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總體戰略,并明確了建設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的方向,必將為桂臺兩地全面提升產業合作打造一個面向東盟的新平臺。6月26日,兩岸產業共同市場第三屆和桂臺經貿合作第四屆論壇在廣西南寧召開,掀起了桂臺兩地經貿和產業合作新的高潮。據廣西自治區統計,目前,廣西吸引臺商投資已形成蓬勃發展勢頭,累計吸收臺資超過20億美元,在全國名列第七位。
建設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目前,大陸已經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總體戰略。國家批準實施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對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充分發揮北部灣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臺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努力建成中國一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可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定性,就是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北部灣地區有很多優勢,如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等,但從開放、合作、發展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中國西部大開發地區惟一的沿海區域,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標志著北部灣開放開發成為國家戰略,無論對帶動廣西和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西南地區與粵港澳地區互動發展、形成國家新的經濟增長帶,還是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打造“三基地一中心”
一是廣西北部灣地區確定了打造中國一東盟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以下三大方向:一是建設中國一東盟海陸空交通樞紐,涵蓋了海上的港口群、陸上通達中南半島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系統,以及中國經北部灣地區到東盟各國的空中運輸系統。交通是物流的載體和商貿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前提,北部灣在形成中國一東盟交通樞紐的基礎上,將會發展成為中國一東盟的物流基地和商貿基地。
二是產業合作是區域合作的核心。承接中國大陸特別是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結合東盟國家推進工業化的需要,北部灣可以成為中國一東盟科技和工業產業合作的接點。通過推進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合作,大力發展研發業務,北部灣地區將會發展成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三是廣西北部灣地區作為中國一東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豐富、拓展、提升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在時間、空間和具體內容上提出更多的創意,把更多的中國與東盟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事項放在北部灣區域來進行。中國與東盟在北部灣進行的頻繁交流合作,將有力促進中國一東盟信息交流中心在該地區的建設和形成。為兩岸產業合作打造新的平臺
廣西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業體系,具備了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基礎條件。廣西將依托現有城鎮空間格局、交通體系,工業基礎及環境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壯大一軸,崛起兩廊,加快構建一軸兩廊“干”字型工業布局,形成地區產業合理分工、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以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為龍頭,兩地產業合作充滿機遇。要抓住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契機,全面認識桂臺產業合作的戰略定位,既作為提升沿邊開放的戰略舉措,更作為全面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水平、打造促進各自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增長極,爭取取得突破性進展。根據兩岸研討交流形成的共識,下一步桂臺產業合作有以下重點方向:一是加快臺灣傳統制造業向廣西轉移的步伐,推動珠三角、長三角臺商投資向廣西梯度轉移;二是加大在有條件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合作;三是突破服務業合作的瓶頸,打造以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為先導的面向東盟和周邊市場的生產性服務業前沿基地;四是構筑面向東盟的產業合作體系,共同推動國際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