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數據交換(EDI)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方式,是國際經濟貿易不斷深化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相互結合的產物。自20世紀60年代EDI誕生以來,由于其具有交易成本低、傳輸速度快、經濟效益高等明顯優勢,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和普遍應用,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著。與此同時,由于受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通訊失誤,如信息發送延誤、應該發出的信息沒有發出或者發出的信息出現錯誤、遭到破壞等等。本文擬就國際貿易中EDI合同通訊失誤的法律責任問題予以探討,以期早日完善我國的EDI合同立法。
關鍵詞:EDI EDI合同 通訊失誤 法律責任
On EDI communications failures contract with the legal liabilities
ZHANG Hai-yan
(Eastern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25)
Abstract:As a new wa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aris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trad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EDI came into existence in the 1960s and was soon greatly accepted and widely used by many countries becaus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fast transferring speed and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Now i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vel, correspondence accident is inevitable. How to deal with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correspondence accident becomes a inevitable problem in EDI trade transactions.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correspondence accident in order to perfect our country’s EDI contract legislation.
Key words: EDI; EDI contract; correspondence accident; legal responsibility
EDI交易是利用電子網絡進行數據傳輸的交易方式,受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通訊失誤,如信息發送延誤、應該發出的信息沒有發出或者發出的信息出現錯誤、遭到破壞等等。出現這種通訊失誤,有可能是當事人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第三方(網絡服務商)造成的。當出現這些問題時,由誰來承擔相應的風險和責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法律問題,也是各國EDI立法至今尚未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EDI交易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就EDI交易雙方當事人的通訊失誤責任來說,無非有兩種責任情形,一種是由于違約而導致的通訊失誤,另一種則是在沒有違約行為發生的情況下,因為合同以外的原因導致的通訊失誤。
1.EDI交易當事人違約導致的通訊失誤責任
EDI交易的有關當事人通常在訂立合同之前,首先就雙方的交易約定適用某一交換協議或者EDI規則。如果當事人在訂立EDI合同的過程中違反了對其適用的 EDI 規則或交換協議而導致出現通訊失誤,由此引起的損失則應由該當事人負責。既然當事人事先已經約定就雙方的EDI交易適用某一交換協議或EDI規則,發生了違約行為自然由實施此違約行為的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由于電子交易的即時性,當事人一方的違約所導致的通訊失誤,其后果通常不是導致合同不能履行,而是導致合同不能按時訂立,因此除了會給對方當事人造成因合同不能成立而產生的直接損失之外,還會因此使對方當事人不能獲得合同按時成立而可能獲得的預期利益,也即間接損失。那么,違約一方當事人應承擔的責任范圍是否包括受損方當事人的間接損失呢?對此,不同的交換協議存在很大的差異。
目前,大多數EDI交換協議規定,對于當事人違反協議的行為,只對由于違約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承擔責任,至于間接損失則不在責任范圍之內。如《國際商務使用EDI示范交換協議》第6條第二款規定:“任何當事人不對因其違約而導致的任何特殊的(special)、派生的(consequential)、間接的(indirect)或懲罰性的(exemplary)損害而承擔責任。” 《歐洲 EDI 示范協議》、美國的《貿易伙伴電子數據交換示范協議》等對此也有類似的規定。個別交換協議對當事人的責任予以相當嚴格的規定,主張當事人應對其違約行為所導致的一切損害,無論是直接損害還是間接損害,也不管屬于財產損害還是人身損害,均應承擔責任。如果發生的錯誤難以確定究竟應該歸屬于哪一方當事人,那么最有可能避免該錯誤的一方當事人應負全部責任;如果最有可能避免該錯誤的一方也難以確定,則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分擔責任。
筆者認為,就當事人由于違反EDI規則或交換協議產生的通訊失誤責任,自然應由該當事人承擔,但就承擔責任的范圍,應僅限由此給受損方造成的直接損失。如果要求違反協議一方對由通訊失誤而給對方造成的間接損失也承擔責任,則會使當事人負擔的責任過重,也會影響當事人使用EDI交易方式的信心和積極性,不利于國際EDI貿易的發展。
2.由于EDI交易當事人違約以外的原因導致的通訊失誤責任
大多數情況下,通訊失誤并非是由于當事人違反交換協議或EDI規則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第三方(網絡服務商)的原因而導致的。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也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國際上對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不利后果,法律都規定了免除當事人的責任。如果通訊失誤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當事人對因此而產生的損失應該免除責任。對此,大多數協議都有規定。如《歐洲 EDI 示范協議》第 11 條第二款規定:“如果遲延或未能履約是因為當事人在締約時不能預見,且對其發生和后果不能控制和不能避免的障礙所造成的,那么任何一方當事人對該遲延或未能履約給另一方當事人帶來的損害或損失不承擔責任?!?/p>
由于數據電文的傳遞往往是通過增值網進行的,因此,通訊失誤也可能是網絡經營者造成的。在這種情形下,基本采用“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如《國際商務使用 EDI 示范交換協議》第6條第三款規定:“一方當事人如果利用第三者提供的服務來傳遞或處理電文,那么該當事人應對該服務范圍內的任何行為、失誤或疏漏承擔責任。任何當事人如果要求其他人使用其指定的第三者提供的服務,該當事人應對該服務商在服務范圍內的任何行為、失誤或疏漏承擔責任?!钡⒎侨魏吻闆r下都要采用“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筆者認為對于由于網絡服務商導致的通訊失誤,當事人在確定各自的風險負擔時,應適用下述歸責原則:
(1)誰選擇誰承擔原則
這是解決EDI訂約中通訊失誤風險分擔的優先適用原則。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由當事人一方選定,那么誰選擇了傳達方式誰就要承擔不準確傳達所帶來的風險。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選擇可能是表意人也可能是相對人(這里的表意人指發出要約的一方,相對人則為接受要約的一方),誰選擇誰就承擔風險。例如,如果EDI買賣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事先告知對方當事人,所有的訂約信息都要發送到其在新浪網的郵箱內,假如由于新浪網的原因導致訂約信息不能到達其郵箱,或雖能到達其郵箱但不能識別,則由此產生的損失由該當事人承擔責任。聯合國貿法會第四工作組在審議自動化系統本身產生的錯誤問題時,經過初步討論后認為,任何系統所造成的差錯最終應該歸屬經由此種系統代為處理事務的當事人負責。 這一規定正是“誰選擇,誰承擔”原則的體現。
(2)誰使用誰承擔原則
在使用電子郵件訂立EDI合同的情況下,電子郵件是當事人電子意思表示的載體,信息系統在電子合同的訂立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電子郵件的傳達,必須借助于網絡服務提供商(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當事人可以選擇同一個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系統,也可以選擇不同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系統。如果一方當事人選擇的所有信息系統都是由同一個ISP提供的,而且對方當事人也只知道這些信息系統,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當事人一方沒有明確選擇確定的信息系統,只要對方當事人按照其提供的信息系統地址發送郵件,由于提供郵箱的ISP原因引發的通訊失誤風險應該由電子郵箱使用方負擔。如果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提供了數個信息系統,而且提供這些信息系統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也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向對方當事人明確指明應該向那一個郵箱投郵,對方當事人只要選擇其中一個投郵,由此產生的風險由信息系統使用方承擔。舉例說明,甲公司分別有搜狐、新浪、雅虎三個郵箱,并且將這些郵箱明確告訴乙公司,盡管他沒有指明乙公司投郵時應該選擇的郵箱,只要乙公司在這三個郵箱中任意選擇其中一個,則由于這些提供郵箱的ISP原因,出現通訊失誤而導致合同不能成立的風險由甲公司承擔,因為甲公司是這些郵箱的實際使用者。
(3)共同選擇,合理分擔原則
基于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如果網絡運營商由雙方當事人共同選擇,那么由于通訊失誤導致合同不成立所帶來的損失由當事人合理分擔。需要說明的是,如果雙方當事人選擇的信息系統是由同一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的,由于網絡故障的存在既可能導致發送郵件的失敗,也可能導致接收郵件的失敗,而且很難判斷網絡故障究竟是導致發送郵件抑或是接收郵件失敗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適用合理分擔原則。
二、提供通訊服務的第三方的責任
EDI合同通訊失誤責任由當事人分擔,并不意味著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任何責任。因為正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網絡故障才導致了通訊失誤,它是損失責任發生的直接原因。由于EDI交易都是通過專用的增值網絡運行的,交易雙方的活動都離不開網絡的支持。如果由于網絡經營商遲延發出、錯誤發出或沒發出一項關于訂立合同的要約、承諾、發貨通知等而使有關當事人受到損失,該怎樣確定其應承擔的責任呢?
目前,對于網絡經營商導致的通訊失誤該如何確定其責任的分擔問題,大多數國家的國內立法、國際統一規則以及交換協議都沒有明確的規定。聯合國貿法會國際支付工作組曾對此問題進行過討論,認為有關網絡經營商可以與用戶之間通過簽訂服務協議來約定服務商責任的承擔。但是由于網絡經營商與用戶在簽訂協議時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性,服務商通常會利用其強大的財力和技術優越地位,制定不合理的限制條款,對因其提供的服務問題而導致的通訊失誤,限制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目前,不論是新加坡型的國營通訊服務機構還是美國型的私營通訊服務機構,都在其管理規定或與客戶簽訂的合同中約定對其通訊失誤免責或者限制責任。
筆者認為,雖然目前存在EDI網絡經營商通訊失誤免責模式,但由于網絡服務提供者與用戶之間存在權利義務關系,服務中心有義務保障用戶數據傳輸的安全、暢通。某些情況下雖然存在限制責任或免除責任的事由,但這種責任限制不能達到不合理的地步。網絡服務用戶與網絡經營商簽訂協議的目的在于信息如約傳遞這一結果,因此,如果出現通訊服務機構由于疏忽或嚴重行為不當而導致通訊失誤,通訊服務機構應該賠償當事人由此引起的經濟損失。當然,為了公平起見,這種賠償應該排除預期的間接損失,而只限于直接損失。
參考文獻:
[1]See Section 6.1 of Model Interchange Agreement for the Interna tional Commercial Use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in The EDILaw Review, Vol.4 No.4 1997/1998, p.253.
[2]See Art.11.2 of European Model EDI Agreement, in The EDI Law Review, Vol.2 No.2 1995,p.131.
[3]參見聯合國貿法會電子商務工作組第39屆會議《秘書處的說明——電子訂約:一項草案的條文》,第78段.
[4]齊愛民呂光通:《子訂約中的風險負擔原則》,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