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的形成,大致經歷了選擇與探索時期、初步形成時期、繼續發展時期和走向成熟時期這樣四個歷史階段,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形成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7-0008-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保?]10-11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仡櫺轮袊⒁詠睃h領導人民近60年的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兩條,一條是正確理論的形成,一條是正確道路的開辟。筆者認為,可以大致將這條道路和理論體系的形成,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探索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毛澤東借鑒前蘇聯的經驗,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奠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
第一,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論斷。鑒于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毛澤東早在1956年就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初探索。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2]267這就提出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道路這一根本思想。在這篇講話中,他還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從十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288??梢哉f,《論十大關系》的提出,標志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初探索。
此后,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又明確提出了“走中國式工業化道路”的口號,還著重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以及在我國政治生活中正確劃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問題。這些探索,實際上都是在力圖消除蘇聯模式帶來的種種弊端,以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可惜的是,從1957年夏季開始直至“文化大革命”,由于毛澤東對國內外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基本上中斷甚至在某些方面否定了上述可貴而積極的探索,但其中的得失成敗、經驗教訓,仍然為后來鄧小平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第二,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毛澤東在對“大躍進”的失誤進行反思時,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上的認識逐漸趨于清晰。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都不是凝固不變的,“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保?]這個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為后來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供了直接的思想來源。
第三,初步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理論。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的教訓時,明確提出了在我國經濟落后的條件下,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思想。他批評了陳伯達等人主張廢除商品和貨幣的極“左”思想,強調中國需要有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認為商品生產不是孤立的,關鍵看它同什么制度相聯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有計劃進行的,因此它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毛澤東還闡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積極作用,認為發展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可以增加社會財富,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可以增加人們的貨幣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可以逐步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可以開展對外貿易,加強對外經濟聯系等。當然,毛澤東也主張對商品生產的消極作用加以限制。這些思想都為今天我們黨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第四,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為之奮斗的偉大目標。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4]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又提出要把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從1954年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到1960年毛澤東完整地表達四個現代化思想,再到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經歷了十年的時間。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當時還明確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周恩來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保?]
總之,雖然毛澤東晚年由于對國內外政治形勢分析的失誤和對國情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導致他在實踐探索中往往偏離甚至違背了自己的上述正確主張,但這種探索對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仍然發揮了巨大影響。正如薄一波1993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所指出的:“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吸取了毛主席在探索過程中取得的對現階段有指導意義的全部積極成果,包括當時沒有照做或實際上后來又被毛主席否定了的正確觀點?!比缤囆∑剿f:“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军c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保?]300
第二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三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結束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向何處去?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怎么走?這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面對十年內亂造成的政治思想上的混亂局面,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支持并推動在全黨深入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重新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提出了關于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實現了撥亂反正,并依據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從十個方面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初步確立的正確道路作了總結。在此基礎上,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正式提出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作出此后“兩個十年”的戰略部署。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應該被看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起點。
隨著這條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中經歷了一個由個別、零散的觀點、論斷逐步走向理論化、系統化的過程。1979年3月10日,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保?]163這是中國特色理論提法的前身。到1982年召開十二大時,鄧小平便在開幕詞中明確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7],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提法。十二大以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繼續豐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到1987年召開黨的十三大時,明確提出了“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號召。這次大會指出,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堅持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機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十三大還提出了全面現代化的目標,即“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上,制定了符合實際、循序漸進的“三步走”戰略和“百年建國方略”。這說明,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境界,也標志著理論化、系統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第三階段,十三大后到十五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繼續發展
十三大到十五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繼續發展,不斷深化。鄧小平1992年的南方談話,有力地推動了這一進程。他緊扣“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核心問題,明確回答了許多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重大認識問題。他論述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他引導人們擺脫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提出判斷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他強調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南方談話的重大建樹,集中體現了全黨在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主要成果,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難題。1992年黨的十四大總結了這些重要成果,做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8]5
十四大以后,我們黨根據大會作出的決策,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繼續發展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黨的十五大上,明確地把這一理論命名為鄧小平理論。十五大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八谝淮伪容^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8]12,并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偉大號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階段,十五大后到十七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走向成熟
十五大之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順利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在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績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勾畫了一幅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藍圖。在十七大上,我黨首次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保?]11并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保?]11這些新論斷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50年代中后期開始探索,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走向成熟。
如果說十三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十五大標志著其內容的初步確立,那么,十六大就標志著該理論體系提法上的轉折,十七大標志著該理論體系的內容、形式和稱呼上的完全、科學的統一,達到了成熟。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號召,在黨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法改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者相比可以發現,前者是作為目標來追求,后者是作為結果來肯定的,反映出“正式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和地位,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完全明確起來了”[9]。這一提法上的轉變,伴隨著深刻的理論創新,江澤民將其概括為“十三年的十條經驗”,指出,這些經驗歸結起來就是:“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時期探索和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核心問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十七大所指出的:“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承、發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歷史關頭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保?]8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回顧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首次將此前近30年來取得的理論成果整合表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出了“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1]12的結論。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的形成,是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結果。這條道路和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它以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和主線、以改革開放為路徑、以又好又快發展為要求、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配套、協調的科學理論體系。在今后的征途上,全黨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索,就一定能夠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p>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5]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9.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8]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張國鏞.三代領導核心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思想比較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3.
[10]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