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創下了中國股市有史以來的“十連陰”記錄,中國股市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在滬深股市的震蕩下行中,對股市的議論漸漸多了起來,其中,不乏擔心和指責的聲音。
日前,新華社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的復雜局勢,應如何客觀、真實地認識股市、理解股市。發表了一篇題為《關于中國股市的通信》文章。文章在對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國內的環境、經濟發展現狀、政府層面及股市自身的發展規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較后給出了中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股市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的定論。新華社這篇文章的發表,對于內心處于煎熬的股民來說,如同注入了一針“穩心劑”。畢竟,新華社發出的聲音帶有權威性和號召力。
時隔16年,新華社再度發表《關于中國股市的通信》,這篇與16年前那篇視點幾乎同名的文章,對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股市的下跌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在中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的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放開價格限制導致市場出現暴跌,有的股票價格一下子翻了30倍。同年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發,深交所門前150萬人搶購認股權證引發市場騷動,隨后股市又出現了深度暴跌,短時間內下跌了45%。9月27日,新華社同樣以《關于股市的通信》為題,發表了一篇關于股市的文章,對當時的中國股市進行了全面點評,對當時市場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10月份,中國證監會籌備成立,他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建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有經濟學家表示,2006~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1年時間經歷的暴漲和暴跌,在1992年市場上幾個月就完成了,19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當下的新股民顯然更瘋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層進一步在制度上出臺變革內容,比如穩定股市的供求關系。”該經濟學家表示,鑒于新華社的特殊地位,其對市場種種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顯然已反映給了管理層甚至決策層。
另有專家表示,“不要過分悲觀是新華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從選擇的內容角度和說法例證上看,新華社應該接收到了上層穩定輿論的要求。”
該專家表示,此前一天新華社對于宏觀經濟“下半年要謹慎對待”的意思顯然對股市造成了較大影響,如今又出現“股市仍可穩定發展”的言論,從中可以看出管理層對輿論導向的重視。
天相投資首席策略分析師仇彥英表示,不要過度看空應該是當下輿論的主旋律。他表示,縱觀新華社文章的核心,其意義十分明確,“讓大家都知道股市就像一個”過山車“游戲,雖然驚險,但它只是個游戲,并不會真的摔傷人。”仇彥英認為,股市一時的漲跌都是很正常的,這也是股市運行規律的一部分,從長期看來股市也是能夠帶來比較好的投資會報。
不過,仇彥英認為,目前市場還沒有完全企穩,距離大的利好轉折仍有一段距離,“新華社的文章給市場送來了溫暖,下一步是等待決策層達成最后的統一意見,像‘5·30’時統一認為市場有泡沫便調整印花稅那樣,出臺實質性的救市政策。”
16年前,A股市場還是一個呀呀學語的嬰兒,而16年后的今天,她已經完成了股改,即將成年。
16年的時間,早已讓A股市場今非昔比。如今,市場的規模大幅擴大,兩市總市值已達20萬億元,中石油、中石化、招商銀行、寶鋼股份等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公司,已經來到了A股市場成為主角,他們的一舉一動,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如今的市場已進入全流通時代,市場各方力量出現了重大變化,從金融投機資本主導的市場,演變成了產業資本主導的市場,曾經不能上市流通的大小非等產業資本們,已經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拋售股票,而產業資本的規模,則是金融投機資本的數倍。
從時間上看,兩篇發表時間相隔16年的新華社文章,其發表時機非常相似——都是在大盤遭到“腰斬”之際發布,目的也完全一致——試圖穩定市場。
無論效果怎么,其出發點是好的一一希望廣大的中國股民不要灰心,一定要重拾信心,只有自救才有希望。股市不光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更是股民內心的“晴雨表”,股票市場的成熟更取決于股民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