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開始,河北成安縣成為中央“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縣(市)委書記用人行為”調研試點縣之一。與其他試點地區不同的是,成安縣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干部選拔任用的推薦提名環節上。今年4月,成安縣建立并實行了黨組織公開預提名制度,試圖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公開預提名制,即在鄉(局)級干部選拔時,領導班子集體或個人可依據有關規定,提前向縣委預提名擬提拔人選,填寫預提名責任書,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對預提名行為承擔相應政治責任的制度。相比投票式民主而言,以公開預提名制為主的參與式民主,是用人的初始提名來自于組織,組織對提名發揮主導作用,投票者對組織的提名進行評議,并通過投票進行取舍的提名用人方式。這不同于投票式民主。

在投票式民主中,用人的初始提名來自于投票者。投票者通過投票給各級組織提供一個用人范圍,各級組織只能在這個范圍內選擇使用對象。在前一種方式中,組織主導著提名,投票者的投票具有監督把關性質;在后一種方式中,組織不主導提名,投票者的投票具有主導性,為組織確定用人范圍。在實際運行中,公開預提名制既具有組織主導提名,也具有投票者監督把關這兩大特點,因此,它一方面能滿足一黨執政的政治架構保持穩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滿足擴大黨內用人民主的要求。
公開預提名制首先明確各級組織的用人責任,特別是一把手的政治責任。這是至關重要的。由于組織提名是參與式民主的主要特點,這決定了一把手與組織提名具有明確關系,這種關系使一把手在提名上負有難以推卸的責任。當組織提名的人選使用后,被發現使用前就存在重大問題時,一把手便成為用人失誤的責任追究主體。這為組織特別是一把手提名使用人選增添了內在約束力。這種約束力不是來自于道德力量,而是來自于責任追究的強制力量,因而能有效遏制領導者在干部提名使用中的潛在交易企圖。
其次,有利于消除當前愈演愈烈的亂拉選票歪風,改善黨內的政治生態,實現黨內民主生活的有序化。亂拉選票歪風來源于干部以無序方式爭奪被提名的行為。在公開預提名制下,提名是由組織公開主導的。未被組織提名的具有同等資格的干部,雖然也享有被提名的權利,但組織公開提名的影響力,會正面抑制他們無序爭奪提名的行為,使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對組織的提名進行評議和取舍上。
公開提名不同于暗箱提名。在責任關系清晰和追究對象明確的前提下,公開提名是經過反復篩選后作出的,具有很高的公信力。這種公信力支撐的影響力,能夠被參與投票的干部所接受,而不會被看作是暗箱操作下的欺騙行為。當組織能夠作出具有很高公信力的提名時,干部無序爭奪提名的欲望就會降低,作為社會管理者的公共價值判斷就開始發揮作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只有干部頭腦中的公共價值判斷開始發揮作用,一個健康有序的黨內用人民主的氛圍才會形成。
三是,有利于真正發揮投票者的監督把關作用,建立起用人上的民主制衡機制。公開預提名制下的投票,是對組織的提名進行評議和取舍。這與投票式民主下的投票只解決提名問題顯然不同。評議是監督,把關是取舍。因此,公開預提名制下的投票具有決定性質,這種性質使組織的提名始終面臨被否決的風險,進而形成對組織提名行為的制約機制。這種機制使組織必須按照德、能、勤、績來公開提名人選。
從成安的實踐來看,公開預提名制改革的實質在于:用組織提名來替代投票者的盲目提名,并在組織的提名下,由社會各界參與的投票者進行有決定意義的取舍。這不僅能最大限度遏制目前愈演愈烈的亂拉選票歪風,實現黨內用人民主的有序化,還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用人制約機制,是現階段實現黨內用人民主的合理選擇。
(作者為中共河北省成安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