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小組第六次會議與前五次會議所形成的政策內涵、政策重點和具體措施有所不同,體現了新的政策在許多方面的繼承與創新。
2008年9月27日,“蘇北發展協調小組”在淮安市召開會議,這是自2001年6月協調小組成立以來召開的第6次會議,在此次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支持蘇北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中,十大新政讓蘇北站到了加快發展的新起點上。
協調小組6年路
2001年4月26~2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準安專題召開蘇北區域發展座談會,拉開了新世紀推進蘇北大發展的序幕;同年6月成立了“蘇北發展協調小組”。協調小組自成立以來每1-2年召開一次會議,每次會議都針對蘇北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一個突破口,至今共召開了六次重要工作會議,對加快蘇北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于2001年11月2日在徐州市召開。會議明確了省級機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支持蘇北發展的任務和責任,提出了蘇南地區支持蘇北地區發展的具體實施要求,進一步完善了南北掛鉤合作形式;確定了對加快蘇北地區發展進行目標任務考核的意見;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部署實施一批事關蘇北長遠發展的重點項目,同時進一步完善了“五位一體”的幫扶體制。在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之后,蘇北各地形成了齊心協力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
次年7月,第二次會議將蘇北發展的突破口放在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增強蘇北發展內生動力上,開始推進產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出臺了8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蘇北的幫扶力度。江蘇開始對蘇北地區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力提高南北掛鉤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積極幫助蘇北開展招商引資,主動吸納蘇北勞動力到蘇南就業;認真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會后,蘇北進入到了一個加快發展的新階段。2003年蘇北人均GDP跨上1000美元的新臺階。
此后,協調小組第三次、第四次會議在增強蘇北發展內生動力上繼續做文章,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產業轉移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夏天在連云港召開的第五次會議,則做出了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的重大決策,使得南北掛鉤從結對幫扶走向了互利合作,努力實現產業轉移的新突破。
協調小組第五次會議之后,蘇北地區呈現出工業化大推進、基礎設施大改善、城鄉面貌大變化的良好態勢,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步入加快振興、加速騰飛的快車道。
十大新政的關鍵策略
在蘇北區域發展座談之后的7年5個月,于2008年9月27日協調小組在淮安市召開了第六次會議。那么,促進蘇北發展的2008新政究竟有哪些關鍵策略?
關鍵策略之一體現在支持蘇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2007年為基期年,對地方營業稅增量部分,省級分成的20%不再集中,金額留給地方;對地方新引進銀行、保險機構繳納的營業稅,由省給予50%的返還獎勵;省財政安排2000萬元蘇北科技富民強縣專項引導資金,支持科技富民項目。同時,支持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將蘇北作為全省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展重點地區,對利用新能源發電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地方部分增量,省不再集中,全額留給地方;對風力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高于省燃煤標桿電價部分給予全額補貼,對非特許權招標風力發電、垃圾發電、沼氣發電、秸稈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超過國家補貼的部分,在省購電價格內給予安排;對蘇北新辦火力發電廠繳納的增值稅地方部分,全部上交省級后按區域發展要求實行重點返還政策。這些支持政策,將有利于促進蘇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工業經濟的運行質量,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策略之二體現在支持蘇北地區重點開發區平臺建設。對符合產業政策、環境保護要求,當年實際到賬外資或出口額、業務總收入、入庫稅收收入等指標達到全省平均增幅的省級以上重點開發區,每年給予1000萬元/市,500萬元/縣平臺提升專項獎勵,逐步增加南北共建園區的數量,享受有關的扶持政策,“十一五”期間南北掛鉤共建區中園內新增增值稅、所得稅省市縣留成部分,全部由省市縣財政補貼給區中園,對南北共建園區的用地指標給予優先供應,對省級以上開發區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的工業企業生產用電,年內落實電費綜合補貼優惠政策,對蘇南派駐蘇北共建開發區工作滿2年以上人員,享受派出地區省定扶貧工作待遇。這些支持政策,將有利于促進蘇南產業加快向蘇北轉移,推進南北掛鉤共建園區建設,加快蘇北產業集聚和工業化進程,為蘇北振興增添新的動力。
關鍵策略之三體現在“多予少取”的政策導向。為了切實減輕市縣財政出口退稅負擔,對出口退稅新增地方負擔部分,市縣負擔比例由6%降為3.75%,省財政負擔由1.5%提高到3.75%,有利于促進蘇北外貿經濟加快發展。為了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提高縣鄉基本公共支出最低保障水平,對標準支出缺口地區由省補助80%,并列入補助基數地方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以及除罰沒收入外的預算內非稅收入增量,省不再集中,全額留給地方,村級組織經費保障標準由每年8萬元提高到10萬元以上,并作為最低保障標準,其中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的最低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1800元,省增加對蘇北各縣的轉移支付補助,將有利于蘇北輕裝上陣加快發展。
關鍵策略之四體現在對蘇北實行獎扶結合的差別化政策。將蘇北貧困農戶勞動力培訓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500元,對蘇南轉移到蘇北的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吸收當地員工超過1000人的,在員工培訓經費上給予補貼,所需資金由省市縣財政共同負擔,對省脫貧攻堅重點縣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實行全額返還獎勵,對其他有關市縣,若當年增值稅增幅達到全省市縣平均增幅,共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按全額返還獎勵,未達到平均增幅的市縣按80%返還,對小康進程綜合測算指標值比上年每提高1分,省脫貧攻堅重點縣獎勵200萬元,其他縣(市)獎勵100萬元,達到小康指標時,再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對蘇北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縣(市、區)進行獎補,提前完成脫貧任務的縣(市、區)給予獎勵。這種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將有利于調動蘇北各地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競爭意識和“三創”精神。
新政之“新”
協調小組第六次會議與前五次會議所形成的政策內涵、政策重點和具體措施有所不同,體現了繼承與創新。
在深化蘇南與蘇北區域合作方面,從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提出蘇南地區支持蘇北地區發展的具體要求,到第五次會議提出新形勢下深化蘇南蘇北區域合作、建立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大大加快了南北區域交流與合作。第六次會議支持重點開發區平臺建設,對符合產業政策、環境保護要求,具體指標達到全省平均增幅的省級以上重點開發區,每年給予平臺提升專項獎勵;逐步增加南北共建園區的數量,對區中園實行有關扶持和優惠政策。與前幾次會議相比,在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都得到了提升,更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加快蘇北地區工業化進程方面,悅調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支持蘇北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將蘇北作為全省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展重點地區;對蘇北省級以上開發區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的工業企業生產用電,年內落實電費綜合補貼優惠政策。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越來越大的條件下,實施這些政策,有利于優化蘇北能源產業結構,改變不合理的工業發展模式,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大力改善發展環境,對于蘇北堅持科學發展,避免走蘇南經歷過的彎路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政策意見》特別關注蘇北地區民生、基層財政和貧困等問題。江蘇省財政支持蘇北發展民生事業的補助資金逐年增加,進一步幫助改善民生,提高縣鄉基本公共支出最低保障水平,合理制訂縣鄉基本支出保障標準,對標準收支缺口地區由省補助并列入補助基數,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將脫貧攻堅工作納入所在縣(市、區)全面小康建設綜合考核內容,對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進行獎補,鼓勵加快脫貧攻堅進程,推進全面小康建設。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實施這些民心工程政策,把改善民生民計放在更加優先地位,加大了科學統籌蘇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力度。
《政策意見》圍繞大力加強蘇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在人才引進、人力資源開發、人才繼續教育、智力和項目引進等方面進一步向蘇北傾斜。主要包括: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蘇北一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等向蘇北傾斜;延長對蘇北引進急需人才財政補助資金期限,給予蘇南派駐蘇北共建開發區工作滿2年以上人員享受派出地區省定扶貧工作待遇。
以十大新政為重點的《政策意見》,將為加快蘇北振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