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生意也不好做。再看一看吧,到底是出去打工,還是留在家里做生意,等過完春節再說。”
劉正晴,安徽省宿州市蛹橋區欄桿鎮石相村村民,近年一直在江蘇省太倉市一家外貿服裝廠打工,追隨他一同前往的親朋好友多達50余人。2008年9月,由于工廠突然倒閉,他們被迫踏上返鄉之路。據悉,類似農民工集中返鄉的現象在安徽尚不多見。
11月中旬,我趕到埔橋區,見到了劉正晴。當時,他正在家鄉一所駕校學習駕駛技術。“老板欠了我們將近20萬元工資,單我一人就欠了2萬多呢。”他苦笑,“你能不能幫我們向省領導反映一下?”
老板跑了
8月18日,依照慣例,太倉市盈利來服裝有限公司3個老板應該過來給工人們發工資了。可是,廠里200多位工人左等右等,卻遲遲不見老板現身。大家開始輪番撥打3人的手機,然而得到的答復全是“手機已經停機”。
“老板跑了!”有人大喊。
之前,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這家服裝廠來自歐美的訂單明顯減少,而且當地已有七八家服裝廠先后倒閉。不過,3個老板卻多次當著劉正晴等人的面,拍著胸脯保證:工資不減;工廠不倒。而實際上,廠里已經壓了工人兩個半月工資,剛剛進廠的工人甚至連第一份工資都沒領到手。有人已經拖欠了房東的租金,房東正催促他們“交不起房租就趕緊滾蛋”。 情緒激動的工人立即停下手頭工作,把情況報告給太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當地政府很快查封了廠里的設備、產品,并讓工人填寫勞動仲裁書,同時許諾如果找不到老板,就拍賣廠里的設備給工人發工資。但是這些設備都是租賃的,而且本身也值不了多少錢,工人對此并不抱有太大希望。
三四天后,當地的派出所給他們每人發了200元遣返金。然而200多名工人余怒未消,又聚集到太倉市信訪局上訪。由于堵住了辦公樓的過道。有人甚至和警察發生了肢體沖突。隨后。當地警方拘留了帶頭上訪的18名工人,其中15人第二天被釋放,余下3人5天后被釋放。
劉正晴和50多位老鄉一合計,決定包車一起返回宿州。個別房東聞訊,堅持不讓拖欠房租的工人回家,其中幾位民工干脆和房東不辭而別,“偷偷溜了回來”。
再就業并不難
“50多人回家后,基本上又重新出去了。老在家里閑著,沒有收入來源啊。我們村里有個22歲的小伙子,以前跟著我在太倉那家服裝廠,每月只能拿到1200元,現在到上海一家電子廠上班,每月可以掙到1700-1800元。”劉正晴告訴《決策》。
他說,在江浙滬,倒閉的企業雖以服裝廠、電子廠等居多,但主要還是因為這些企業規模太小,只能接到二手、三手的訂單,利潤空間極為有限。那些直接拿到國外一手訂單的企業不僅不會倒掉,反而需求旺盛、普遍缺工。“只要有技術,找工作很容易。”
1973年出生的劉正晴,早在1994年就和妻子在鎮上開起了一家裁縫鋪。1998年以來,他獨自到鄭州、常熟,溫州打工,由于技術過硬,他的月工資從600元提升到3000元左右,還曾擔任過車間主任等職務。從太倉回來后,上海一家服裝廠開出3000多元/月的工資,邀請他過去,但劉正晴。還準備再考慮考慮。
劉正晴之所以猶豫不定,是因為妻子、兒子都還在宿州。此前,妻子也在太倉那家服裝廠里做工,而兒子則在太倉的一所小學讀書。“我愛人暫時沒有去找工作,也還在觀望中。”
在宿州,服裝廠非常多,最高工資達到1200-1300元/月,不過與沿海省市相比,普遍要低400-500元。
“其實,不管是在本地還是在沿海,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肯定能找到工作。”劉正晴依據自己10年的打工經驗分析說,一般而言,每年8-9月倒閉的企業最多,如果能挺過10月,這家企業往往就會存活下來。到了年底,國外訂單較之平時會更充裕,加工費也會增加20%左右。另外。由于臨近春節,工人普遍希望多掙工資回家過年,干活往往更加賣勁。
尷尬的身份
劉正晴全家只有2畝土地,而且分成兩塊,一塊在自己家里,一塊在妻子的娘家。“田太少,又分成兩塊,耕種起來很不方便,都交給親戚打理了。”
在他的引薦下,我找到了他的一位親戚、石相村村民張德勇。張德勇家里4口人,一共種了6畝田。
“種田很不容易呀。”他算起了一筆賬,“一畝地每年可以收200多斤黃豆、1000斤小麥,最多也就賣到1400塊錢,可現在買一袋化肥要花220元、買一袋尿素要花100元。除去成本、口糧,余下的錢很少。要是遇到天災,不僅會減產,還很有可能賒本。”
2006年,張德勇兩口子開始跟著劉正晴到太倉市盈利來服裝有限公司打工,每人每月可以掙到1000多元。“工作時間特別長,兩個星期才休息一天,太累了。”他說,“我們都是納稅人啊,當時工資超過1500塊要扣稅。但是《勞動法》落實得不嚴,感覺沒有什么保障。”
2008年,張德勇沒有繼續外出打工,而是在街上租了一間門面房,和妻子兒子一起炸馓子賣,每天凈賺100元左右。“生意、農活兩不誤,比在外打工輕松多了,起碼晚上不用熬夜。以前個體戶每年要繳好幾千塊的工商稅,現在也取消了。不過做生意競爭還是很激烈,光這條街上就有四五家炸馓子的。”
我問:“既然做生意挺賺錢,你為什么不把土地流轉給別人呢?”
“那,哪成!”他提高嗓門,“土地是我們老百姓的命根子呀!城里人有勞動保障,有失業救濟金,我們農民要是失業了。最后還不是要靠那幾畝地?!”
這也正是劉正晴擔憂的地方。家里那兩畝田,養家糊口都難,可外出打工,又總有漂泊不定之感。從太倉回到宿州后,他花了2500元學習駕駛技術,準備以后在宿州買輛車做點生意。
“這邊的生意也不好做。再看一看吧,到底是出去打工,還是留在家里做生意,等過完春節再說。”他茫然地說。
民工回流潮已現端倪?
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已成為全省當前和2009年就業工作重點,安徽將根據動態檢測結果以及應急預案,隨時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08年10月下旬,安徽省財政廳組織17個調研組赴17個省轄市40個縣(市、區)就當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進行專題調研。11月3日,兩份調研總報告提交到省委、省政府,其中一則信息引起安徽省領導高度警覺: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沿海地區的企業首當其沖,不少在沿海地區外出務工農民及部分管理人員提前返鄉。
幾乎與此同時,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派出調研組,分赴四川、湖南、江西、浙江、廣東、江蘇等勞務輸出或輸入大省,對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形勢進行摸底。 很快,宿州市相關部門反映說,9—10月,當地回流民工已達3000人左右,而且已經出現民工集中返鄉現象。經過20多天的細致調研,12月2日,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公布:年初以來,全省大約有40萬農民工返鄉,其中,皖北、皖西等地農民工返鄉較為集中。
宿州樣本
“民工返鄉沒有形成‘潮’。”宿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科科長劉長在接受《決策》采訪時,語氣肯定。
宿州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下轄四縣一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多達150萬人。截至2007年底,全市勞務輸出總量達到130萬人。年創勞務收入76億元,僅此一項,就帶動全市農民人均增收1300多萬元,占全市農民年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然而,2008年年初以來,在原油漲價、電力緊張、土地匱乏、工資上漲、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家出口退稅和金融政策調整,以及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等多個不利因素圍攻之下,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的加工貿易產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生存寒冬”。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未來3年內,廣東或有1/3出口型企業面臨關閉的命運。而由此導致的大批民工提前返鄉,不僅將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來源,也將影響到國家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政策目標的實施。
宿州市決策層密切關注這場“寒流”可能對全市外出務工人員造成的沖擊。10月底,相關部門派專人到各縣區火車站、汽車站以及勞動力市場摸查情況。從火車站、汽車站現場得到的信息是,宿州市每天返鄉民工人數約為100余人,而2007年同期約為70余人,增幅不大;從勞動力市場獲知的信息是,10月份,全市登記求職的民工約為100余人,而2007年同期約為60余人。
“總體上看,變化不大。外出務工人員提前返鄉,多數不是由于所在企業倒閉,而是由于家里有事或者其他原因。我們從沿海地區的相關企業了解到,已經倒閉的企業中,幾乎沒有大型企業,基本上都屬于關停并轉的中小企業。經由宿州各個正規培訓學校輸送出去的務工人員,目前僅有9人返鄉。”劉長科長分析說。
而讓人眼睛一亮的是,2006年以來,一部分外出農民帶著管理經驗、生產技術和資金陸續回到宿州投資辦廠,掀起了一股返鄉創業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250名民工返鄉創業,創辦各類經濟實體2507個,吸納剩余勞動力48063人,年創產值15.7億元。故此,宿州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評為“全國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先進市”。
不過,眼下這些企業面臨著不少困難。埔橋區支河鄉政府秘書張浩告訴《決策》,目前該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企業已達300余家,吸納了4000多名富余勞動力,但普遍存在“三難”:融資難、辦事難、享受優惠政策難。一些企業因為流動資金嚴重短缺,甚至已經陷入舉步維艱的窘境。
機遇與隱憂
“從目前形勢看,適度的民工返鄉對安徽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就業處處長劉良驊認為,“近年來,安徽縣域經濟發展迅速,一些縣市已經出現招工難現象。全省勞動力的缺口約為40萬人,主要原因是省內企業工資相對較低,而且年輕人總是希望出去見見世面,不大愿意留在省內就業。”
安徽省發改委就業和社會保障處處長余士好對此表示認可。前不久,他在六安調研,找了十幾位返鄉的農民工。“當時找到他們頗費周折,而要想找到一位由于企業倒閉回來的農民工更是難上加難。大部分民工返鄉是因為家里有事,或者是村里在搞土地流轉,回來看看情況。現在,這些民工返鄉,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舒緩安徽企業招工難的問題。”
不過,進入第三季度以來,受多重因素沖擊,安徽部分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目前已經顯現的主要問題有:產品價格急跌,企業生產銷售陷入困境;企業融資難度與融資成本增加并存;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經濟效益持續下滑;企業出口受阻,外貿定單大量減少;企業投資信心不足,新開工項目減少。例如,巢湖市預計全市中小企業缺少流動資金在20億元以上;而且中小企業普遍反映,融資渠道狹窄、門檻過高、手續繁雜。安徽省財政廳社會保障處副處長林曉明介紹說,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若干意見》,決定撥付25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各地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種種跡象顯示,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不僅波及到了沿海,而且已經波及安徽。
就業是民生之本。更重要的是,民工被動返鄉現象,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就業問題。安徽是勞務輸出大省,截至目前,全省已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100萬人,其中跨省流動就業800萬人,省內就業300萬人。這些民工是各自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他們家里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而且,年初以來,部分農產品銷售價格下行,如籽棉2007年平均收購價格3.1元/斤,2008年從開秤時的3.0元/斤跌至2.6元/斤,已經接近棉花種植成本;豬肉價格去2007年同期相比下跌30%左右,部分生豬養殖企業和農戶已經發生虧損。因此,這些外出民工一旦失去工作崗位,波及的人口可能將成倍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語境下,這些都是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因素。
“一定要密切注意農民工返鄉的情況,特別要警惕可能引發的一系列民生問題。”11月11日,安徽某省直部門主要領導在內部會議上專門強調。
11月25日,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下發《關于認真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全面掌握返鄉農民工情況及動態,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力度,積極拓展返鄉農民工轉移就業渠道,大力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穩定省內企業農民工就業崗位,積極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春節是個坎
目前,盡管安徽民工就業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但從沿海地區傳來的訊息似乎不容樂觀。
比如在浙江永康,業內人士估計說,全市外來務工人員中超過5萬人將失業,“永康前100強企業,特別是外貿型企業,打算提前放假的不在少數”。由于企業訂單一般早在年初就已經定下來了,所以年關將成為一個坎。據稱,年關之前,那些沒有好轉希望的企業肯定將永久性地給多余員工“放假”。
安徽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透露,安徽省40萬返鄉農民工雖僅占全省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6%,但仍有一部分農民工“失業”后,并沒有及時返鄉。2009年春節后,安徽農民外出務工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有專家分析,中央及時出臺了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等即將提速,有望為安徽暫時失業的農民工提供再就業和返鄉后的創業機會。
據悉,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已成為全省當前和2009年就業工作重點,安徽將根據動態檢測結果以及應急預案,隨時采取有效捂施積極應對。
安徽如何應對挑戰
當務之急,是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盡快轉移安置返鄉民工。要幫民工找崗位,給民工以保障,扶持民工創業。
民工提前返鄉現象在中西部省份普遍存在。較之安徽,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地的情況可能更為突出。參照外省經驗,結合安徽實際,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幫民工找崗位
當務之急,是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盡快轉移安置返鄉民工。
其一,要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與企業共擔風險、共渡難關。其中,中小企業是就業容量最大的企業群體,尤其要加大政策落實力度,使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支持;要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采取幫扶措施;要發揮財政杠桿作用,緩解企業融資難題;要采取激勵措施,想方設法擴大企業銷售,要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發展環境。
其二,要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舉辦各種專項培訓活動以及農民工專場招聘活動。當前,安徽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相對突出,很多人沒有崗位,很多崗位沒有人,而農民工的提前返鄉,恰好為強化技能培訓提供了契機。
其三,要把幫扶“零就業家庭”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再好的幫助也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更能讓一位農民工、農民工家庭對未來充滿信心。
其四,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眼下,安徽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但毋庸諱言,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已經初步顯現,一些現行支農政策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廣大農民群眾呼吁解決的問題仍然不少,所有這些,均不可等閑視之。
給民工以保障
農民工提前返鄉現象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失業問題,還在于他們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基本保障。比如,外出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政策出臺較慢;各項社會保險關系無法異地轉移;相當一部分企業與農民工之間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等。
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別是盡可能將有關失業者的保障措施覆蓋到農村,如對農民工進行失業救濟。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利益溝通和表達機制,通過這個機制了解和平衡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把社會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緩解沖突的升級。
從長遠看,歸根結底是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民在就業、上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扶持民工創業
農民工不僅是打工者也是技術工人,他們在外摸爬滾打多年,手里也積攢了一些余錢,是一股潛在的創業力量。政府部門可以積極引導和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實際上,安徽早已形成了一股頗具規模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潮”。截至2007年底,壘省已有40余萬農民返鄉創業,約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4%;創辦各類企業10多萬家,吸納220多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2008年,安徽又在全省63個縣區建立了105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預計年底可以基本建成。建成以后,可以吸納700多個中小企業進入創業園區,帶動5萬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
當前,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全省各地應當進一步積極搭建有利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平臺,在土地、稅收、信貸、培訓等方面繼續提供優質服務,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