心理和諧與社會和諧
(一)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心理和諧是一個人內在人格特征和價值取向的表現。個人心理和諧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是否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心理和諧才能建立與他人之間良好的關系,才能實現人際和諧;只有心理和諧才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只有心理和諧才能促進個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所以在我國目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不能忽視心理和諧建設。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內在的心理和諧,達到外在的社會和諧和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和諧。
(二)心理和諧的標志
心理和諧就是人的一種內在的和諧。心理和諧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一是具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是心理和諧的核心特征。一個心理和諧的人,能以客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挫折,能積極地看待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能主動自覺地適應社會。二是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一個心理和諧的人是一個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的人,是一個明白自己的優勢和自己不足的人。心理和諧的人具有準確的自我定位能力,它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具有良好的角色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三是能夠處理好人際關系,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心理和諧的人具有一定的人際敏感性,具有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技巧,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四是具有自我情緒情感的調節能力,避免長期受不良情緒的影響。情緒情感對人心理的其他方面和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不良情緒影響著個人的生活態度、工作熱情和人際關系。心理和諧的人具有自我情緒的調節能力,它能夠避免長期受不良情緒的影響。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和諧心理對現代人的自我發展和現代社會安全、穩定、有序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和諧心理建設與城市社會安全穩定的關系
在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中,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和諧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證。加強心理和諧建設、促進現代人的心理和諧是實現城市社會安全的重要途徑,是平安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現代人心理和諧的失衡和社會心理救助機構的缺失是導致城市不安全事件出現的重要原因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城市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成員越來越感受到生活和競爭的壓力。為了追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尤其是農村青年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生活現實和人們心理期待之間始終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使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和進入城市生活的外來務工者都產生了心理上的困惑和生活上的迷茫,從而造成心理失衡和心理和諧的失去。由于心理失衡和心理和諧的失去導致了許多不安定因素的出現,給城市安全帶來了很大威脅。犯罪問題是現代國際化城市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導致犯罪行為的因素是復雜的,多方面、多層次的,但是就我國目前城市犯罪而言,心理平衡的失去、心理上的誤區和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上的偏差是導致犯罪現象產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犯罪心理學把犯罪行為——尤其是暴力犯罪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性犯罪,一類是激情犯罪。所謂理性犯罪就是有計劃、有預謀的犯罪;激情犯罪是在心理平衡失去的極端情緒化狀態下的犯罪。激情犯罪是我國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的暴力犯罪和以暴力為手段的經濟犯罪都是在不良心理和情緒影響下的犯罪。即使是理性犯罪也有許多是由于心理的偏差而產生的對社會報復式的犯罪。
與鄉村相比,在城市發生的犯罪行為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城市人口多且集中,人口的異質化特征更加明顯,人口的流動性更強,這就使許多心理平衡失去的人更容易產生犯罪行為。城市居民在心理平衡失去時,或者出現了心理障礙時,如果有關機構和部門能有效地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那么就會避免極端行為的產生,這就為城市的安全加上了一把心理健康的鎖了。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發展過程的不平衡、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和不同社會階層利益的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表現為外來務工者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之間的差異,表現為城市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差異,還表現為不同社會階層成員個人發展機會的差異性和占有社會資本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采取多種方式縮小這些差異。但是在這些差異消除之前,提高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的自我意識,促進他們的心理和諧就是解決社會問題,建立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之一。這就要求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必須十分重視心理疏導工作和和諧心理建設工作。如果不重視此項建設,就會導致“弱勢群體的社會報復”現象的出現,從而威脅城市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我國奧運會期間發生在北京的浙江籍男子襲擊美國游客事件,就是這名男子在對自己失望和對社會失望之后產生的對社會的報復。一般來說這種“弱者”對社會的報復行為,多半會發生在城市,因為報復者知道城市受到人們關注的程度較高,發生在城市的極端事件,會引起更多的關注。所以許多心理平衡失去的弱者就希望通過極端行為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制造轟動效應。近幾年來這類極端的報復社會的行為,越來越成為危害城市社會安全的事件。
(二)城市管理者與執法者心理和諧的缺失也是導致城市不安全的一個因素
現代社會各種矛盾與沖突越來越多。在城市管理過程中這種矛盾沖突就表現為城市秩序的維護者、安全的守衛者和其他人群的沖突。這些沖突的產生是矛盾雙方心理上的、認知上的沖突。
由于城市的管理者和執法者在管理和執法過程中,自我角色定位準確性的缺乏和對權力理解正確性的缺乏,使他們對執法對象缺乏應有的尊重和說服疏導工作,他們多采用簡單粗暴和自以為是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力,從而導致了執法對象、廣大城市居民和執法人員的對立情緒。這種對立不但危害了執法人員自身的安全,也對城市社會的安全帶來危害。這種危害產生的實質就是許多執法者自身心理不和諧的結果。許多執法者缺乏心理上的包容性和內在積極的人生態度,缺乏對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的尊重是造成城市管理水平低下,導致城市安全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初發生在上海的楊佳襲警案件就是執法者與執法對象之間由產生最初的小矛盾,到最后導致嚴重后果的一個悲劇事件。自然整個事件的原因與犯罪嫌疑人心理失衡和人格偏差有關,但也與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心理和諧的缺失有關。
(三)和諧心理建設是促進城市社會安全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人們創造一種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以促進城市內涵的發展。要實現城市建設的目標,不僅需要加強警力、加大城市管理和執法的力度、對各種犯罪分子進行有效的打擊,同時更需要加強居民的和諧心理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成為適宜居住的地方。在城市安全建設中,提高居民安全感是一個重要目標,而安全感是和諧心理的主要表現之一。和諧心理不但會為個體營造一個豐富平安的內心世界,也可以增加城市的內涵和展現城市社會的風采,因此和諧心理建設是城市安全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城市社會安全的重要途徑。
西方國家在城市建設中,不但重視城市硬件設施建設、重視對城市犯罪的打擊,同時也十分重視加強城市的文化建設和內涵建設,重視采取各種方式對城市居民和外來人員的心理關懷和心理疏導,重視城市居民的心理建設,重視培養居民的積極心態。他們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以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指導,以服務城市居民、促進居民生活水平——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目的。這種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方式就為社區居民和外來人口營造了溫馨、和諧的文化和心理環境,極大地減少了因心理失衡導致的犯罪行為。以德國為例,德國在城市社會建設和管理方面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國的每個城市都建有許多由政府出資、由社會服務團體和教會機構負責的各種專門為外來移民和社區弱勢群體提供心理輔導和幫助的組織。這些組織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技能培訓和生活指導活動,幫助弱勢群體和外來移民適應和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這種以心理和諧建設為目的的活動,一方面增強了弱勢群體和外來移民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了他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城市社會的安全,預防了犯罪行為的產生。
從西方成熟的城市社會建設和管理經驗來看,加強對城市居民——尤其是外來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心理疏導和和諧心理建設工作,是保證社會穩定和營造良好城市社會文化氛圍的有效方式。這種管理經驗啟示我們在平安城市建設中,要把心理疏導和和諧心理建設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來做。
三、城市社會安全穩定視野下的和諧心理建設
和諧心理建設是保證和維護城市社會穩定、促進城市安全發展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加強城市的和諧心理建設來促進城市社會安全發展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把和諧心理建設放在城市社會安全的視野下進行分析。
(一)樹立新的安全觀,把和諧心理建設納入到城市社會安全建設的框架中去
平安城市建設是我們現代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了達到城市社會穩定發展的目標、使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近幾年來我國城市管理者和政府部門都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政府和社會管理部門加大了對犯罪行為打擊的力度,政法部門加大了城市巡邏和執法的力度,在許多公共場所安裝了監控裝置。這些措施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手段也暴露出了弱點和不足。如果政府和社會的管理部門能轉變思想、形成新的安全意識和樹立大安全的觀念,在采取各種物質的、有形的手段對犯罪行為和危害城市安全的人群進行打擊的同時,能兼顧到軟的手段,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尤其是對犯罪的易感人群和易感群體——就我國而言就是城市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外來務工者——進行心理上的關懷,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建設工作,那么定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德國犯罪學家安德森認為,對犯罪的預防是保證社會安全最好的方法,預防犯罪的效果甚于對犯罪的打擊。因為對犯罪的打擊一般是在犯罪行為發生之后,犯罪行為已經造成了犯罪的后果,這是一種事后補救的行為,也是一種相對消極的行為。如果采取積極的方式,進行犯罪的預防,其結果必定好于消極的打擊。這種變消極為積極的觀念,對我們的平安城市建設工作同樣適用。所以在城市安全建設中,城市的管理者一定要轉變思想意識和觀念,樹立新的安全觀和積極的平安建設觀。要認識到平安城市建設的主體不是執法者,而是廣大的城市居民;平安城市建設工作不僅是強化執法力度、加大打擊力度和對不法行為進行監控、制裁的打擊工作,更是教育和培養城市居民的積極心態、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的工作。城市管理者要有意識地把和諧心理建設納入到城市社會安全建設的工作框架中去,采取適當的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心理適應能力,促進城市居民的心身和諧發展。
(二)建立心理救助機構,為城市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心理上的幫助和支持
在現代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中,我國各級政府越來越關心城市社會的弱勢群體和外來務工者的生活。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運作,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法律援助、經濟援助等各種手段的運用,為城市社會的穩定和平安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缺乏相應的心理援助和心理救助機構。如果在平安城市建設中,能夠加強對城市的弱勢群體和外來務工者的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對城市社會的穩定和確保城市社會安全將會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近年來,雖然城市社會對弱勢群體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援助,社會也越來越重視保護外來務工者的個人經濟利益,但是這種援助和保護與這些群體心理上的期望和物質上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與其他社會群體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城市弱勢群體和外來務工者還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形成對社會的不滿和報復社會的心理。而不同社會階層物質水平的均衡在短時期內難以達到,在任何社會也都不可能完全達到。僅依靠物質上的救助,使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和外來務工者心理上得到完全滿足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在平安城市建設工程中,建立心理救助機構,對城市社會生活中的弱者和心靈迷失者提供心理援助,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心、理解和支持,使他們體會到個人尊嚴得到了社會的維護,個人人格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從而降低他們的不良心理。徹底消除社會報復心理是城市社會安全建設的重要課題。
(三)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心理發泄和不滿情緒釋放的機會,促進城市社會和諧發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社會,城市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工作中競爭的激烈和各種社會矛盾的交織,使許多現代人心理上處于一種失衡狀態。長期的負面情緒的壓抑,會導致人們行為的失控,從而危害社會安全。所以在城市社會安全建設中,我們不但要重視對社會居民心理的正面引導,使城市居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同時也應該注意對不良情緒的疏導,為城市居民心理能量的釋放提供一定的空間。雖然心理救助和心理支持是建設和諧心理的重要途徑,但是心理救助和心理支持的力量目前在我國還比較弱,人們對心理輔導、心理咨詢還存有疑慮和偏見。因此為居民提供一定的心理發泄和不滿情緒釋放的機會和空間,能有效地促進人們的心理平衡,有效降低不良情緒對社會的危害,有效促進城市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奧運期間,我國政府做出了大膽的承諾,在北京指定的場所,可以進行游行示威,這不但向國際社會表達了中國政府尊重人權、重視人的自由的政策,同時也為對政府和社會具有不同看法的人提供了一個表達意見和宣泄情緒的機會。這種做法既符合國際慣例,能確保奧運會期間整個賽區的交通順暢、環境優美、秩序良好,又尊重和保障了外國公民的訴求和中國公民的權利,是中國法治進步的體現。我們認為這種做法也是對我國城市社會建設和管理做出的新嘗試,對平安城市建設工作,具有積極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目前我國許多群體事件的發生都是居民缺乏心理表達機會和不滿情緒發泄場所,心理訴求長期壓抑造成的結果。貴州的甕安事件就是一件十分令人震驚和值得引發我們思考的問題。貴州甕安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和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渠道不暢,老百姓的心理訴求沒有辦法表達,老百姓的消極負面情緒沒有正常的渠道得以發泄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為人的情緒不能消滅和自行消失,心理不平衡時,人都會產生消極情緒,如果這些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泄,就會聚集起來。當這種情緒聚集到一定量的時候,在外界誘因的誘導下就會爆發。個體情緒的爆發會導致個體產生極端行為,群體情緒的爆發會導致群體事件的產生。而群體情緒失控的破壞性,遠遠大于個體。因此在城市社會平安建設中,如果對城市社會居民——也包括城市社會的管理者和執法者,提供一定的心理宣泄和情緒釋放的場所和機會,就能有效地促進城市居民的心理平衡,就會以較小的代價收獲較大的效果。
要真正地為城市居民提供心理疏導和情緒發泄的機會,就需要我們在思想觀念上和制度建設上做出新的選擇,就要求城市的管理者解放思想,進行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要求他們愿意在制度層面進行新的嘗試。目前在我國,信訪工作作為居民表達民意、維護權利的途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許多城市的管理者還缺乏對信訪工作在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安全方面作用的認識,許多管理者還把信訪工作看作是可有可無的工作。我們認為,在我國目前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狀況下,信訪工作應該進一步發揮它在城市居民心理調節和心理疏導中的作用,信訪工作應該很好的發揮社會減壓閥的作用。一方面利用信訪工作對城市居民進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把信訪工作看作是城市居民表達情緒,發泄情緒的機會,在接訪過程中傾聽他們的聲音,幫助他們達到心理的平衡。另外在城市管理中,也應該考慮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允許一些社會群體采用集會游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心理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