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大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及黨章對文化建設的闡述表明,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走過了一條戰略地位不斷加強、主要內容不斷充實、在黨章中的表述不斷完善的發展創新之路。
關鍵詞:黨代會;黨章;文化建設;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0;D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7-0020-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非常重視文化建設,把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加以推進。黨的十二大到十四大將文化建設表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要相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而言;十五大則明確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主要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十六大、十七大沿用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概念。雖然由于時代條件和歷史任務的差異,歷次黨代會對文化建設闡釋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主要思想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以歷次黨代會報告為主線加以系統梳理,可以看出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走過了一條不斷發展的創新之路。
一、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強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黨的指導思想撥亂反正的基礎上召開的。大會的政治報告《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把“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單獨作為一部分進行系統闡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1]26-27,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突顯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黨的十三大報告繼承了十二大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并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確定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黨的十四大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同時,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澤民指出:“越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繁榮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加強人民正確的思想道德武裝,弘揚崇高的民族正氣,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2]針對當時存在的現代化建設中物質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軟的狀況,十四大強調了精神文明建設是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標志著黨對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黨的十五大報告從現代化建設目標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報告還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3]35。十五大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新定位,是對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的進一步肯定。
黨的十六大報告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靈魂,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在規劃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提出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報告再次在黨的綱領性文獻中確立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29這種對文化建設戰略意義的深刻闡述,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繁榮。
黨的十七大報告立足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新要求,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5]32十七大報告還首次把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在黨的代表大會上作為重要任務提出;首次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
二、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不斷充實豐富
黨的十二大報告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概括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面。其中,文化建設主要是指教育、科學和文化;而思想建設主要是指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十三大根據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概括為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黨的十四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理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等內容,并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重要思想。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并將其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單列一章加以強調。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十五大報告提出:一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認為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二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教育和科學,這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三要積極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這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四要為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這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3]36-37。
黨的十六大報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文化建設進行了總體部署,突出強調了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堅持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及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六個方面。十六大報告還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4]30,為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確立了新的奮斗目標。十六大報告在十五大關于教育和科學事業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4]31,充分表達了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高度重視。在十五大報告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上,十六大報告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明確了“文化產業”的新概念,并對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出了新的政策和要求,即“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國家支持和保障社會公益事業”,“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4]31-32等。十六大報告還提出了“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4]32的總體方案,并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諧文化”、“中華文化”、“文化權益”等納入黨代會報告之中,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建設的內涵。主要包括:(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5]33這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將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2)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十七大報告在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的重大任務。和諧文化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也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3)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5]34-35。這就為我們指明了科學對待傳統文化、文化遺產和外來文明的態度和方法。(4)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5]35這就表明,創新關系到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
從以上對十二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報告關于文化建設內容的梳理來看,歷次代表大會都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時代要求,不斷充實完善文化建設的內涵,推動了文化建設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三、文化建設在黨章中的體現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偉大歷史轉折并完成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任務之后,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重新制定了黨章。相對于過去的黨章而言,十二大黨章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最好的一部黨章。在這部黨章中,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黨章總綱中寫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應當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黨員和人民群眾,抵制和克服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和其他非無產階級思想,努力使我國人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1]65它還具體規定了黨員和黨組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所承擔的任務和作用:黨員要“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帶頭維護社會秩序,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提倡共產主義道德”[1]70;黨的基層組織要“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們的覺悟。對于群眾中的錯誤意見和不良風氣,要用適當的方法加以糾正”[1]82。十二大黨章中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闡述,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在黨的建設中的反映。將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寫進黨章,充分體現了黨對精神文明建設戰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黨的十四大根據改革開放中黨在文化建設方面積累的新鮮經驗,對黨章作了修改。十四大修改黨章的指導思想是:“總結十二大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新經驗,把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及一系列方針、政策寫入黨章,對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提出切合實際的新的要求,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全國人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堅強核心。”[6]49-50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十四大黨章在總綱中充實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一是在原總綱論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第十自然段加上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增加了文化建設的內容,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三是對思想建設的內容作了針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情況的修改,即以“用黨的基本路線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黨員和人民群眾”替換原來的“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黨員和人民群眾”,并增加了“對黨員還要進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的要求。同時,增加了“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抵御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掃除各種社會丑惡現象”等內容。[6]53十四大黨章中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的修改和充實,是十四大報告強調的“各級黨委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經驗,加強和改進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這一要求在黨章中的反映。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并通過了對黨章的修改,明確規定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是黨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重大發展。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審議并一致通過了關于修改黨章的決議。修改后的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45黨章中還寫入了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將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中關于文化全面發展的要求寫入黨章,有力地推動了黨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
黨的十七大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境與黨自身建設的新變化,立足于完成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黨和國家面臨的新任務,對黨章作了新的重要修改。這次修改黨章所遵循的原則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體現科學發展觀等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把黨的十七大報告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戰略部署寫入黨章。正是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文化建設的內容在黨章中有了新的充實和發展。
十七大黨章總綱第9自然段在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現階段基本任務時,增寫了“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5]61的內容,并在第16自然段具體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5]63。這樣的修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貫徹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在具體條文的修改上,黨章第三十四條在關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模范履行黨員義務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時,增寫了“加強道德修養,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求私利的不正之風”[5]85的內容,這有利于促進各級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和道德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
綜上所述,黨的十二大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以及對黨章的制定和修改,體現出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既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推動著我國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強,主要內容不斷充實豐富,在黨章中的表述也不斷發展完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體現了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這必將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4.
[3]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5]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