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網絡上頗為走紅的一篇文章,題為《開私車的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頗為吃驚。
作者的理由是:“在北京開車的人才是弱勢群體。常常能在大街上遇到斜刺里殺出來的自行車騎士從你面前絕塵而去,剩下開車人獨自冷汗淋漓,或是任憑你如何著急,邁著四方步的行人就是視你如空氣,剩下的只有開車人不停地起步停車。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經被一位胡同大爺的語言驚得半天無語。一天,朋友路過一胡同,一位胡同大爺就是在前面不緊不慢地晃悠,朋友實在無奈鳴笛示意,沒想到胡同大爺一語驚人:‘有本事你撞我啊,撞了你得養我一輩子!’”
這邏輯未免讓我哭笑不得。我在美國學開車時,教官就不時警告:在繁忙的市區,常常能在大街上遇到斜刺里殺出個什么來,要特別當心。
關于對行人鳴笛,在紐約這種大都市也可能有。在一般的地方,誰見過呢?我住在波士頓地區,算是熱鬧的地方了。開車半年多的時間,一次出去等在十字路口,前面一輛車大概走錯了路,突然倒車,根本沒有意識到我的存在。于是我趕緊鳴笛。這是我第一次鳴笛。那車一下停了下來。我一身冷汗,回來讓也是剛學會開車的妻子以后遇到這種危險情況,一定要鳴笛。結果她問我:“怎么鳴笛?”
我在美國開車,鳴笛一年不過幾次。我妻子則是“一年不鳴”。你在人行橫道上走,甚至有時候沒有走人行道橫穿馬路(這在美國其實也不少),常常幾輛車靜悄悄地停下來等著。最壯觀的是在大馬路上,雖然沒有紅綠燈,但一個行人出現,左右四條車道上的車隊,全靜靜地停下來。我是從中國來的,還有過馬路小跑的習慣,哪怕有紅綠燈保駕。再看那些美國人過馬路,不緊不慢,有邊喝咖啡邊走的,有聚精會神打手機的,有笑瞇瞇牽著小狗慢慢走的,甚至還有停下來和后面的朋友打招呼的,簡直視車為無物。車讓行人,是無條件的。這是文化,也是法律。
美國人鳴笛的情況有幾種:一是我碰到的那種情況,看見一輛車做危險動作,鳴笛提醒對方;一是反戰游行等活動,開車的人對舉著標語的人鳴笛,以示支持。一般情況無緣無故鳴笛,多屬于粗野行為。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很火,美國汽車公司紛紛進軍中國。美國公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中國市場出售的汽車,喇叭必須重新設計。看看那位開車的“弱勢群體”,自己對著別人鳴笛,其行為明明屬于在大街上罵人,卻還理直氣壯地說別人欺負了自己。
有車是富裕的表現。富裕當然是好事。但為什么富裕以后,人與人之間還會像這位有車族描繪的那樣“分外眼紅”?是行人“不厚道”,還是開車的人“不厚道”呢?在美國,幾乎所有人都會說開車的人太野蠻了——人家好好走路,你憑什么沖人家鳴笛?我們則反過來,走路的人好像是“仇富”,是走路的人“不厚道”。為什么價值觀念是這樣的對立呢?
(劉新永摘自《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