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樣的教育居于世界前列的國家,我國和芬蘭的教育體制存在之極大的差異。筆者結合留學芬蘭期間切身感受,深入研究了所在國“自主性”教育體制的特點,并一一對照我國的教育特點,希望能對我國剛性教育體制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 教育體制 自主性教育 剛性教育
根據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教育質量調查結果顯示,芬蘭擁有全球最好的教育。芬蘭學生的數學和閱讀名列第一,在科學方面則與日本、中國香港特區和韓國并列第一。筆者在芬蘭留學期間,切身感覺了當地的教育氛圍,并對所在國的教育特點進而了深入研究。
1.芬蘭的教學目標基于培養興趣。在芬蘭的課堂上,教師進行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認知能力,老師在每節課上講課的時間絕不超過10分鐘,老師要準備大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有創意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誘導學生學習知識。有位教師說,自己在一天之內可以問學生500個問題以上,而每個問題在學生思考30秒后即可回答。
2.芬蘭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課堂上老師的授課與學生的討論不斷交替進行,老師藉由參與學生的分組討論和聆聽學生想法,學習氣氛很輕松。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閱讀材料、設計演講、討論、寫各種方案在有些學校里,如果學生認為老師講授的東西不能滿足其求知欲,在征得老師同意后,便可以離開教室去圖書館或其他地方尋找輔導材料自學。不僅如此,學校還鼓勵老師把學生帶到社會的大課堂去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3.芬蘭的教師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可以自行決定使用什么教學法,也可自行制定課程,自選教科書,或者完全不用教科書。受聘后,不會受到定期視察、考評及審核。教師們的創造力在教學中得到充分施展,享受著獨立開展教學工作的樂趣。芬蘭沒有全國性的課程標準,從總體上看課程設置相當靈活,主要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所占的學分較多,內容廣但不深,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及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芬蘭不存在統考和排名壓力。芬蘭的教育家認為考試太多學生只會窮于應付,而學習往往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因此芬蘭是發達國家中統考最少的國家,學生在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前,都不會有統考之憂。另外芬蘭教育遵循“平等普及”和不過分強調競爭的原則,認為競爭性的教學方法會降低學生的整體水平學生沒有排名次的壓力,因此學生沒有排名壓力。芬蘭這種“絕不放棄一個學生”的“全面照顧式教育”正是教改成功的重要原因。學生不會因成績不佳而遭到冷落,學校和教師反而將大半資源用來照顧佔26%的落后學生,并提供補救教育,因此芬蘭的輟學生比例小于0.3%,是其他許多先進國家望塵莫及的。
美國亞洲學會(Asia Society)報告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系,該體系對各個年級的教學內容、教材、課堂教學材料、教師培訓及專業發展都制定了剛性很強的國家標準。該勾勒出中國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主要經驗包括:剛性的核心課程、嚴格的教師培訓、激勵學生和學校的考試制度。這份報告很好的概括了我國“剛性教育”體制的特點:
1.中國剛性的核心課程。當前教師必須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同一門課程由若干不同教師授課,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學大綱的試卷,導致教師授課沒有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特色的發揮。理想的狀態是教師按教學大綱要求授課,但又不受教學大綱的局限,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把自己最優秀的學識和思維的精髓傳授給學生。
2.中國嚴格的教師培訓。我國教育教師有嚴格的學歷要求:小學教師必須具備專科學歷,中學教師需要本科學歷,大學教師需要碩士及以下學歷。部分達不到相應學歷要求的教師正在通過成人教育等方式向標準靠攏。
3.中國嚴密的考試制度。當前我國考試普遍采用期末一次考試并且采用統一的一套試卷。這種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師根據所教授的學生的特點進行題目設計,二是試卷設計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發揮其潛能,使學生的創造性受到很大限制。
4.中國統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繁重的教學任務,我國的教師普遍采用“輸入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的啟發誘導。中國的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
我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傳統、語言與風俗等方面存在較大地區差異,沒有一個統一或大體統一的課程體系及主干學科的課程標準,就無法進行宏觀的教育質量管理,無法保證教育質量。我們確實需要一套系統的“剛性”教育制度來規范統一我國的教學。正如美國亞洲學會報告所指出的:這個整齊劃一的體系,為我國基礎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不可否認,我國的剛性教育確實存在不足之處:一是不利于發揮教師的特長,教師不能把自己最擅長的優秀思想精髓傳達給學生,另一方面,也正如亞洲學會的報告所指出的:“中國教師在轉變教學策略,改變傳統的單一講解與死記硬背方式,加強學生的積極參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等方面,還需要獲得更多幫助,而美國在這些方面有較大的優勢。”許多學生迫于考試壓力,過分看重分數,習慣于死記硬背循規蹈矩。必須引導他們轉變觀念改進思維方法。
通過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特點的比較表明:中芬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培養考生是把有問題的教得沒問題;培養學生是把沒有問題的教得有問題。這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
參考文獻:
[1]葉忠:教育如何促進就業.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07
[2]丁興富: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宏觀教育經濟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J].教育科學研究,2001(2)
[3]林廷春:高等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對臺灣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