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伴隨著南陽府衙的修復開放,周黎女士的“中國民間古簪藝術展”也隨之在這里拉開了帷幕。在我市舉辦的首屆“張仲景醫(yī)藥創(chuàng)新工程推介暨經(jīng)貿(mào)洽談會”期間,前來府衙參觀的各界人士被南陽深厚悠遠的歷史文化所感動,也為周黎的私人藏品——古簪的獨特魅力而傾倒。周黎在五六年的時間里,憑個人的愛好收藏了2千余枚古簪,并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把展覽舉辦起來,這其中的艱辛和喜悅都源于她對古簪及中華古文化的熱愛。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浩如煙海,璀璨奪目,古往今來的各類收藏,是對這種文化的最好詮釋。
年輕的周黎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執(zhí)著追求。工作之余,她迷戀收藏,字畫、陶器、頂子、指環(huán)、古簪等古董,只要見到,便毫不吝嗇地買回,精心收藏。其中最成規(guī)模、最能體現(xiàn)她收藏情趣的便是古簪。
說起收藏的原因,周黎說這全是因為自己喜歡。那是六年前的一個星期天,她來到南陽的一家古玩店,十九枚小小銀簪躍入她的眼簾,是那樣的精美,她握在手中,仔細欣賞著,愛不釋手。見她如此喜歡,店老板介紹說,這些銀簪是明清時期打制的,不同身份的人戴不同造型的簪子,這里面有一套學問呢!瞬間,她眼前一亮,何不收藏古簪呢?當即把這些古簪全買了下來,視為珍寶,一番清洗、擦拭,有序地放入收藏盒。正如她在展覽的后記中所寫:“人生總是那樣,有時一事一物竟改變或決定了你的一生。曾幾何時,偶得一美簪,從此不知不覺中,便與古簪結下了不解之緣。是偶然啟發(fā)還是潛在意識在起作用,真是不得而知。但我卻相信我當初的沖動,我愛這些簪釵頭飾,它們已經(jīng)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收藏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美事。說苦,是因為不僅要耗力耗資,還要耗心。說美,是因為每得一美物,總會讓你感到由衷的喜悅,無限的快慰和滿足,這是一種源于自我的享受,圈外的人是很難真正體會到的。”這便是周黎的收藏體會。確實,在收藏古簪的過程中,其中的艱辛和樂趣是旁人難以體會到的。
為了尋找古簪,她可謂煞費苦心,足跡遍布城市和鄉(xiāng)村。南陽的古玩市場更是她經(jīng)常光顧的場所。節(jié)假日對周黎來說是最累、最忙、最快樂的日子,每一次外出尋“寶”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
六年來,周黎熱愛古簪癡情不變,為尋古簪,走遍了北京、西安、濟南、武漢、鄭州、洛陽、開封等城市,到過無數(shù)個鄉(xiāng)村。六年的艱辛,碩果累累。她已經(jīng)收藏新石器時代、先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的笄、簪、釵、步搖2千余枚。有一次,她去北京,搜集到不少稀有的簪釵。在回來的火車上,鄰鋪是一位老鄉(xiāng),途中交談很投機,這位老人很佩服她的毅力,但對她的癡迷卻不理解,直到后來看了她的全部古簪藏品才感慨道:這對于你來說,是多么值得做的事。
既要搞好本職工作,又要在業(yè)余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古簪收藏和研究,有時感到十分勞累,但她對古簪的情感卻始終不變,收藏的信念之火在胸中一次次地燃燒。她說:“感謝古簪,是它讓我發(fā)現(xiàn)了生活之美,再苦再累,只要胸中裝著希望,就會活得充實、坦然。”
通過收藏古簪,周黎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她說,先秦期簪被稱為笄,漢代以后稱之為簪。雙簪合一用者稱釵。她收藏的每枚簪釵都有它的絕妙之處。像金剛杵金簪,因簪頭類似和尚的金剛杵而得名,為吃齋念佛之人常用;兵器鎦金銀簪,簪頭由7件古兵器構成,為武官夫人所飾;水仙銀花簪,造型簡單大方,上刻水仙花,水仙清秀優(yōu)雅,儀態(tài)超俗,一般為高雅女子所戴……枚枚簪釵不但做工精細,而且圖案講究,富含深意。
這些美麗的古簪讓人們看得眼花繚亂,周黎介紹起來卻如數(shù)家珍。就質料而言,有骨簪、玉簪、象牙簪、金簪、銀簪、翡翠簪等,就年代而言,有新石器時代,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從工藝法而言,最珍貴的有墨玉簪、純金“八仙過海”簪等。
周黎說,一枚美麗的古簪或許就包含著一名中國女子的命運,或幸福、或悲傷、或曲折、或動人,如戲曲《碧玉簪》。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簪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紅樓夢》中用“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一詩暗含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姓名;名詩“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更是讓人耳熟能詳;南宋大詩人陸游為愛妻唐婉所寫的《釵頭鳳》,詞句如幽如怨,數(shù)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癡男怨女為之灑下同情的淚水……
古簪收藏形成規(guī)模后,周黎開始精心策劃自辦古簪藝術展,讓古簪愛好者分享她收藏的快樂。在南陽“兩節(jié)一會”期間,凝聚著周黎心血和汗水的古簪藝術展開展了,南陽府衙開放了,她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的客人。南陽市委、市政府領導陪同一些海內外客人參觀了展覽,著名作家二月河親筆題詞,給周黎以極大鼓舞。周黎6年收藏2千余件古簪的消息先后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南日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等新聞媒體作了報道。
周黎古簪收藏精美典雅,是文化的寶庫,美的殿堂,她以此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古文化藝術。
周黎的古簪收藏將走向世界,小小古簪將走進千千萬萬個愛美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