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和諧性,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速度略超前于經濟規模的發展速度,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結構以基礎教育為主。沒有直接指向區域經濟。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未來教育發展潛力有限,長期會影響區域經濟的增長。為了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加大國家對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傾斜,促進高等教育與西部經濟的結合,實現高等教育與西部經濟發展的密切結合。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西部經濟;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12-0075-04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互動發展關系的機理分析
新經濟的到來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具體包括培養創新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擴大培養規模、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創新教育環境和科學研究等等。因此,發展高等教育、加速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成為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興衰成敗的重大戰略問題。總之,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本身都面臨巨大的壓力,兩者只有聯手互動,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提升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才能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
高等教育和經濟之間既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又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高等教育協調發展能有效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果從根本上制約著高等教育的投入,影響教育的協調發展。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互動發展關系的機理主要表現在:
1 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促進。從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看,大量的研究顯示:在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經濟增長和發展反過來會為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和契機。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從供給的角度講,經濟增長和發展所形成的強大經濟實力,會為投資高等教育的軟件和硬件提供前提條件,只有在經濟不斷增長的條件下,高等教育的基礎設施、科研經費、學術交流、知識積累、科學發明和技術擴散等才更有可能;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過人力投資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資所形成的,按計劃培養和訓練勞動能力的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教育的投資和經營可以看作是一個產業的一種投入產出過程。從負擔的主體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為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兩部分。教育協調發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證長期和持續的教育投入,但這必須以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前提。
從需求的角度講,經濟增長和發展伴隨著市場容量的擴展,結果必然會導致經濟體對科學知識、技術創新以及各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種情況反過來會對高等教育發展形成持續動力和激勵。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還決定著勞動力的素質和教育培養人才的素質。從根本上說,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最終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水平既決定著高等教育投資的需要量,也決定著高等教育投資的需求量,只有當社會經濟總量規模、速度擴大和提高時,對高等教育的規模、速度的需求才會隨之擴大;只有當社會經濟技術水平提高時,對高等教育的人才結構和專業結構的需求才會有新的變化。這必然要求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與經濟建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適應,在數量上相協調。
正是基于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正向推動作用,因此從國際范圍來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同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之間確實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表明,經濟發展目標及為達到目標所作的計劃要使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一是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應同經濟建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適應,兩者在數量上要協調發展;二是避免在指導教育規劃、平衡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實踐中簡單的數量擴張,忽視高等教育各層次需求結構的均衡性;三是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應達到教育目標,確保質量合格。
2 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高等教育作為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開放系統,其發展具有全局性、關聯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多級遞階,多輸入、多變量、多目標以及在時間、空間、數量上的不均衡性。
(1)高等教育投資直接為經濟增長作貢獻。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培養能在科學上有發現、發明,生產技術上有創新、革新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的最重要的渠道,決定著國家和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高等教育機構能為社會提供一支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如果沒有這樣的一支隊伍,即使有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它們也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高等教育機構向社會提供一支適應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生產和技術管理人員的隊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形成有巨大資金投入的教育基礎設施,高等教育活動、科研活動自身也要消耗大量的活勞動。在短期,由于高等教育的擴展需要增加相關的投入,刺激經濟的增長,而且因為“投資乘數”的作用,一定量的教育相關投入的增加會產出數倍的經濟效益。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教育功能的擴大,帶動全社會在多層面的物質投資,以服務于經濟發展。
(2)高等教育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即通過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來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決定經濟低質增長或高質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當勞動力的平均素質提高時,經濟增長表現為低消耗、高效益或低投入、高產出的高質增長;當勞動力的平均素質偏低時,經濟增長表現為高消耗、低效益或高投入、低產出的低質增長。當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一般需要接受過一定程度的專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是通過把低素質的勞動力改造為高素質的勞動力。從而把普通形態的勞動力改造為技能形態的勞動力,進而在生產中把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使單位勞動的消耗降至最低,并使單位勞動的產出升至最高。人力資本理論也認為,教育程度越高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貢獻也越大。
(3)高等教育消費的擴大促進社會總需求的增加。高等教育有利于增加社會總需求,有利于個人教育消費基金重新合理分配,甚至有利于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家庭和社會的消費結構,并最終使人們更積極努力地獲取足夠的經濟收入。協調發展的高等教育要求盡可能從總體上與社會同步發展,并滿足老百姓多層面、多角度的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加高等教育的服務內容。
(4)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機制。表現為:第一,高等教育再生產勞動能力。即高等教育對人的素質提高的影響;人獲取科學知識、技能、增進能力,由一個潛在的勞動生產力成為真正的生產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如樸宋利等研究了韓國1980—2000年的教育與經濟發展狀況,證明了趨同假說在韓國適用,而且由于知識的巨大的外溢效應,高等教育對人口素質提高進而提高生產力的作用非常明顯。第二,高等教育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發揮作用。高等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力杠桿。勞動力充分發揮作用的直接結果,是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如Bernardi Cabr-er-Borras and Guadalupe Serrano-Domingo實證分析了西班牙的區域經濟與創新的關系,認為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創新外溢密切相關,而這種外溢效應主要源自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第三,從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上看。現代高等教育不但再生產科學技術,創造新的科學技術,而且還創造新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發揮教育經濟功能的優勢所在。現代高等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中間環節,是科技第一生產力由“潛在性”變為“現實性”的前提和條件。
二、西部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分析

1 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速度略超前于經濟規模的發展速度。以高等教育規模(高等學校在校生數或畢業生數)與經濟規模(GDP)之比作為衡量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同步性的指標,發現:“十五”期間,西部地區的經濟和高校畢業生數均呈迅速增長的態勢(見表1)。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規模的比值的整體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數,且差距在擴大,說明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規模發展速度快于經濟規模發展速度。2000年全國平均數為10.6人/億元,西部地區為11.8人/億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1.3個百分點。2005年全國平均數為16.8人/億元,西部地區為19.0人/億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3.1個百分點。2000年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7.4%的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數占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的19.4%;2005年,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6.9%的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數占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的20.8%。2005年與2000年相比,全國高等教育規模與經濟規模的比值增加了6.2人/億元,而西部地區則增加了7.2人/億元。
2 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結構以面向基礎教育為主,沒有直接指向區域經濟。西部地區地方高校辦學條件差,經費有限是共所周知。且其學科專業多以師范、農業、醫學為主。選取“十五”中期2003年為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P786)整理可知,我國西部有普通高等學校共378所,其中綜合性大學30所、理工院校46所、農業院校8所、林業院校1所、醫藥院校28所、師范院校66所、語言院校2所、財經院校1所、政法院校9所、體育院校3所、藝術院校7所、職業技術院校156所。西部院校平均規模為6228人/所,與東部院校的7509人/所相比,辦校規模明顯偏小。而且根據其學校類型可知,西部院校主要是面向本地區的師范院校多,其次是農業和醫藥院校,而工科、政法、林業體育、藝術類的高校實力薄弱。單科性學校多,綜合性大學少,其教學結構直接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高校自身的發展后勁。
西部的經濟發展狀況又如何呢?有關資料表明,全國的趨勢是第一、二產業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但第二產業的龍頭位子還在,第三產業穩固上升。而西部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大。占據了全國的近三成,第二產業非常落后,僅占全國的16,5%,且第三產業占全國的比重也不過18.1%,還不到五分之一,西部顯然正處于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階段。這個階段最需要對第二產業進行人力資本的大力投入。但由于同期西部的教育類型和學科結構遠遠不能滿足人力資本數量和類別變化的要求,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區經濟的增長,阻礙了西部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 西部高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未來教育發展潛力有限。長期將會影響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由于我國西部經濟落后,導致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地方政府資金短缺,投入高校的經費有限,除去教師工資之后,教學運行費用所剩無幾。大部分省區沒有必要的配套經費和專項經費,甚至有的省區還因經濟困難,長期拖欠高校的辦學經費;二是社會各部門、各行各業沒有能力支援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三是西部高校自身造血功能十分低下。西部高校收取的學費也是全國最低的,緩交、欠交、要求減免學費者比較多,特困生比例較高,特困生補貼發放也較多。
筆者計算,西部12省區的高等教育生均教育事業費平均為4416.87元/人,僅占北京的25.9%,上海的38.4%,浙江的68.8%,全國平均水平的82.2%。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年西部一些省市的生均教育經費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其中寧夏的生均教育經費竟然下降了40.8%,近乎一半的下降讓人對該省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和發展前景不得不感到憂慮。匱乏的教育資金投入,嚴重制約了西部高等教育和經濟的互動發展。
三、促進西部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從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能夠促進人力資本優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緩解就業壓力。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也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擴大了教育規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更新了教育內容,改善了教育手段。二者之間有著很強的互動性。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從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來看,也要優先發展教育,努力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1 加大國家對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十七大報告精神,爭取國家支持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作為高等教育的舉辦者,在資金投入、政策傾斜和戰略推動等方面肩負重要使命。這就要求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同時,應加大國家宏觀政策傾斜的力度,制定對于西部更加優惠的就業、創業政策,支持、鼓勵高層次人才在西部創業。同時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把重點從扶貧開發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現有的西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部的財政實力,進而提高教育投資,促進西部經濟騰飛。在國家對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關鍵是加大資金支持。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長期以來,經費短缺始終是制約我國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西部地區的高等學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2005年,西部地區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預算內公用經費均大大低于全國地方高校平均水平。因此,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在西部經濟發展中真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中央財政也應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支出和政策傾斜,嚴格按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做到“三個增長”,同時加強和完善對地方政府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法律監督,從而真正保證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
2 促進西部高等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的結合。由伯頓·克拉克的“鐵三角”關系可知,高等教育與政府、市場均是互動的關系,只有充分利用好外界環境,才能謀求發展。因此,高等教育應加強與地方經濟的聯系,建立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是雙方改革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必須確立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宗旨,在開放和服務中求發展,并以政府政策為導向。“加強與地方經濟實體的聯姻和對接,共同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使資源得到最佳的互補和配置”。第一,西部高等學校要主動加強同地方政府的聯系,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隨著當前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結構布局調整的完成,區域(省級)財政成為高教投資,尤其是地方高教投資的最主要渠道。因而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高等教育投資不容置疑的目標就是:依托本地政府,爭取政策傾斜,在政策導向、資金投入和宏觀管理上給予較好政策;第二,在為地方經濟服務的過程中,求得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結合當地的經濟和實力,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使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作用更加突出,圍繞西部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產學研的緊密結合,重視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村、企業和產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扎扎實實的服務,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在為地方經濟服務的過程中,求得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
3 實現高等教育與西部經濟發展特色的密切結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實踐這個宗旨,要求西部高等教育必須走區域化道路,高等教育區域化是經濟區域化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與經濟區域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高等教育區域化是指高等教育要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辦出地方特色,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西部高等教育必須走區域化道路就是強調高等教育為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服務,為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和建設創新型西部服務。堅持立足本地、本區域,更好地為西部經濟建設服務:第一,要加快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結合。使教育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充分利用西部高校現有條件,進行教育結構調整,并與教育規模擴大相結合,使教育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加速培養適合西部地區建設發展的實用型人才。第二,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需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高級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現有的西部地區的教育規模、結構、職能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當地高等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應研究本地區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不同的優勢、特點,揚長避短。第三,由于西部經濟底子薄,政府投資額度有限,因此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注意社會投入和個人投入相結合,發揮社會力量,使高等教育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
4 推動西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新聯合。高等學校肩負三項主要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為此,在西部經濟發展中要推動西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新聯合:一方面推動西部高校與企業聯合。高校以技術入股、 “產學研”結合、 “科工貿”一體等多種形式與企業聯合,或進入企業集團,組建依靠科研成果轉化形成新產品的科技型企業,變科研成果買賣雙方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戰略合作伙伴,聚合西部高校的人才、科技優勢和企業資金、設備優勢、市場優勢,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進程。西部高校與企業共同組成研究中心,前期的開發研究主要由高校承擔,后期的泣用研究主要由企業承擔。以研究課題和項目為載體,學校與幾個企業組成研究聯合體,努力推動西部地區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
另一方面大力推動西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西部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園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高對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使西部高校成為既出人才又出成果,既能進行知識創新又能為經濟發展服務的重要基地。同時利用西部企業的資金、基礎設施、工程技術力量,與西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還可以聯合金融機構、公眾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業等多種力量,組建西部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或直接創辦新技術產業化上市公司,共同實現技術資本、產業資本和人才資本的優化組合等。以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促進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形成若干個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經營實體或企業集團,促進和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