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撫育后代,許多動物不惜用自己身軀的一部分作為撫育幼兒的溫馨搖籃。
澳大利亞的袋鼠媽媽是天生的“慈母”,作為有袋目動物的“杰出代表”,它特殊的身體構造為小袋鼠提供了世界上最溫暖、最柔軟的搖籃。母袋鼠懷孕40天左右,就產小仔仔了。剛產下來的小袋鼠沒有發育完全,還沒有人的小手指粗,像一段蚯蚓似地蠕動著。為了讓小袋鼠能爬進育兒袋里,母袋鼠半仰著身子,尾巴從兩腿之間伸出來,用舌頭從尾巴根部向著育兒袋方向舔出了一條潮濕的“小路”。小袋鼠雖然又聾又瞎,可它憑著本能,艱難地爬進育兒袋。
小袋鼠不會吮吸奶汁,袋鼠媽媽自動收縮奶頭,把奶汁噴射到小袋鼠的嘴里。從此,小袋鼠就牢牢“掛”在奶頭上。它光吃不拉,不會排泄,一掛就是好幾個月,在媽媽的育兒袋里繼續發育。
小袋鼠長到四五個月的時候,全身的毛長齊了,漂亮多了,常常從育兒袋里探出小腦袋來,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世界。一旦發現險情,袋鼠媽媽就會趕緊用前腿按下幼仔的頭,收緊育兒袋,以免奔跑時將孩子甩出。有時候,長大了的小袋鼠也會在育兒袋里拉屎撒尿,母袋鼠就用前肢把袋口撐開,用舌頭仔仔細細地把袋里袋外舔干凈。小袋鼠在育兒袋里長到7個月以后,開始跳出袋外活動。可一受驚嚇,它又會很快地鉆回育兒袋里去。
作繭未必自縛
蠶在吐絲的時候,總愛把自己“放”在中間,然后一縷一縷地將絲吐出來,慢慢包裹自己。
當絲變成一個圓團狀的繭時,蠶就成了“甕中之蟲”。于是便有了“作繭自縛”這一不無嘲諷意味的成語。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蠶之所以困住自己是為了尋找滿足——破繭而出的滿足。
不朽的父親
螳螂的壽命不算長,公螳螂更是短命。公螳螂在交配季節,會急切地四處尋覓伴侶。一旦找到,它會不顧一切撲上去。之所以說“不顧一切”,是因為交配過程中,母螳螂會啃吃它的頭顱,而公螳螂只顧“享受”,卻對迫近的危險全然不顧;交配結束,公螳螂成了“無頭之蟲”,摔在地上居然還“幸福”地抽搐,然后“可悲”地死去。
公螳螂之所以喪命也急切交配,是因為它的頭顱營養豐富,母螳螂只有吃掉它才足以補充體能來養育后代,也就是說公螳螂是在奉獻自己繁衍后代。從這個角度看,蠶是偉大的母親,公螳螂是不朽的父親。
(高子甲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