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的《南方都市報》和《信息時報》報道了一件涉稅案件。前者的主、副標題是《綠茵閣漏稅花600萬找關系活動一年最終仍需補繳稅款千萬元,兩中間人疏通未果被控詐騙》,后者標題不同,文字基本相同,估計都是根據法院通稿改編。我讀后感到非常不舒服,好像得了急性腸胃炎,惡心,又渾身發熱發冷。
案件大略是:2006年7月,廣州市綠茵閣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綠茵閣公司)和廣州市綠茵閣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及其相關聯的19家分店,被廣州市地方稅務局查出漏稅人民幣1100余萬元。時任越秀區百貨業商會會長的鄺永存向綠茵閣公司老板林振中提出,可以通過找領導疏通關系解決補稅問題,雙方協議600萬元解決問題,先辦事后拿錢。
隨后,越秀區百貨業商會副會長方義洲對鄺永存稱自己有北京的關系;在方義洲的聯系下,鄺永存介紹了趙某、馮某,經過洽談,雙方于2006年12月7日簽訂了《授權委托書》,約定由林振中之子林立委托趙、馮兩人為其辦理公司涉稅事務。
據指控,2006年11月中旬的一天,鄺永存通過他人在廣州市約請國家稅務總局一副司長王某某。鄺永存以此為名向林振中收取了20萬元。見面中,王某某明確表示,綠茵閣公司應當按照廣州市地方稅務局稽查分局的查處結果補繳稅款。鄺永存明知這次約請并未解決綠茵閣公司的補稅問題,仍與介紹人李某某、張某某將上述20萬元私分。
2006年12月上旬,馮某向綠茵閣提出要300萬元活動經費;到賬之后,馮某和趙某組織了北京有關人員到廣州進行了疏通和重新調查,事情有了一定的進展。12月中旬,鄺永存、方義洲找到林立說,北京的批示就要下來了,事情馬上就可解決了,但是馮某等人提出必須再給300萬元才把批示發下來。林立對此表示懷疑,為了穩妥起見,林立和鄺永存商量先把300萬元匯入鄺永存的賬戶,等批示下來后再由鄺永存把錢匯去北京,并且雙方協議在未獲得林立同意的情況下,鄺永存不得動用這筆錢。
然而,批示遲遲未發下來,廣州地稅局依舊在催繳所欠稅款。據鄺永存交待,后來匯入的300萬元并不是北京方索要的,最后也并沒有匯給北京。300萬元中,他給了方義洲60萬,其余240萬分別用來買了小汽車和用于百貨業商會投資。
2007年上半年,綠茵閣公司按照廣州市地方稅務局稽查分局作出的決定,向稅務機關補繳相關稅款和滯納金共計1000余萬元。隨后綠茵閣報警,檢察機關指控鄺、方兩人虛構了北京的領導要求支付后一筆300萬元款項的事實,在收到款項后,又將之用于自己的用途,此種行為構成了詐騙罪,共騙取320萬元。而鄺、方的辯護律師均認為,兩人已經為找領導疏通一事盡了力,并且也找到了相關的領導,所以不存在虛構事實的問題,兩人不構成詐騙罪。本應該罰繳至少3000萬元的綠茵閣如今只需繳納所欠稅款1000萬,綠茵閣之所以執意稱沒有解決問題,其實是要過河拆橋,想逃掉應該給鄺永存的300萬元;并稱對于這種“幫忙”,雙方心里都清楚是有償的,至于后面的300萬元被鄺永存歸為私有,最多是不當得利。而方義洲的辯護律師則辯稱,方義洲和鄺永存不構成合謀詐騙,整個過程中,方義洲只是充當一個中間人的角色,他和林家并沒有發生直接的金錢關系;對于后面的300萬元,方義洲所得60萬元不是林家給的,而是鄺永存給他的,根本不是兩人私分300萬元,只能是介紹費。
整個案件是一筆多么骯臟的交易!當事雙方不以為恥,是因為對于所干的這些事已習以為常嗎?作為一家全國知名企業,他們不認可稅務稽查結論,不是依照法律途徑尋求公正,而是找人“疏通”,找北京的關系往下壓。所謂“疏通”,無非“火到豬頭爛,錢到事情辦”的舊社會老辦法。真是大手筆,寧可發600萬元賄賂私人打通關節,也不愿補交稅款。這是商界的潛規則嗎?這商會又怎么就像黑社會,搞起了飲“講茶”那一套,在廣州市約請國家稅務總局一副司長見一面就用了20萬元,又交給北京方面300萬元。而方義洲的辯護律師居然在法庭上振振有辭,他得的那60萬元最多也就是不當得利——意思是歸還原主就OK了,好像那不過6毛錢6文線而已!
更奇怪的是,整個案件的指控完全是按照綠茵閣的思路進行的,就有無詐騙罪進行控辯審理。可是,這里分明涉嫌行賄受賄罪呀!
從綠茵閣公司的林某到方某、鄺某、趙某、馮某,還有參與私分了20萬元介紹費的李某、張某,都涉嫌行賄罪,有未遂有已遂。送出300萬元的疏通費用,除了直接間接用于行賄還能是什么用途?檢方代表國家,為什么沒有追查300萬元在北京給了誰?至于分掉20萬元介紹費的鄺永存、李某、張某是事實清楚的,為什么檢方沒有指控他們任何罪名?難道檢方認為介紹見稅務總局副司長一面就該得這么20萬元“勞務費”?
如果鄺、方的律師的辯護是事實,問題就更大了:“疏通”卓有成效,該罰的2000多萬元就免了,這樣的稅務執法真是可怕,罰不罰就憑稅務官員一句話!
這個案件至少反映了四個層面的問題:一是企業的法律意識,是守法還是按潛規則行事;二是商會的職責是什么,行會協會之類是自治組織還是拉皮條的;三是檢方如何反腐敗維護國家利益;四是稅務管理怎樣實行法治而防范稅務管理干部用執法權尋租。
剛讀了一則國際新聞:美國加州一個現年18歲的高中生奧馬爾汗,為申請上大學,多次夜闖學校,非法進入學校電腦系統偷改成績,于今年6月19日出庭受審,如果所控罪名成立,可能判刑38年。他所犯罪行的危害,與本文所述情形相比,簡直就不值一提。人家重視的是犯罪性質。漏稅逃罰、賄賂政府官員,這種意圖表現出來,就該受到嚴懲,何況情節已經夠嚴重。
了解一點世界憲政史的人們都知道,最早的大憲章就兩條:一是不經法庭審判國王不得隨意懲辦臣民,二是國王無權隨意征稅。稅收是國家機器運轉的保障,也與公民的財產權直接相關,本身就是政治。依法治稅是多么重要的事體,豈可如此輕慢地對待!
如果說要與人大的工作掛鉤,稅收的立法應該由人大做得更細密,對稅務機關執法的監督更應該向人大詳細匯報。除了生命權的保障,治國的內政沒有比財稅管理更重要的了。□
(作者單位:廣州《南方周末》報社)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