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有財產權不僅是近代以來各國憲法的基本內容。更是各國制定憲法的目的之一。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障完善與否,同憲政制度特別是人權保障制度的完善與否有著緊密關聯。因此,深化私有財產合憲性,對于建立并完善我國的憲政制度、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意義重大。
[關鍵詞]私有財產權;憲政;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12-0079-03
作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與法律化根本表現形式的憲法,其基本精神就在于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財產權是在一定主體的范圍內對屬于一定物品的支配權,它意味著為主體設定了一個可以自行決定的范圍。一個人一旦其財產有了保障,他的基本自由就有了保障,而財產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因此,如果一個人的財產有了保障,那么他的生命也就有了保障。財產權的存在為公民創造了免受國家權力限制和干預的領域,為公民制約政府權力提供了有力且有效的手段。本文試從私有財產權的政治理論和立法例證兩方面,來論述我國私有財產的合憲性及其意義,以求方家指正。
一、私有財產權的理論基礎
法律給予一項權利合理有效的保護,我們必須明確該權利的內涵。私有財產權的保障亦不例外。西方學界對于私有財產權有諸多論述,盡管學說繁多,但是就其本質而言,西方對這一概念的闡釋經歷了自然法財產權、勞動財產權與產權三個主要階段。
(一)自然法財產權論
自然法理論緣起于古希臘先哲的哲學思維。他們認為自然即意味著理性、正義與秩序,并從中引出一系列自然法觀念,同時視這些觀念為一切人類行為和社會規范的依據。自然法財產權理論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自然賦予每一個人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平等的一系列權利,私有財產權便是是其中一項(這種觀點后來演變為天賦人權理論和社會契約論,成為近現代各國憲政的理論基石。);(2)私有社會優越于公有社會;(3)私有財產權受到自然法與人定法的雙重保障。在自然法學理論中,人定法被認為是自然法的影子或者說是自然法的表現。私有財產權作為個體自然擁有的權利,理所當然地應當受到自然法的保護,這種保護體現在人定法要與自然法相一致,不得違背自然法。另一方面,面對紛繁復雜的世俗社會,自然法又必須借助人定法來得以發揮其效力。與此相適應,對作為自然權利的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毫無疑問地必須借助人定法的保護來實現。自然法自古希臘時代直至當下,歷經了古代自然法、中世紀神學的自然法和近現代自然法的演變,這些自然法思想構成了自然法財產權論的思想基礎。迄今自然法財產權論在西方財產權理論中仍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勞動財產權論
勞動財產權理論興起于17世紀,但該學說的理論淵源卻可以追溯到羅馬法時期。羅馬法到阿奎那及其門徒都把勞動與財產權聯系起來,主張勞動是獲得私有財產的條件。洛克的《政府論》標志著勞動財產權理論體系的創立。與自然法財產權理論相比,勞動財產權理論不是從抽象的人性或理性直接論證私有財產的合理性,而是突出了勞動的作用,認為人們對財產的所有權是通過勞動取得的,因而私有財產是合理的,是人享有的、天賦的權利。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下的土地及其產物都無一例外的歸屬全人類共有,任何人都沒有足以排斥其他人的私有財產權??墒亲匀毁x予人以財產權目的在于為人類所用,因此如何使用才能使每個人都獲益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洛克認為勞動是私有財產權產生的源泉,是勞動使得人類擁有可以排斥其他人的私有財產權。他說:“土地和一切低等動物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人對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種所有權?!薄俺馊魏稳硕紱]有這種權利……只要他是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東西所處的狀態,他就已經摻進他的勞動,在上面參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因而使它成為他的財產?!北R梭也認為,私有財產的“這種起源之所以是合乎自然的,特別是因為我們不能撇開勞動去設想新生的私有觀念。我們不能理解一個人要把原非自己創造的東西據為己有,除了因添加了勞動之外,還能添加了什么別的東西?只有勞動才能給予耕種者對于他所耕種的土地的生產物的權利,因而也給予他對土地本身的權利”。這就為私有財產權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根據。
(三)產權論
20世紀中葉,美國學者科斯出版發表了《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兩部著作,標志著以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權為實體的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后繼的產權學派的學者均從不同的角度對產權進行了界定,最具代表性的闡述是:“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的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在產權學派理論中,首先,產權本質上是私有權利,體現著產權所有者的權益并且產權所有者可以依據自己的意志決定產權的行使;其次,雖然產權在外觀上表現為產權所有人與相關物(財產)之間的關系,但其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西方私有財產權三種學說的闡釋,我們可知,自然法學者們從抽象的自然法觀念來論證私有財產權是最符合人類理性社會的,因此,自然法便成了他們私有產權理論的社會起源,而17世紀勞動產權理論將勞動作為私有財產的起源,產權制度學派則認為由于社會的分工和資源的稀缺的存在導致了產權或者說是私有財產權的產生。三種學說無一例外地承認私有財產權存在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二、私有財產權憲法保護的立法例證
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和社會共同體的最高價值體系重要表現的憲法,通常把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作為其社會追求的基礎與出發點。為了實現通過財產權所體現的人的基本價值,各國普遍在憲法中規定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原則、界限與范圍,并通過普通法律把保護私有財產權的憲法原則具體化,為公民實現私有財產權提供法律基礎。
(一)國外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
私有財產權憲法保障的重要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所宣傳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在人類社會憲政發展的歷史上,私有財產的憲法保障體現和適用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障,又是與憲法本身的發展同步的。
被后世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的英國《自由大憲章》產生的直接動因則是確認與保護私有財產權的需要。它第一次借助成文法的形式規定了征收賦稅須經納稅人同意的原則,限制了國王征稅的權力。這樣財產問題便與政治問題休戚與共。法國大革命時期,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為廣大資產階級革命者廣泛宣傳。《人權宣言》第17條則明確指出:“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791年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薄胺彩撬接胸敭a非有公正的補償,不得收歸公有。”該憲法第14條修正案規定:“各州不得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即行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1946年的聯邦德國憲法第14條規定:“財產和財產繼承權受到法律保護?!?946年日本憲法第29條規定:“私有財產權不得侵犯,私有財產權在正當賠償下得收歸國有。”1946年以《人權宣言》為序言的法國憲法也確定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這些規定的表述盡管各有差異,但保護私有財產和私有財產權顯然已經成為各國憲法的中心內容,在各國憲法中處于首要位置。
(二)我國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最為盛行的是“天下為公”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個人的財產權受到當權者的極大限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所有制經歷了由混合制到單一制再到混合制的循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私有財產權的命運隨之波蕩起伏,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動。
建國初期,擔當臨時憲法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保護私有財產。首先,《共同綱領》把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經濟與公有經濟、合作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納入國家經濟的五種主要成分,并明確規定上述五種經濟成分均受國家的保護。其次,明確規定農民享有土地所有權,要求有步驟地進行土地改革,真正實現耕者有其田。第三,在大力發展公有經濟和合作經濟的同時,國家要對非公有制經濟給予適當的扶助。從上述三方面可以看出《共同綱領》對私有財產權是給予了較高程度的重視和保護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由于國情的變化。1954年憲法對有關私有財權保護的規定也有了明顯變化。憲法明文規定保護相關主體的土地所有權、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他資本所有權,在允許非公有制成分存在的前提下,增加了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限制條款。最為典型的是對國家征收以及私有財產權不得濫用的規定。毫無疑義,1954年憲法有關私有財產權的保護符合我國國情與時代發展的需要。但由于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我國逐漸實現了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使得私有財產、等價交換理論等備受冷落。私有財產概念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此后,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在私有財產權方面,徹底廢除了在生產資料方面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82年憲法對私有財產權重新作了界定和規定。首先,修改了有關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規定,認為公有制僅僅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不是唯一的表現形式,并且承認個體經濟的存在,明確規定其是公有制的補充,在對其進行保護的同時,國家要對之進行指導、幫助和監督。其次,擴大了私有財產的范圍。此后,1988年憲法修正案和1999年憲法修正案進一步對私有財產權保護作了規范。
而真正將私有產權的保護落實到憲法層面的則是2004年憲法修正案。該修正案明確承認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例如,新憲法第11條第2款中增加了“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的內容,改變了過去側重于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的監督和管理的基本姿勢;把憲法第13條第1款改寫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并增加了第3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將原有條文中的所有權置換為財產權,擴大了憲法保護的私有財產的范圍,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新時期進行深入經濟、社會與政治改革的的需要。
至此,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在我國得到了實質性的憲法保障。
三、我國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合憲性及其意義
(一)合憲性
我國憲法在確認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又規定了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權,那么,公有制與私有財產之間是何種關系?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是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憲法的精神實質?能否正確回答這一問題,對于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有著很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把自己當做所有者,當作自身現實性的條件的主人,個人看待其他人也是這樣?!边@里暗含著人與人之間對等的關系,當人把物看成是自己的,是以它本身是共同體的成員為條件的,沒有他人對該客體的讓渡、容忍及不干涉,所有人的所有不存在,財產權的排他性正由此產生。這樣講財產權的核心歸結為所有權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網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所有權與所有制有著緊密的關系。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其決定著一定社會的生產資料歸誰占有、歸誰支配,它構成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所有制形式決定所有權的屬性,所有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所有制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社會物質關系,屬于經濟基礎;而所有權作為一個法律范疇,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意志關系,屬于上層建筑。一定的所有制關系發生變化,必然會或晚或早地反映到所有權制度中,使其發生變化。而我國現行的憲法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所以,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必然伴隨著私有財產權的存在,既然非公有制經濟能與公有制經濟共存,那么私有財產權當然能與公有制并存。但是我們還應看到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在我國對于私有財產權的保護不是絕對的,私有財產必須受到我國社會性質的制約,并且這種制約是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內在要求的,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的。
(二)意義
憲法保護范疇內的私有財產權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促進我國的政治現代化和推動我國的憲政民主化?,F代化是相對于傳統而言的一種歷史動態的進程。政治現代化既可以指政治價值和政治思維的時代進步性,也可以指涉民主實質化的過程和結果。每個國家都有適合于自己國家、民族特征的政治現代化的追求目標。中國的政治現代化是伴隨著經濟現代化,在逐步揚棄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過程中,對一系列新的政治目標和政治價值的不斷調整以適應整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過程。同在這一過程中,“政治現代化包括權威的合理化、結構的分化和政治參與的擴大化?!倍按_認財產權是劃定一個保護我們免于壓迫的私人領域的第一步,私有財產權是自由的基本要素,是不可剝奪的天賦的自由權利,對私有財產權的承認是阻止或防止國家政府強制與專斷的基本條件。如果財產權與物質財富出于某個機構或某個個人排他性的控制之下,個人自由將不復存在?!币蚨?,在政治現代化語境下,保護私有財產權的意義不僅確保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他人及政府的侵犯,而且能夠促進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有助于推動政治民主化的發展。
此外,私有財產權也是自由和民主等基本人權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完善憲政制度同樣具有催生憲政民主化的意義。憲政是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結構組合。于此意義,憲政便是憲法規范意義上的政治秩序。憲法的基本要義為保障公民民主與自由。有憲法未必有憲政。毛澤東曾指出:“憲法,中國已有過了,曹琨不是頒布過憲法嗎?但是民主自由在何處呢?”憲法有名義憲法,憲政有偽憲政。偽憲政即是有憲法之名,但依此而為之政治秩序或為國家專制主義,或為國家極權主義,前者如中國蔣氏之國民政府,后者如德意志希特勒政府。憲法與憲政范疇、界限相同一,在于憲法規范的民主政治確為公民基本權利、自由為核心價值。此憲政體認下的憲法性規范方為一國部門法的母體。舍此,便無憲政。從世界憲法史看,大致說來,有三種類型的憲法,一是“革命憲法”,一是“改革憲法”,一是“憲政憲法”。作為一種分析方法,“革命憲法”、“改革憲法”和“憲政憲法”的類型劃分對于非西方憲法有較強的解釋力。我國正在從改革憲法向憲政憲法過渡,中國也正在走進權利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的尊嚴和自由借助權利語言逐漸成為社會進步和制度建設的核心價值。因而,在憲法的權利體系中,提高私有財產權利的憲法地位是實現憲政憲法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憲法民主化的基礎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