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現在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沖破傳統體制的束縛,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排頭兵,搶抓先發效應,綜合運用國家優惠激勵政策,充分挖掘發展優勢,使自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結構調整、城鄉統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前列,實現了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的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的戰略轉移,擴大對內對外的輻射作用,帶動內地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目前綜合實力與競爭力最強,最有希望融入經濟全球化,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小的區域。
20多年來,沿海開放城市當時的一些優惠政策現在已經取消或擴展到其他區域,但作為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沿海開放城市在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系統回顧沿海開放城市過去的發展成績,以及其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意義重大。
對外貿易發展變化與歷史成就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憑借良好的基礎條件和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地理區位,15個沿海開放城市成功地抓住了國家實施沿海率先發展戰略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用的龍頭城市。
進出口貿易調整增長,規模貿易不斷擴大。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對外貿易在大進大出的互動格局中實現了多贏,2003年,15個城市進出口總額為2655.6億美元,人均進出口總額相當于全國人均的4.3倍。至2007年,15個沿海開放城市進出口總額已發展到6575.5億美元,4年翻了一番多,其中出口3663.2億美元,是1991年出口額的28倍多。15個沿海開放城市外貿發展差距明顯。2006年,從進出口總額來看,上海達2275億美元,在15個城市中遙遙領跑;天津、廣州640億美元,居二、三位;寧波超過400億美元,青島、大連300億美元以上。從增速來看,中小城市快于大城市。北海年增59.8%,增長最快;連云港、煙臺增長超過30%;威海、寧波、溫州在26%左右。
進出口依存度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持續發展。20多年間,在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外需求的拉動作用大大提高。2007年,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外貿依存度平均達10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6.6個百分點。從出口方面看,外貿出口依存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1991年,15個沿海開放城市外貿出口依存度為22.98%,到2007年已達58.63%。出口在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帶動作用。
實際利用外資跨越式攀升,利用外資存量快速增長。經過20多年的發展,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額實現突飛猛進的增長。1983年,中國引進外資開始起步,全國實際利用外資不到20億美元,沿海城市也微乎其微。2003年,15個城市實際利用外資250.5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的46.8%;至2007年,15個城市實際利用外資已達35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9%,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3個百分點,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47.5%。
外貿與港口經濟互動發展,港口吞吐量持續攀升。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基本集中了大陸沿海重要港口,承擔了中國大部分海洋運輸貨物吞吐任務。1983年,15個城市港口貨物吞吐量2.8億噸。2007年,1 5個城市港口貨物吞吐量已達29億噸,是1983年的10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7217萬標箱,比上年增長24.8%。2007年中國集裝箱吞吐量十強的港口中,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位占7席,世界港口集裝箱運輸前30位的港口中,中國大陸地區占了8個,其中,上海和深圳集裝箱吞吐量分別躍居世界第二和第四位。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2008年,上海港和深圳港有望分別超過新加坡港和香港港,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三的位置。
在中國經濟和貿易中的地位
15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基礎較好,許多城市是中國傳統的進出口貿易重埠。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尤其是被賦予先行開放的特殊政策以來,沿海開放城市在全國經濟貿易地位進一步加強。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15個沿海城市的總體實力稍領先全國平均水平,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3.5億元。至1983年,15個城市僅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1.3億元,占全國總量的15.7%。2007年,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已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545億元,占全國的19.3%,大大高出其占全國7.5%的人口比重,以全國1/1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5的財富。從1978~2007年,近30年來15個沿海開放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7倍,年均增長15.6%。
目前,15個城市經濟總量差別較大,上海獨領風騷,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000億元,隨后是廣州超過7000億元,天津超過5000億元,青島、寧波、大連超過3000億元,煙臺、溫州,南通超過2000億元,福州、威海在1000億元以上。
沿海開放城市出口額增長很快,在全國出口總額中的份額不斷攀升,近年來保持平穩發展。1991年15個沿海開放城市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7.9%,到1998年,已發展到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0.1%,隨后穩步增長,并在2002年達到35.9%的峰值,2003年至今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份額,出口在拉動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全國出口額的不斷提升也做出很大貢獻。
對中國外貿發展的作用與意義
沿海開放城市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布局的第二梯隊,是繼經濟特區之后,中國實施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設立沿海開放城市,賦予其特殊優惠政策,推進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歷史進程,同時,對中國外貿的總體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實施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經濟特區政策更為靈活、優惠,在政策試驗與開放窗口方面的作用更大一些。而沿海開放城市由南到北,遍布整個東部地區,是實施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戰略的重要開端。沿海開放城市已經超越了對港澳臺的開放,開始面向國際,發展大進大出產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沿海開放城市對外貿發展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更大。沿海開放城市大都是中國出口口岸,對外貿易發展基礎較好。同時,在建立開放城市之初,中央就指出,有條件的城市還可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此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集聚地。此后,在沿海開放城市基礎上,中國又開辟了沿海經濟開放區,即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核心,將中國沿海區域連成一片,形成沿海開放帶。在這些區域制定了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通過沿海開放城市的核心輻射與帶動,對中國整個東部地區的外貿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沿海開放城市對中國港口和內陸地區的外貿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沿海開放城市大都是中國重要出海港口,外向型產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繁榮了港口經濟,使中國沿海港口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另一方面,作為內陸地區重要的出海通道,沿海港口城市的發展,也為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產業提供了便利,其輻射與帶動不僅僅局限于本地經濟,還可進一步擴展到中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