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SA8000(社會責任體系標準)在全球影響的不斷加深與推廣,對中國出口貿易也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其中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本文通過對SA8000 主要內容的分析, 分析該標準實施對我國出口企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及由此帶來的正面效應, 提出積極應對挑戰的對策, 建立SA8000 預警機制, 以此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
關鍵詞:SA8000 出口貿易 影響 對策
Chinese exporters on how to obtain the \"blue trade passes\"
——SA8000 on China's export trade and Countermeasures
JIAN Xiang-hong
(Hunan Safet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Hunan Changsha, 4101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SA8000 (a set of standard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global impact of the deepening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will also have a direct impac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s of SA8000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may cause adverse effects and the resulting positive effect, put forward a positive response to challenges, and SA8000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
Key words: SA8000; export trade; impact; countermeasures
一、SA8000的起源與發展現狀
SA8000是1997年由非政府組織“經濟優先權委員會認可委員會”制訂的,2001年該組織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 以下簡稱SAI)”并發表了該標準的第一修訂版SA8000: 2001。SA8000依據相關的國際勞工組織與人權保護公約制定, 核心規范內容包括童工、強迫性勞動、健康與安全、結社自由及集體談判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報酬以及管理系統共9個方面的企業準則, 該標準倡導國際采購商聯合起來, 優先采購獲認證的供應商的產品, 從而推動全球工人工作條件的改善。
SA8000的產生與發展有兩方面的源動力。一方面源于一些發達企業自發的提高企業社會形象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貿易保護的動機。在這種雙重壓力下,貿易保護呼聲漸起,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早就意圖推行貿易與勞工標準掛鉤政策,并在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做過多次嘗試, 但囿于現行的表決機制, 均以失敗而告終。而SA8000以民間標準的形式出現, 繞過了政府表決機制,實際上是以市場優勢變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貿易技術壁壘,因而深受西方國家政府的支持。
中國企業剛剛走上國際化之路,就遭遇到了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社會責任檢驗標準,對中國出口加工和外貿企業社會責任的監控,已經成為各大跨國公司頻頻發難的重點,包括麥當勞、耐克、迪斯尼、沃爾瑪等公司在內,相繼開始旨在對于公司的中國供應商和分包商實施以勞工標準檢查為內容的社會責任運動,一些公司還在中國公司內設立了相關的社會責任部門,對中國的供應商和分包商的企業勞工標準執行狀況進行監督審核。
二、SA8000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SA8000 對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第一,它有利于我國外貿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對員工權益的保護。外貿企業執行SA8000 認證標準,一方面,順應了當今的管理潮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將道德與精神予以指標化管理,可以保障員工的權益,維持良好而穩定的勞資關系,最大程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第二,它有利于推動我國外貿企業競爭優勢的轉型。外貿企業即使未受到SA8000 標準認證的沖擊,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也是很難永遠保持,無法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因為,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基礎上的行業市場進入壁壘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也能進入這些行業,進而對我國外貿企業形成激烈的競爭沖擊。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勢必會不斷上升,這也使企業很難再擁有低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優勢。因此,外貿企業可利用歐美推行SA8000的契機,推動企業競爭優勢的轉型。
第三,它有利于外貿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積極參與SA8000認證,無疑有利于維護我國外貿企業的形象,幫助企業贏得國際市場消費者的青睞,最大限度地爭取市場份額,實現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
2.SA8000 對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第一,市場準入門檻提高。我國的很多行業與發達國家比,工人的工資水平太低,職業安全衛生條件也差,僅這兩個方面,我國的絕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均達不到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他們生產的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將無法進入目標市場或被迫退出。
第二,中小勞動密集加工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降低。由于發達國家要求我國產品取得認證才能進入該國市場,企業要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保證銷路,將必須采取措施,改善勞工條件,爭取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企業需要有較大的投入,這樣勢必增加產品的成本,對我國目前主要以低價格為競爭手段的企業來說,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特別是大批以外貿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原本注冊資本就不大,又缺乏融資渠道,隨著跨國公司采購的日益全球化,企業所能贏得的利潤空間更是非常小。更何況要獲得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還需要給認證公司支付一筆不小的認證費和證書費,無疑會增加企業成本,原有的競爭優勢將大打折扣或不復存在。
第三,短期內可能導致因貿易條件惡化而減少貿易獲益。成本提升導致國際市場價格上升,應當是出口國貿易條件的改善,但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國際市場的現實狀況,施行與發達國家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卻有可能導致中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在紡織品等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中國是大國卻并不是國際市場上的強國,出口產品以低檔次、低附加值為主要特征。這類低檔次制成品在發達國家市場上的需求彈性相對較高,而由于存在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國際市場的供給則存在剛性。在產品檔次沒有提升的前提下,由于成本上升導致的價格上升,必將減少中國出口產品國際市場的需求量(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市場);同時,由于中國勞動力就業狀況的嚴峻,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供給卻不會減少,因而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在短期內將發生供大于求的格局,導致擠占利潤空間的價格走低,惡化貿易條件,損害中國社會福利水平。
第四,直接影響我國外貿結構的升級。現階段,中國外貿結構的升級主要是依靠國際產業轉移來實現。如果按照較高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提高勞動力工資、改善工作條件等,中國出口企業就會逐步改變目前主要以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特質,結果喪失利用外資引進我們在擔心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演變為新的貿易壁壘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它的積極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BSCI行動不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運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將規范企業的道德行為,迫使中國企業提高社會責任的意識,有助于我們改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這些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同我國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社會目標相一致的。因此,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態度,趨利避害,變外部的壓力為內部的動力,勇敢地面對和跨過社會責任這道檻。先進技術、提升產品結構的可能性,封堵了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通道,失去外貿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動態促進作用。
三、我國出口企業的應對措施
1.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和環境意識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等越來越關注,反映在國際貿易領域,表現為國家之間產品的競爭逐漸由價格競爭轉變為品質競爭,再轉變為勞工標準的競爭。為此,我國企業應對其發展戰略做出相應的調整,處理好既得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的關系,減少短期行為,改變經營管理模式,倡導和強化人性化管理與社會責任;加大對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權方面的關注,努力減少生產過程及經營運作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改善員工的健康及安全狀況,講求誠信,遵守職業道德,通過建立完善的、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運營制度,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國際公信力。
2.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戰略。SA8000標準削弱了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 迫使企業要轉向非價格競爭優勢的培養。企業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向深加工制成品轉變,依靠科技進步, 提高企業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 積極培育自主品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提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產品檔次,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主要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 這些國家正是SA8000的發源地和早期實施地, 所以受阻嚴重, 企業要注意市場多元化, 積極開拓新的市場, 同時要注意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齊頭并進。
3.加強政府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用。首先,政府應以歐洲商界社會責任行動(BSCI)為契機,抓緊制定和實施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規章、政策和措施。各級地方政府應制定本地區的《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指導意見》,并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和管理,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其次,除法制和行政措施外,政府應通過媒體、研討會、表彰會等社會手段,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營造企業規范經營、遵紀守法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促進企業在關注經營管理的同時,重視企業的社會形象,加強社會責任管理,關注環境、關心公共事務、關愛員工。此外,應建立相應的懲罰制度和科學的評價體系,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狀況進入企業誠信檔案,使社會責任指標成為對企業的剛性約束,對違反和逃避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約束和處罰,并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逐步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
4.重視和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推廣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用。在一個規范、健全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中,行業協會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既是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也是對政府缺位或難作為現象的補充,對于需要由盈利主體自覺意識和政府監督行為相結合而共同解決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更是如此。這方面應推廣我國紡織協會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的經驗,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要盡快成立各專業協會的社會責任建設推廣委員會,結合本行業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慣例,頒布全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并出臺相應的指導性文件和實施細則。
5.加強國內職業安全衛生和勞工管理,改善國內勞工條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使企業了解并樹立危機意識,自覺提高勞工標準。依據我國目前已有的相關行業和工業勞動標準,不定期地對企業進行抽查,為工人反映情況創造便利的渠道,以保護勞工的權利。
藍色壁壘已經同國際貿易問題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成為我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必須跨越的障礙。而想要跨越這道障礙,獲得這張“藍色貿易的通行證”我們就必須遵守國際準則和全球協定,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和培育積極穩健的跨越這到新型的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