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可謂內憂外患。汶川大地震摧毀了數百萬人的家園,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直接損失已超過千億元:此前,波及南方十幾個省市的冰雪災害,對電網、交通設施、農作物及整體經濟活動和通貨膨脹都造成重大影響;而在外部,中國面對的是全球經濟放緩、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由于美國需求減弱,中國出口增長明顯放緩,并預計下半年會繼續下滑。
內外沖擊引起各界人士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是否面臨大幅減速的危險?宏觀調控和從緊貨幣政策是否已不合時宜且令經濟面臨“硬著陸”風險?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是否會改變?記者采訪多位政府官員和學者獲悉,決策層正在評估上半年宏觀調控的效果,認為目前經濟形勢好于預期,內部災害不會改變宏觀經濟走向,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并不是增速減緩,因此,將繼續采取從緊貨幣政策以抵御通脹,并加大財政支出用于救災。
經濟觀察家認為,地震等災害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重建家園、完全恢復生產可能要花費數年的時間。但是由于主要災區的工農業生產在全國經濟中占的比重不大,并且災后重建還會拉動投資需求,地震對GDP增長的凈影響應該有限,不會改變今年經濟增長的態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發布的第二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估算,四川大地震對于中國經濟造成的財富性損失在4200~5000億之間,但存量損失不能直接等同于今年GDP的損失。本次重災區13縣市的GDP總額僅為四川的8.17%,占全國GDP的比重0.34%。即使這些區域2008年不進行任何生產,2008年中國GDP直接下降幅度也不會超過0.34%。此外,災后固定資產投入規模估計在1 500億元左右,該規模要比重災區2007年370多億的固定投資規模高出3倍多,再加上災后重建會加速水泥、建材及帳篷等行業的生產和投資,災后重建估計可使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加快1~1.5個百分點。另外,地震導致CPI上漲的幅度也應當在0.2%以內,對總體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會十分明顯,只是在部分行業中會凸顯。
至于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經濟觀察家指出,一方面,災區有千百萬人仍然面臨生存困難,亟待安置,重建家園;一方面,通脹高企而且有全面蔓延的風險,大災之后更要注重安定人心,更要擔心物價攀升,通脹加劇。
經濟觀察家認為,當前,中央認為經濟形勢要好于預期。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直言今年是中國經濟最艱難的一年。因此,如果因為地震而夸大中國經濟大幅下滑的風險,過早全面放松宏觀政策,那么本輪調控可能流產,經濟增長再次被推動加速,通脹可能因此持續惡化,并進一步延遲結構性政策的出臺,延緩經濟的結構轉型,加重能源環境問題,并使將來的調整代價更大。
觀察家認為,救災重建需要加大財政投入,但放松其他地區的信貸額度或是降息,并不能有效解決災民安置和災區重建問題。相反,投資和信貸過快增長可能對已經高企的通脹推波助瀾,讓災區人民的生活負擔加重,并影響社會和人心的安定。
近期多位政府智囊諫言,現在不是改變從緊宏觀政策的時候。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劉樹成指出,下半年,宏觀調控的“雙防”基調不會改變,本輪周期尚不會結束,還不能斷言經濟增長率由升轉降的“拐點”已經出現。
實際上,面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和全球經濟放緩,上半年,中國政府在實施從緊宏觀調控時亦注意掌握力度,對不同行業區別對待,并沒有在總體上采取過緊的政策。在信貸控制上,盡管加強了信貸額度的按季管理,但信貸發放比去年底大大寬松;在固定投資上,雖然對高耗能和高污染行業及一些房地產開發從嚴控制,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仍得以保持高速增長,且今年4月房地產投資的增長高達32%。
政府智囊建議,在通脹壓力加大,尤其是進口價格攀升的情況下,下半年繼續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信貸增長,適當讓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控制通脹。此外,如果下半年全球經濟比現在預計的情形要壞得多,政府可加大財政支出可以刺激國內的投資和消費,考慮通過局部加大對災區的投入,直到全面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
盡管中央認為當前經濟形勢尚且樂觀,但經濟學界對于下半年乃至明年中國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走向分歧很大。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近日表示,當前緊縮政策已過度,如果持續下去,經濟的軟著陸是不可能實現的。
趙曉建議,緊縮的宏觀政策不宜持續下去,目前,股市、外貿、投資持續低迷表明緊縮政策已經顯示,利潤的下滑導致企業不敢投資,居民的收入增長大幅下浮,消費對經濟增長已經沒有貢獻。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也認為,當前,中國宏觀調控方向必須轉軌,因為經濟增長與通脹關系的格局已進入轉變點。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會開始“低增長、高通脹”格局,這一趨勢至少會持續3年,在此期間,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都有可能破“8”,即經濟增長率下降到8%而通脹率上升到8%以上,中國真正進入“滯脹”。
王建認為,宏觀調控轉軌的核心是貨幣政策,目前現價GDP對廣義貨幣M2的比率,已經從去年一季度的1:7,1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1:6.9,在6月6日央行進行今年第5次提高存款準備率后,估計二季度這個比率還會下降,而這個比率的下降,意味著貨幣緊縮已極大壓縮了實際經濟增長所形成的貨幣需求,在現行生產流通和資本市場運行中,也的確發生了資金供應的全面緊張情況,如果繼續緊縮貨幣,就會加快滯脹的發展速度。
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增速大幅下滑,1~5月一般貿易項下貿易順差大幅下降,順差額僅為91.8億美元,只相當于去年同期的1/4左右。中國人民大學報告指,下半年出口有繼續惡化之勢,預計全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8%。消息人士表示,外需減速已引起中央和相關部門高度關注,派多個調查組赴浙江、江蘇出口加工大省考察,預計下半年會出臺一些緩解出口企業壓力的政策。據了解,紡織服裝業出口退稅提高的提案已在6月初提交國務院等待批復,其他出口加工行業政策亦在醞釀中。
去年以來,在人民幣升值加快的同時,政府不斷調整和收緊外貿政策,大幅下調出口退稅率和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實行臺賬保證金“實轉”,擬調整“國貨復進口”政策,同時,從緊的貨幣政策亦增加出口企業融資成本,使得出口企業難以為繼,不少行業出現大批企業倒閉關門的情況。
中國人民大學報告認為,外需大幅度下滑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下滑的首要原因,下半年中國外需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考慮匯率變動因素,預計2008年凈出口增長下滑將直接導致全年GDP增速下滑0.83個百分點。
因此,報告認為,要避免外需大幅度回落過程中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在保證外需一定增長速度的前提下,適度調整出口和進口的結構。報告建議收縮匯率調整與貿易調整的力度,“政府需要重新審視自2007年以來的各種貿易調整政策的力度,適當回調部分產業出口退稅率或進口關稅,同時應當控制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防止加速升值對貿易帶來的沖擊”。
今年以來的外貿形勢嚴峻引起決策層關注。商務部高層官員表示,政府保持對外貿易出口平穩增長的政策取向,不會有大的改變。“在國際市場下滑的情況下,防止各種因素疊加聚合,傷及出口增長的基本面。”
有關部門近期成立課題組,評估前一階段貿易政策調整的效果,醞釀進行政策調整。國家發改委5月即赴溫州等地考察出口加工行業現狀,6月中旬國稅總局亦在浙江、江蘇等地調研出口退稅政策。
對于下半年可能的政策調整,消息人士稱,政府可能暫時放松外貿政策,比如適當調高出口退稅比例,增加信貸支持等,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國家優化出口商品的結構,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的政策取向也不會改變,對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可能會予以限制,對輕工、紡織等對就業拉動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會予以一定政策傾斜,以保持這些行業的出口增長,鼓勵技術更新改造,而對于自主創新、擴大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出口,則會加大鼓勵扶植政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