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的時候。德國有一家人突然收到柏林海軍部來電,沉痛地通知他們:他們的兒子沃納為了“效忠元首、效忠祖國,已在海上壯烈捐軀了”。極度悲傷的父母親決定為兒子在家中舉行一個守靈儀式,請了許多親友參加。就在儀式即將舉行的前一天晚上,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德語新聞中廣播了一份當時已落入英國人手中的被俘德國海軍名單,名單里就有沃納的名字。沃納的父母該怎么辦?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取消這次守靈儀式,這樣一來,就等于公開承認他們偷聽了英國廣播公司的消息。而在當時,偷聽倫敦的廣播,就是犯罪,就會坐牢,就會被關進集中營。因而他們決定守靈照常進行,假戲真做,一直演完。
親友們陸續登門,裝出一付真摯的樣子以表示他們對沃納父母喪子之痛的真切同情。但他們都瞅準機會將這兩位失去兒子的父母拉到一邊,以各種語言暗示他們,他們的兒子并沒有死。原來親友們昨天晚上都偷聽了倫敦的廣播。沃納的父母豈有不明之理,只是礙于形勢,他們和親友們都無法直接表達罷了。因而當晚雖以守靈儀式開始,最后卻以狂飲、狂歡結束。
BBC的廣播為什么能贏得敵對國人民的信任?這可以從BBC成立50周年之際,著名播音員弗朗西斯·倫圖爾的一番話找到答案。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假如我們先廣播了有14架德國轟炸機被擊落,而經過證實——即使在播發過程中——卻發現實際被擊落的只有11架,我們就立即更正原先廣播中公布的數字。要是情況正好相反……我們反倒覺得不必再勞神去更正了。在戰爭開始的頭兩年里,對英國來說,幾乎都是壞消息。英國廣播公司在播發那些壞消息時,從未想過去遮掩、粉飾它們。大致在1943年以及此后的一段時期內,敵占區的人民已逐步地相信英國廣播公司講的都是真話。”
這就是真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