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近十五年;張君勱思想;綜述
[中圖分類號]K8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12-0108-03
張君勱(1887—1969)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政治和學術、教育上都有不凡的建樹。在政治上,他組建或參與組建了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社會黨,二次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參與憲政運動;在學術上,他曾挑起了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科玄論戰”,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研究、起草憲法的專家,首先翻譯了《蘇維埃憲法》、《魏瑪憲法》;在教育上,他先后創辦了國立政治大學、學海學院、中華民族書院。1949年后,他在印度、新加坡等地演講,在美國定居,1969年逝世。
對張君勱思想的研究,由于政治原因,自建國后到80年代之前。祖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主要集中在臺灣。但是,自1993年《張君勱集》出版至今,張君勱日益引起大陸學者的關注和重視,《現代新儒學研究叢書——張君勱思想研究》、《張君勱評傳》、《張君勱傳》、《無窮的困惑——黃炎培、張君勱與現代中國》等系列書相繼出版,發表的論文也有一二百篇之多,研究領域廣泛,成果突出,囿于篇幅所限,本文擬就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簡要綜述,以推動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一、張君勱思想研究中的主要方面
1 張君勱的哲學思想研究。20世紀20年代,張君勱在清華大學向留學生發表了《人生觀》的演講,提出科學不能支配人生觀的論點,之后,引起了中國思想文化界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受德國哲學家倭伊鏗、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生命哲學的影響,張君勱提出人生觀是主觀的、直覺的、綜合的、自由意志的、單一性的,故科學不能支配人生觀。長期以來,人們對論戰中張君勱唯心主義的評價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如今,大多數學者在評判張君勱玄學思想時持一種客觀、全面的態度。例如,柴文華認為,張君勱對科學的局限以及工具化的負面效應進行了深刻的反省,打破了科學萬能的神話,為人的意義世界的存在進行了辯護。然而,他忽視了科學與人的統一性問題,盡管人的精神世界有自身的獨特性,有科學所無法涉足的神秘性,但人類世界有著自身的秩序、規則,人的許多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科學。
就哲學思想體系看,張君勱的思想淵源十分復雜,早年曾信仰柏格森與倭伊鏗的生命意志哲學,以后又轉向康德、黑格爾,晚年則十分推崇陽明心學。他自稱自己的哲學是“唯實的唯心主義”,即以唯心論為本,兼采唯實論之長,因為他認為,科學與哲學分屬不同的層次,故他在哲學層次上采唯心論,而在科學層次上則兼采唯實論。徐錦賢的觀點較具代表性,他認為,張君勱貫通了康德哲學與中國的儒學,形成以唯心主義為主干,兼采實在論之長的哲學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政治上的民主社會主義,形成中國儒家、德國哲學和英國政治三方面的融通會合。
2 張君勱政治思想研究。面對中華民族的內憂外患,張君勱等“五四”一代知識分子,以拳拳愛國心,積極尋求救國建國之路。他曾留學日本、德國,并與梁啟超等人游歷歐洲,深受西方政治思潮的影響,調和雜糅了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憲政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試圖探索出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與蘇俄社會主義的“第三條路”。學者們對張君勱的政治思想進行了整體定位,如成慶、丁三青等是從自由主義角度界定了他的思想。而許紀霖認為,張君勱既是自由主義者,也是民族主義者,即是一個自由民族主義者。他所追求的是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具有民主政治內容和民族文化認同的民族國家共同體。不過,張君勱所代表的自由民族主義印有中國儒家深刻的特征,從他對個人、社群和國家的相互關系的處理,對公德與私德的理解以及精英主義的態度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現代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義。在全球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思潮中,現代中國所留下的這一傳統,顯然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可以說,這種界定更為準確、深刻、全面。
在社會主義思想方面,丁三青認為,張君勱的社會主義思想,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先后經歷了從社會民主主義到國家社會主義再到民主社會主義的變化過程。翁賀凱則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張君勱1930年提出“國家社會主義下之計劃經濟”的主張,盡管對于“國家計劃”的強調令張君勱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思想較之常態的民主社會主義有所偏離,但是在基本的政治、經濟和倫理內涵上,張君勱仍能維持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格局,較其五四時期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雖有所變化,但并不構成一種本質的轉變。也就是說,在本質上,張君勱一以貫之的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相比而言,翁賀凱對張君勱社會主義思想把握得更準些。
其次,民主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政治理念和制度選擇,張君勱同樣也被民主政治所吸引。那么,到底什么是民主?他提出了區別民主與非民主的標準,即民主政治的三條原則:人權之尊重與否;被治者之同意與否;政府之負責與否。并對蘇聯的一黨統治、國民黨的一黨專政進行了抨擊。20世紀30年代,鑒于西歐議會民主制的弊端以及中國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按照權力與自由相平衡的原則,他提出了較具特色的“修正的民主政治”主張,對英美式民主進行了“修正”,旨在建立一個統一、廉潔、高效的政府。陳先初認為,他精心設計“第三種”政治方案,是力圖從理論上解決自由與權力的平衡問題,同時通過加強政府的權力以適應民族主義的需要。然而在現有體制內,張的目的不僅無法達到。相反,其偏于一端的權力主義傾向極有可能成為論證現存政權的借口。結果是,民族主義無法實現,民主、自由則在其“修正的民主政治”與“計劃經濟”之中面臨著消解的危險。無疑,這種看法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張君勱頗具代表性的“修正的民主政治”之弊。
政黨是實現民主政治的重要載體。張君勱以“以理想之政黨改造中國”的滿腔熱情從事實際政黨活動,并對中國條件下的政黨制度、政黨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性思考。他認為,現代各國政黨的任務有三項:施行政治教育;團結一部分群眾,有效組織投票;參加立法與行政機關。由于中國國民素質不高,張君勱不贊成在中國實行政黨政治,而是主張政黨先充當國民政治教育機關,專心于國民政治教育,為政黨政治創造條件。陳先初評價道,從本質上看,張君勱努力的基本方向,仍然是西方意義上的議會政黨,這決定了他的政黨觀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理論突破。
第三,張君勱曾著《國憲議》和《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闡述他的憲政思想,并且兩次參與起草憲法,身體力行地致力于憲政的實施,可以說,一生都在為憲政奔走呼號,是近代中國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憲政主義者。他曾提出,憲法是近代國家的基礎,人權是憲政的基本,三權分立的設置是憲政的制度基礎。陳先初指出,在憲政模式的具體設計上,1946年張君勱“政協憲草”以英美政治原則折中“五權憲法”,否定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及其所依據的所謂“法統”,限制了總統的個人獨裁,因此他在制度設計上將中國政治向民主化方向推進了一大步。在評價張君勱憲政理想的失敗時,陳先初認為,這不是理想的過錯,它只不過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中國,憲政的實現本來就不是朝夕之功。張振國則比較了張君勱與孫中山的憲政思想異同,指出他們思想發展路向正好相反。張君勱是“志在儒行,期于民主”,孫中山的思想則經歷了一個“從離異到回歸”的過程,張君勱思想的底蘊是東方的,卻表現出樂意會通西方文化的傾向,孫中山思想的底蘊是西方的,卻呈現出對東方文化開放、歡迎的態勢,這種相反的發展路向造成了兩人憲政思想的不同特質。
3 張君勱文化思想研究。20世紀30—40年代,針對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當時流行著諸多文化救國思潮,如全盤西化說、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科學”說、蘇俄馬克思主義等。張君勱在比較了中印歐文化的短長后,提出今后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總原則是建立“以精神自由為基礎之民族文化”。他指出,只有近代以來的歐洲文化才是真正的“時代文化”,代表著既有文化的最高成就。而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理性主義的人生觀,在這樣的人生觀指導下,歐洲文化具有長于求知識,邏輯學發達和自由的三大特點。中國文化的發展前景在于以中國文化為本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中西文化以形成新的文化。
對于張君勱的文化觀,學者做出了不同的評價。鄭大華指出,單純從文本上看,張君勱提出以中國文化為本位來學習西方文化,是對的,顯示了他文化思想的深刻性。但聯系他一貫的主張,張君勱講的“中國文化”,指的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這是早年賀麟提出的“以儒家精神為體,以西洋文化為用”,“儒學西洋文化”主張的翻版。因此,和西化派的“西化”或“全盤西化”一樣,張君勱提出的“以儒家思想為本,而溝通東西思想”的主張,也不是對中國文化出路的正確選擇。陳先初則對張君勱的文化觀做出了很積極的評價,他認為,張君勱試圖通過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的一種具有西方近代文化之時代特點的民族文化,或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西方式文化。張君勱的這種文化思維模式以及按照這一模式構建起來的未來中國文化方案,反映出他關于中國文化問題的思考達到了相當的深度,這將使建設中的中國文化與近代化方向更為貼近。韋林珍、鐘海認為,一方面,張君勱面對西學的強大沖擊,在“中國文化向何處去”這一問題的歷史難題解答中,提出了一些對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有積極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的觀點,如他對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強調,對文化創新與文化保存、個人自由與民族自由之關系,對中國未來文化發展方向等方面的論述。但另一方面,張君勱片面強調精神上自由,企圖以精神自由為基礎來創造中國文化,把精神加以神化,這也決定了張君勱對中西文化對勘中更注重民族的精神要素。
4 張君勱現代新儒學思想研究。對于張君勱是否現代新儒家這一問題,學術界仍然存在一些爭論,但一般認為,張君勱致力于復興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融合西方近代文化精神,以創建中國新文化為目標,是中國現代新儒家第一代表人物。鄭大華的看法較具代表性,他認為,現代新儒學發端于“五·四”時期,張君勱是在梁漱溟之后第二個對發端有“開啟”之功的人物。1923年,他挑起的“人生觀論戰”及在論戰中對科學主義的批判從哲學方面進一步形塑了現代新儒家的思想進路。移居美國后,他著述闡發儒家思想并多次做環球講學,是現代新儒家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五·四”時期:批評科學主義,主張意志自由;20世紀30~40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揚民族精神;50~60年代:闡發儒家思想,倡導儒學復興。
那么,為什么張君勱要復興儒家思想呢?通過考察歐洲科學發展的歷程,張君勱看到,西方在經過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等時代后,人的主體性得以覺醒。接受理智的訓練后,各種發明和創造才接踵而來。我國也應遵循這種途徑,將中國文化中與西方文藝復興、理性主義運動相似的東西發揮出來,才能產生科學的發達。而中國儒家思想的一些原則,如理智的自主、智慧的發展、思考與反省的活動,以及質疑與分析的方式,體現了人心或思想的合理性。尤其是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使他更欣喜地找到中國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發展之源。即復興宋代新儒學就可以走上西方科學和民主之路。所以,他提出要復興儒家思想。但復興儒家思想,要走的道路是自力更生中之多形結構,亦即以儒家思想為立足點,廣泛吸收各國文化中有益的精神價值,使之與儒家思想達到有機的融合。可以說,張君勱成為現代新儒家,是他文化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呂希晨認為,張君勱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對于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動開展儒家思想研究與促進人們思維能力的發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貴的貢獻。然而,他的新儒學是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的,是與馬克思主義相對抗的,在社會實踐的某些方面也起了消極的甚至是反動的作用,這是不應否認的,也是不容否認的。顯然,這種觀點受當時環境影響,帶有鮮明的階級斗爭色彩,不夠客觀、公正。
5 其他方面的研究。(1)張君勱經濟思想研究。巴圖認為,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方案進行比較折中時,張君勱將不同經濟制度的區別僅僅當作若干經濟因素的不同,而不是單純主義上的不同,主張各國應當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對這些經濟要素重新組合,使不同經濟方案互相補充。由這一觀點出發,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即“實際的經濟狀態無不是復雜的與混合的”。盡管張君勱經濟策論集中體現了與封建經濟與政治特權聯系密切的少數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分子的經濟觀點,他對兩種體系本質特征的把握還有明顯錯誤的地方,但畢竟對這兩種思潮和實踐運動做了一些比較研究,用自己的立場、觀點、方法得出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勇氣可嘉。
(2)張君勱新聞思想研究。徐文策對張君勱的新聞思想進行了再認識。他發現,過去對張君勱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思想、政治領域,事實上張君勱堪稱一位杰出的學者型的新聞工作者,他的思想、政治活動通過報刊反映出來,在新聞事業上也很有見地,是個學者型的新聞工作者。因此,作者從新聞真實性、言論自由和言論監督、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戰斗精神、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探索、新聞前瞻性意識等多個方面對張君勱的新聞思想進行發掘。
(3)張君勱合作主義思想研究。江旺龍梳理張君勱思想后,發現合作化思想貫穿在他對中國現代化構想的始終,表現在經濟、政治、農村、儒學現代化四個方面,其合作主義不是簡單形態的改良主義,而是社會關懷心態下的實用立場,從現在來看,仍然有其實用價值。
二、小結
總體來看,自建國以來,學術界對張君勱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雖然大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近15年來,在廣度上或深度上,研究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第一,從廣度上看,研究領域廣泛,涉及了張君勱思想的哲學、政治、經濟、法律、教育、新聞、現代新儒學、文化等眾多方面。成果最多的要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鄭大華教授,在1997年出版了《張君勱傳》,對張的人生歷程進行了詳盡的描述,這為研究張君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許紀霖著《無窮的困惑——黃炎培、張君勱與現代中國》則采用傳記體裁,對黃炎培、張君勱做了深度比較,探討了現代知識者在精神與行為上面對“人世與出世、改制與啟蒙、統一與民主、獨立與依歸、超然與介入、正義與生存”的困惑,揭示了張君勱參加偽“國大”這一歷史性抉擇的深層動因。
第二,從深度上看,學者們以西方思潮為背景對張君勱思想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剖析和闡論,評價較為客觀。一方面,以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憲政主義等西方思潮為范式展開研究,如成慶以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的兩種民主觀為基準,認為,張君勱和張東蓀分別顯現出與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民主觀念相近似的取向,但他們又各自利用了儒家傳統的很多資源,建構了具有儒家特色的“民主”理念。另一方面,學者們在對比研究中突顯張君勱思想特色。如張振國比較了張君勱與胡適的憲政思想,認為,胡適和張君勱終其一生都是堅定的憲政主義者,但是,兩人的憲政思想不盡相同:他們的自由主義分屬于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不同譜系;他們都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摧殘人權的行徑,但胡適的人權論一直是個人主義的,而張君勱主張社會主義的人權;胡適沒有提出具體的政治設計方案。張君勱則完成了龐大的“立國之道”的設計。
對張君勱思想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存在對張君勱思想研究“條塊分割”的問題,總體性深刻把握的研究成果還很少。張君勱學貫中西,思想來源復雜,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憲政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思想都對其有深刻的影響,其思想折中雜糅的特點顯著。一些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容易固守他的一個思想淵源,缺乏整體研究的力作出現,不利于全面認識其思想。其次,作為思想的先行者,張君勱的很多思想超前于積貧積弱的民國時期,如今,在和平建設年代,深入發掘其思想的現代意義,這對于我國加快政治改革與發展的進程,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的政治現代化發展道路,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就目前的研究資料看,這方面做的還不夠,這是今后研究時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