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全縣有43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80%,自然特點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花生、香菇、中藥材的生產基地縣。今年以來,扎根在這個農業縣的桐柏農村信用聯社,緊抓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大好機遇,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宗旨,以創建農村信用工程為龍頭,以推行“陽光信貸”工程為平臺,以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支農服務水平,改進支農服務方式,使信貸支農工作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扎扎實實地穩步推進,促進了社農雙贏。累計投放小額農貸近5338萬元,實現了支農工作與自身效益的同步提高,有力地助推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該縣聯社在全縣16個鄉鎮設立了8個“信貸服務大廳”,農戶需要咨詢或申請貸款的,直接到“信貸服務大廳”就可“面對面”現辦現取。截至目前,全縣50%以上的農戶得到過信用社的信貸支持,受惠農戶達55000戶,占轄內農戶總數90414戶的60.8%。全縣共評選信用戶24068戶,發放信用貸款證21966本。創建信用鄉(鎮)6個,占全縣16個鄉鎮的38%;創建信用村90個,占全縣214個行政村的42.1%。至2008年6月末,桐柏縣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135360萬元,較年初上升9117萬元;各項貸款余額94109萬元,較上年增加11850萬元;實現經營利潤1755萬元。
“俺們的信用也值錢”
“俺們的信用也開始值錢了!”對此,桐柏縣的一大批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戶感受親切,一筆筆助農、支農貸款為他們鋪就了致富路。該縣埠江鎮水壺流村農民任可黨深有感觸地說:“真是沒有想到,信用能當錢使,拿著‘信用證’小本本,到信用社辦理貸款,像取款一樣方便,只需簽個名按個手印就能拿到貸款!”
任可黨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通過信用社綜合測評,被評定為信用戶。2005年任可黨打算養豬,苦于資金短缺。當地信用社主任得知后,帶領信貸員多次到他家了解情況,幫他分析市場行情、設計豬舍、選擇豬種,邀請農牧局技術人員為他講解養殖技術,還為任家解決支農貸款40萬元。任可黨建起了新型豬場,購買品種幼豬600頭,成為當地養豬致富的帶頭人。至今,任家豬場已存欄1500頭。在任可黨的帶動下,當地有30戶農民興起養豬熱,就連附近的高寨村、胡樓村也都成了養豬專業村。在桐柏縣,像任可黨這樣僅靠“信用”就可以隨時到信用社“支取”發展生產所需信貸資金的農戶有21643戶。
近年來,在革命老蘇區桐柏縣,一方面農民發展經濟需要大量資金扶持,他們深感貸款難;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環境差,信用社不敢放貸,造成大量資金閑置。針對這種情況,桐柏縣農村信用聯社結合當地實際,在全縣20個信用社建立起了由鄉(鎮)政府、農村信用社、村委會、農戶組成的“四位一體”信用服務體系,大力創建農村信用工程。為使信用工程建設做到家喻戶曉,桐柏聯社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和通過張貼標語、出動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走遍各鄉各鎮,深入到千家萬戶進行廣泛宣傳,將“誠實守信”、“守信光榮”、“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觀念深入人心。對轄內信用度高的農戶、城鎮個體工商戶進行表彰授牌,營造了良好的創建氛圍。固縣鎮石頭畈村村“兩委”干部團結、凝聚力強,村民誠實守信、經營意識強,對創建“信用村”積極熱心,信用戶占全村總戶數的70%,是桐柏縣農村信用聯社評定的“信用村”。2007年8月27日在該村舉行了隆重的“信用村(社區)”命名授牌暨“巾幗信用致富”工程發卡現場會,縣人大副主任梁燕、縣政府副縣長馬哲宇和部分鄉鎮領導、信用村(社區)代表、基層農村信用社的負責人共有200余人參加了這次現場會。鄰村的村兩委紛紛表示要以石頭畈村為榜樣,提高村民的守信程度,為本村的快速發展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貸款不用托熟人”
2006年12月20日,“陽光信貸”服務大廳在桐柏縣農村信用聯社營業部正式營業,這標志著桐柏聯社’方便農民貸款,增加貸款透明度,提高辦貸效率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標志著該縣聯社在信貸管理模式上實現了一個新跨越。緊接著平氏信用社、城關信用社、回龍信用社、新集信用社、大河信用社、吳城信用社、月河信用社等信貸服務大廳也相繼開業,信貸服務大廳的正式開業,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區的桐柏農民貸款提供了一個公開辦貸的平臺和溫馨、方便的惠民場所。其功能:一是面對面、零距離接受客戶的咨詢,宣傳農村信用社信貸政策、介紹貸款條件、貸款程序、貸款種類、貸款利率等;二是接受客戶貸款申請;三是現場簽訂貸款合同;四是實行一條龍便民服務,開辟貸款綠色通道,嚴格落實誠信服務,實行陽光辦貸、公開承諾、接受監督,徹底摒棄暗箱操作。同時公開包片客戶經理的姓名、公開咨詢熱線、公開辦貸條件、公開辦貸程序、公開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社會輿論監督,不斷改進工作措施,使支農工作更加社會化、規范化、陽光化,為廣大農戶生產致富開辟了“綠色貸款通道”,讓農戶及時方便地從柜面上一次性辦到貸款成為了現實。
吳城鎮養鴨大戶趙金柱,頭一年由于養殖技術有問題,鴨子不但沒發展,還欠下不少外債,當地信用社知道后,立即與縣農牧局取得聯系,信用社包片客戶經理協同農牧局科技人員深入到他家中,對他的家庭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經濟實力進行調查核實,技術上給予指導,并通知他到信貸服務大廳辦理手續,第二天趙金柱就從信用社拿到了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他深情地說:“如今,貸款真的不用托熟人了!”今年,趙金柱的鴨子已發展到上萬只,經濟效益良好,吳城鎮也以他的聲譽和形象成立了養鴨協會,幫助其他養鴨戶發展鴨產業。
“一定把‘兩大工程’抓實抓好”
為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培養信用觀念,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建立密切的三農關系,扎實有效推進“一創雙評”工作,近幾年尤其是今年以來,桐柏聯社付出了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立農戶經濟檔案,評定信用鄉(鎮),評定信用村,評選信用戶。桐柏縣農村信用聯社主任蔣書先說:“要采取得力措施,一定把‘兩大工程’建設抓實抓好。”
加強領導,成立組織。桐柏縣信用聯社按照上級主管部門關于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的總體部署,結合當地實際,及時成立了創建信用工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出臺了工作意見和實施方案,明確了職責,形成了詳細的創建體系。同時成立了“陽光信貸”工程領導小組,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此項工作進行研究部署。
宣傳發動,營造聲勢。為確保陽光信貸工程的順利開展,各基層信用社在縣聯社的統一部署安排下,積極向當地黨政領導匯報,取得了當地黨政部門的大力支持??h聯社制作了固定的宣傳標語210條,印發《告借款人書》30000張,在轄內各村和營業網點的明顯位置粘貼陽光辦貸公告800張,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明確了貸款辦理程序、辦理貸款時間,公開了舉報電話,使這項工作深入人心。
嚴把“三道關口”,實行“四個公開”。嚴把調查建檔關。在對“信用村”、“信用戶”評定過程中,桐柏聯社制定了《信用村(戶)評定操作規程》,信用評審領導小組嚴格按照規程,對轄區內農戶逐戶建立經濟檔案,檔案的建立為評定農戶信用等級提供了第一手翔實的資料。嚴把等級評定關。評審小組根據客戶經理的調查資料,按照評定標準對每戶參評對象進行逐項打分,經評審領導小組實地考察后,再根據參評農戶的資信和經濟狀況確定農戶信用等級。嚴把授信頒證關。在整個評定過程中,該聯社不搞一哄而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并及時發放《貸款證》。
為確保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和農戶“借得到、用得好、還得了”,桐柏聯社公開貸款的整個過程,真正做到“陽光”辦貸。一是公開貸款對象。凡被評上信用戶,持有貸款證、身份證的農戶均可直接到信用社貸款專柜辦理貸款。二是公開貸款授信額度。為保證授信額度公開、透明,該聯社將每位信用戶的授信金額及時在村中進行張榜公布,并設立監督電話,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三是公開貸款利率。為切實使廣大農戶經濟上得到實惠,提高公眾參與率,實行對信用戶貸款利率優惠的政策,真正使農民感到方便實惠,體現黨和政府的溫暖。四是公開貸款程序。為方便廣大農戶了解辦貸流程,桐柏聯社在各村委及營業大廳顯著位置,擺放信貸支農指南牌。
“實現共贏才是我們的目的”
“兩大工程”建設及時滿足了農民的信貸需求,凈化了農村信用環境,有力地支持了桐柏縣養殖業、種植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在各鄉各村呈現出了“戶戶有項目,家家奔小康”的喜人景象。桐柏縣農村信用聯社理事長許延良說:“實現共贏才是我們的目的。”
通過“兩大工程”的深入開展,打造了農村誠信體系。評定信用村、信用戶活動,強化了群眾的信用意識,貸款戶的思想從“要我還錢”向“我要還錢”轉變,農民群眾真正把農村信用社當成了自己的銀行,農民積極主動到信用社存款,積極主動歸還貸款的氛圍正在形成。
通過“兩大工程”的深入開展,密切了農民與信用社的關系。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是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與農業、農村、農民經濟有著不解之緣。按照“一次核定,隨用隨貸,周轉使用,次數不限”的原則,所評信用戶農戶持“兩證一章”直接到信用社柜臺辦理貸款手續,最大限度解決農戶貸款難題。為了方便農戶貸款,推行公開貸款程序、公開貸款用途、公開貸款方式,極大地喚起了農民的誠信意識,優化了當地信用環境。在信用村的出入交通要道上樹立起了明顯的“信用村”牌子,提升了信用村的社會地位。創建工作密切了農民與信用社的關系。
通過“兩大工程”的深入開展,促進了“三農”經濟的發展。創建信用村、信用戶,打造農村誠信體系,實行“陽光辦貸”,根本目的是促進“三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根據對50個信用村不完全統計,村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加1000元,“兩大工程”的有效開展使農民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