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商品結構更趨優化
兩岸經濟結構互補性強,兩岸貿易往來有著巨大的優勢和潛力。自1979年恢復至今,兩岸貿易由暗到明、由小到大,從1979年的0.77億美元迅速發展至2007年的1244.8億美元,29年間增長了1615倍。其間,2002年,大陸超過美國成為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2006年,兩岸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目前,臺灣已成為大陸第七大貿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而大陸則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
2008年1~6月,兩岸貿易繼續保持增長勢頭,貿易額達680.1億美元,同比增長23.0%。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30.8億美元,增長18.9%;自臺進口549.3億美元,增長24.0%。當前形勢下,兩岸貿易的主要特點是:
進出口商品結構日益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對臺貿易主要商品 2008年1~5月,自臺進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額分別達304.8億美元和254.9億美元,占大陸自臺進口總額的67.0%和56.1%;而同期對臺出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占大陸對臺出口總額的58.2%和35.3%。
臺資企業是對臺貿易主體。東部沿海是對臺貿易的主要地區 2008年1~6月,以臺資企業為主體的外資企業對臺進出口額分別為429.9億和86.8億美元,占同期大陸對臺進出口總額比重分別達78.2%和66.3%。東部地區對臺貿易總額為656.0億美元,占兩岸貿易總額的96.4%。
加工貿易比重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區對臺貿易增長突出 2008年1~6月,在大陸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作用下,加工貿易方式對臺進出口額分別達361.7億和64.5億美元,占大陸對臺進出口額的65.8%和49.3%,比2007年全年水平下降了4.5個和4.7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中西部地區雖然占整體對臺貿易比重較小,但增勢突出,2008年1~6月,中西部地區對臺貿易同比增長了34.9%和34.2%,比東部地區同期水平高12.3和11.6個百分點。
臺商投資區域不斷擴大投資領域更趨多元
臺商來大陸投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臺商投資已經形成制造業穩步發展,服務業逐漸融合,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主要區域,生產加工層級不斷提高,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格局。2008年1~6月,大陸共批準臺商投資項目1193個,同比下降31.8%,實際使用臺資10億美元,同比增長19.9%。截至2008年6月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76339個,實際使用臺資467.6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占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的5,7%,是大陸第四大外資來源地。臺商在大陸投資表現為:
臺商投資集中東部沿海,西部地區成為新熱點 從2008年1~6月的數字看,臺商投資仍然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吸收臺商投資的前6大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和浙江,合計占大陸吸收臺資總額的76.9%。但值得關注的是,西部地區對臺商投資的吸引力正不斷增強。2008年1~6月,西部地區實際吸收臺資在2007年大幅上升249%的基礎上,繼續同比上升118%,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
投資領域更趨多元,技術層次不斷提升 在大陸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經濟結構優化的背景下,加上產業政策調整的引導,臺商投資技術層次不斷提升,投資領域日益多元。2008年1-6月,臺商對大陸投資繼續集中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制造業,約占臺商對大陸投資總額的80%。臺商投資的前五大行業依次為,電子零組件制造業、計算機、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制造業、電力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制造業、基本金屬制造業。同時,服務業,環保產業正成為臺商投資的新方向,臺商投資教育、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也大幅增長,投資技術服務、交通運輸等領域開始增多。
惠臺措施相繼推 臺灣同胞受益多
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深入發展,展現大陸的誠意和善意,解決臺灣同胞的實際困難,2007年以來大陸繼續出臺新的惠及廣大臺胞的政策措施。
擴大零關稅措施范圍,促進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2007年3月,商務部宣布在2005年對臺灣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的基礎上,再次對臺灣11種蔬菜和8種水產品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截至2007年底,大陸進口享受零關稅的34種臺灣農產品貨值近千萬美元,免稅金額1100多萬元人民幣。這項措施受到廣大臺農和島內支持兩岸經貿交流發展人士的熱烈歡迎。
務實完善對臺小額貿易政策,支持沿海地區對臺貿易發展 2007年10月,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部門決定在浙江、福建、廣東的5個試點口岸進一步放寬對臺小額貿易政策。主要包括下放審批權,規范并擴大經營主體,取消小額貿易船舶噸位、金額限制,放寬經營商品類別等。2008年5月,商務部表示將會同海關總署在充分評估第一批對臺小額貿易開放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監管條件,擴大對臺小額貿易開放試點。
照顧臺灣經濟發展所需,恢復天然砂對臺出口 出于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目的,2006年12月,商務部、海關總署公告自2007年3月1日起大陸禁止天然砂出口。考慮到臺灣地區天然砂95%以上進口量來自大陸的實際和島內經濟發展所需,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經過認真研究,并充分聽取臺灣砂石業者意見,決定自2008年3月10日起恢復天然砂對臺出口。3月14日,福州輕工進出口有限公司申請并獲得由商務部駐福州特派員辦事處簽發的第一份對臺天然砂出口許可證,17日凌晨啟運輸往臺北基隆港。
照顧臺灣民生需求。推動實施對臺玉米出口 2007年以來,全球谷物價格上升較快,迫于島內養殖業飼料成本不斷提高的壓力,臺當局于2007年10月臨時開放半年進口大陸玉米。為有效解決島內養殖業者的實際困難,大陸有關部門積極努力,在自身糧食供應仍存在一定結構性、區域性矛盾的情況下,專門劃撥一定數量的玉米對臺出口,照顧臺灣民生需求。2008年3月初,在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的指導下,中糧公司與臺灣島內養殖業民間組織簽定了銷售合同。3月24日,此次開放以來的第一船2.5萬噸玉米從大連港啟運往臺灣。
此外,大陸有關部門還出臺了一些惠臺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開放臺灣航運和道路運輸企業在大陸設立獨資船務公司,允許兩岸航空業界合資組建航空公司、合資修建機場;向臺灣居民開放會計、衛生、計算機技術與軟件等15類(項)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宣布兩岸合拍電視劇享受大陸產電視劇同等待遇:允許臺灣農民在大陸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直接申辦個體工商戶;大陸有關仲裁機構擬增聘臺灣仲裁員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6月13日,“海協”、“海基”兩會恢復商談并在京簽署《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協議》,宣布正式實施大陸居民赴臺旅游。7月4日,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首發團760人啟程赴臺,受到島內民眾的廣泛歡迎。
兩岸三通取得新進展
通航方面繼兩岸持續順利實施春節包機后,又成功實現了節日包機、專案包機。2007年5月,福建沿海地區與澎湖實現了海上貨運直航。從2002年到2007年,海上直航貨運量累計突破530萬噸,福州港、廈門港對高雄的集裝箱班輪試點直航累計運送集裝箱508萬標箱。2008年6月13日,“海協”、“海基”兩會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7月4日,兩岸正式開通周末包機。
通商方面商務部積極開展貿易促進活動,支持利用會展平臺擴大兩岸經貿交流。一是在大陸舉辦的海峽兩岸經濟技術展會規模日漸擴大。2007年,商務部批準的海峽兩岸展會共有7個,涉及機械電子、紡織服裝、農產品、花卉等多個行業。二是廣交會首設臺灣地區進口展區,促進了臺灣商品在大陸銷售。在2007年至今舉行的三屆廣交會上,共有226家臺灣企業參展,設立展位293個,居進口展區首位,為日益密切的兩岸經貿往來又搭建了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三是大陸企業入島辦展取得明顯進展。2007年,經商務部批準的大陸企業入島辦展共有6個,以集中整體形象展示了大陸企業和名優產品。
展望未來,兩岸經貿關系有望取得新突破
2008年3月,反對“臺獨”、認同“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系的國民黨在島內大選中贏得勝利,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面臨重要的歷史性機遇。2008年6月,“海協”、“海基”兩會恢復商談,更標志著新形勢下兩岸關系改善和發展有了良好開端。展望未來,兩岸經貿關系有望在以下領域取得新突破:
兩岸經貿關系有望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2008年7月17日,臺灣新當局宣布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不超過凈值40%的限制,以及年內進一步開放大陸企業入島投資等措施。可以預見的是,兩岸經貿關系的正常化是大勢所趨,隨著國民黨當局對兩岸貿易、投資限制的逐步放開,在兩岸同胞的共同推動下,兩岸經貿關系有望朝著直接、雙向的方向取得新進展。
兩岸直接三通有望逐步實現 實現全面、直接三通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長期以來,大陸方面一直積極推動兩岸直接三通。2008年7月4日,在兩岸同胞的共同推動下,兩岸實現了周末包機,朝著直航的方向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如臺灣國民黨當局順利實施其提出的海上及空中直航時間表,兩岸直接三通的實現則具備了可能條件。
兩岸服務業合作有望取得新進展 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和服務業全球化的背景下,臺灣服務業加快向島外發展已是必然趨勢。尤其是隨著島內制造業大規模投資大陸,島內金融業、物流運輸業等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大陸的要求日趨迫切。2008年6月26日,臺灣新當局宣布開放島內金融機構兌換人民幣業務,7月17日又宣布年底前松綁包括開放島內證券、銀行、期貨等行業到大陸投資等25項措施,如臺灣新當局如期實施這些措施,兩岸服務業合作將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