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閱讀也是如此。孔子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把興趣放到了讀書的最高境界,強調了興趣是學生愛好讀書的重要途徑。
書籍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情操美丑,人間的悲歡,情節的離奇,無不吸引讀者,它可以使我們的情操得到陶冶,理念得到升華。了解書籍這些獨特美,這叫“知己”;分析興趣產生的心理原因,這叫“知彼”,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織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教書,也要重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接觸報刊、雜志等,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閱讀。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學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講《錢塘湖春行》時,我打開幻燈,出示江南早春錢塘湖的畫面,簡介了錢塘湖的美的景色。小鳥相鳴,楊柳風光,變枯燥無味的單一灌輸為豐富的情景教學。在這種情境中,學生閱讀興趣濃烈,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相應的情緒、情感活動又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及語言表述。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 — —大家知道,學生并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常聽到一些家長嘮叨:“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奧特曼、武器》,事實上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只是興趣偏離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教師應以平易近人、誨人不倦的心態,多給予表揚、及時鼓勵,巧妙引導,對正確的閱讀興趣鼓勵之,對錯誤的閱讀內容糾正之。情之所致,心為所動,躍躍欲試,便是趣之發端。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學生在書的氛圍中成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是創設讀書的大環境:首先,在校園中拉起豎幅:愛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在櫥窗中出“新書推薦”板報。其次,布置漂亮的新書展覽于圖書室,并組織學生前去參觀,學生很容易被那色彩繽紛的封面、插圖以及妙趣橫生的內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設立圖書角,掛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報刊書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二是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大量閱讀提供充足的時間。適當的時候,可以開設閱讀指導課,著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傳授,幫助學生選擇讀物,指點學生科學利用休閑時光讀書。三是開展有關活動,如舉辦書籍交流會,讓學生拿出自己心愛的書籍,推薦給對方,同時也從對方的書中找到自己喜愛閱讀的書籍,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拓寬學生的視野。于漪老師曾說:“你們光念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課外要有計劃地認認真真讀點好書、多讀書、讀好書,能豐富知識,增添智慧,成為一個志趣高尚的人。”這一番話進一步強調了多讀書對人的一生的重要性。
總之,要提高學生素質,教師須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與書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